植物学史
起源演化
杨梅属于杨梅科杨梅属杨梅科植物广泛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主要分布地为东亚和北美。本科植物根部常共生有固氮根瘤菌;为灌木或小乔木;常绿或落叶;通常具树脂味芳香气味;多为雌雄异花,偶尔有雌雄同花。多为雌雄异株,偶有雌雄同株。本科内属的分类目前仍存在很大争议。杨梅科分为三个属,即杨梅属和高山杨梅属、香蕨木属。历史上,有学者将杨梅属的部分种,根据其柔荑花序的位置、雄兹荀片的大小以及果实外观的不同从杨梅属中区分了出来,并认为应该成为一个新的属;但有学者认为还不足以成属,应该划为杨梅属下的一个亚属。
…更多「植物学史」介绍请查阅全文…
形态特征
生活型:常绿乔木;
株:高达15米;
枝:小枝及芽无毛;
叶:叶革质,楔状倒卵形或长椭圆状倒卵形,长6-16厘米,先端圆钝或短尖,基部楔形,全缘,稀中上部疏生锐齿,下面疏被金黄色腺鳞;叶柄长0·2-1厘米;
花:雄花序单生或数序簇生叶腋,圆柱状,长1-3厘米;雄花具2-4卵形小苞片,雄蕊4-6,花药暗红色,无毛;雌花序单生叶腋,长0·5-1·5厘米;雌花具4卵形小苞片;
…更多「形态特征」介绍请查阅全文…
分布范围
杨梅科植物广泛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主要分布地为东亚和北美。
国内产地:江苏、浙江、台湾、福建、江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广西和广东;
国外分布:日本、朝鲜和菲律宾。
中国是杨梅主产国,现有杨梅栽培面积约15·34万hm2,主要分布在东经97~122°和北纬18~33°之间,东起台湾东岸,西至云南瑞丽,北至陕西汉中,南至海南岛南端。地跨北、中热带和北、中、南亚热带。但经济栽培则集中在中国的浙、苏、闽、粤、赣、皖、湘、黔等省。其它如川、琼、台等省仅少量栽培或大多呈野生状态。张跃建等(1999)把中国主要杨梅品种资源的分布划分成5大区:江苏太湖沿岸和杭州湾南岸地区、浙闽沿海区、华南滨海区、滇黔高原区和湘西黔东区。就长江以南各地区适应性比较而言,东部比西部好,沿海比内地好。其中以浙江杨梅栽培面积最大,产量最多,品质最佳。
生长习性
山坡或山谷林中,喜酸性土壤;海拔125-1500m。[1]杨梅为喜阴耐湿且较耐寒的常绿果树。适宜在年平均日照时数2100h、无霜期245d以上、气温15~21°c、极端最低气温不低于-9°c、年降雨量1000mm以上的条件下生长,果实生长至成熟期相对湿度以75%~85%最为适宜。
物候期:花期4月,果期6-7月。
繁殖方法
压条繁殖
压条繁殖春夏秋季均可进行,但以春季繁殖效果最好。观叶观果为主的苗木均可采用。一般选择品种优良的植株,先在树冠下填土,然后将要压枝条的下方纵刻2~3刀,深至木质部或环状剥皮,宽度2~4厘米,将处理后枝条压入土中,用abt1号生根粉800倍液浅灌纵刻或剥皮处,能促进早生根,再填覆5~8厘米厚的细土,在细土上堆放石头等重物,防止压条枝被风吹动不利发根。一般50~75天左右即可在纵刻部位长出新根。根据需要在移栽苗圃培育前,可在新根下方3~4厘米处切断后移栽,经培育一年后即可成苗出圃。实生苗繁殖
以观叶为主的苗木,大多采用实生苗培育。实生苗的种子宜在生长健壮的实生成年树上采收。其种子发芽率与核仁成正比,采种时应对采种树的果实核仁进行检查,选择核仁饱满且充分成熟的单株采收作繁育用。采回后浸入水中5~6天到果肉腐烂后洗净,并除去上浮的瘪种,再用5%的盐水浸种10~12天即可播入苗床。苗床宜选择肥沃疏松的沙质壤土。播种时可采用条播或撒播,将种子用木板在厢面上压平入土中,上面覆盖一层3~5厘米厚的细土。一个月后种子即可萌芽出土,当幼苗长至8~10厘米左右时,进行间苗或移密补稀,并追施一些人畜稀薄粪水肥,促幼苗健壮生长,约经生长一年后成实生苗,可出圃移栽或作为嫁接苗的砧木。嫁接苗繁殖
…更多「繁殖方法」介绍请查阅全文…
栽培技术
品种选择
依果实颜色,杨梅可分为着色种和白色种两大类。浙江杨梅栽培品种可分为乌梅类、红梅类、粉红梅类和白梅类4种,每一种都有不同时间的成熟品种。乌梅类果实成熟前呈红色,成熟后呈紫黑色,肉柱粗而钝,果肉与核脱离,代表品种为“荸荠种”;红梅类果实成熟前呈红色,成熟后呈深红色,肉柱粗而钝,代表品种为“东魁”;粉红梅类果实成熟后呈粉红色,代表品种为“夏至红”;白梅类果实成熟后呈白色、乳白色,代表品种为“水晶种”。小苗定植
订单3~4月上旬,以无风阴天栽植为宜。定植密度依山地气候、土壤肥力、土层厚度和品种特性而异,一般为19~33株/亩,‘东魁’‘晚稻杨梅’宜稀。定植穴(1米见方)宜在冬季挖鱼鳞坑或等高线上筑梯,有利于减少土壤病虫害。定植时应避免根系与肥料接触,周围杂草等不宜立即去掉。选择无病虫害壮苗,宜先定单主干,高度30~50厘米,再去掉嫁接口上尼龙薄膜,修剪过长和劈裂根系。定植时根系应舒展,分次填入表土,四周踏实,浇水一两次,再盖上一层松土。嫁接口留在地平面上,但必须全覆盖于土层下。定植完毕宜立即用柴草或遮阳网覆盖,直至当年9月。定植后的第一年杨梅根系不发达,遇高温干旱天气不易存活,应在夏季浇水保湿进行防旱抗旱,确保成活率。大树移栽
宜在萌芽前的2~4月上旬或休眠期的11月~翌年1月移栽,并选择在阴天或小雨天进行。移栽时先挖定植穴,穴内填少量的小石砾及红黄壤土。挖树时先剪去树冠部分枝条及当年生新梢,短截过长枝,控制树冠高度。挖掘时需环状开沟,并带钵状土球,直径为树干直径的6~8倍。挖后要及时修剪根系,剪平伤口,四周用稻草绳扎缚固定,并及时运到栽植地。栽时把带土球的树置于穴内后,先扶正树干,再覆土,覆土高度应略低于土球,然后踏实,再灌水,使土壤充分湿润,最后再覆盖一层松土。定植后对树冠喷水,使枝叶充分湿润,再对树冠进行修剪和整形。定植后几天,要坚持每天早、晚各一次喷水。高温季节要检查根部草包的干湿情况。整形修枝:共有开心形、圆头形、主干形、疏散分层形等4种树形。水肥管理
…更多「栽培技术」介绍请查阅全文…
分类
对杨梅品种的分类,国内目前尚无统一的方法。俞德浚(1979)、吴耕民(1995)等按果实色泽、树势、果熟期等形态特征进行分类研究,把杨梅品种分为野杨梅、红种、粉红种、白种、钮珠杨梅、乌种、阳平梅和早性梅等8个类型;郭枢等(1994)按照果核的形状和大小把浙江南部杨梅归纳为5个大类(卵圆形核、扁圆形核、椭圆形核、纺锤形核、长圆形核)和9个小类(小卵形核、广卵形核、扁圆形核、椭圆形核、小椭圆形核、大椭圆形核、短椭圆形核、纺锤形核、长圆形核)。
…更多「分类」介绍请查阅全文…
近种区别
梅科大约包含50个种。其中,香蕨木属下仅一个种该属种在形态学上极容易辨认,具有羽状深裂叶,因其叶形跟蕨类相似,且具香甜气味,故又名甜蕨。香蕨木属原产于北美洲东部,现己被广泛引种于北半球地区高山杨梅属也是单种属,其属下仅一个种。该属植物仅分布在位于太平洋的新暗里多尼亚岛上,是岛上的特有植物,己被列为濒危种。杨梅属拥有杨梅科最多的种,己被描述的种有多个,广泛分布于北美洲、欧洲、非洲和亚洲。该属植物在中国已知的有个种。毛杨梅和青杨梅的小枝和叶柄被绒毛,且核果为椭球形,它们的花期在八月份到次年二月份之间,果期为二月到五月。毛杨梅和青杨梅的区别在于树高、雄兹形态上,毛杨梅通常为乔木,树形高大,叶子较大,雄花序有分枝,长度为每个果序上有多个果实;青杨梅为灌木,叶较小,雄花序无分枝,雄森长度为,每个果序结一个果实。杨梅和云南杨梅的短枝和叶柄上无毛或被稀疏短柔毛,核果为圆球形,花期在二月到四月,果期在四月到七月。
…更多「近种区别」介绍请查阅全文…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药用:果实能治多种疾病,如牙龈出血、小便不畅或者灼痛感,食积不化、痢疾及腹痛吐泻等。树皮可治牙龈发炎、食物中毒、皮肤湿疹等。此外,果实还有消暑、生津、止渴、止吐、止泻、涤肠胃、消食、除湿、利尿、御寒、利五脏等功能。果实经白酒浸渍,可消痧开胃。
(1)抗氧化作用
…更多「主要价值」介绍请查阅全文…
病虫害
危害特性
杨梅果蝇的发生危害:果蝇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世界性害虫,种类多,繁殖能力强,能够适应多种环境和气候,广泛存在于中国在内的四十多个国家,寄主多分布广,在中国集中危害杨梅、蓝莓、樱桃、苹果、凤梨等经济作物。果蝇分红眼和白眼两种类型,危害杨梅的属红眼果蝇类型,作为杨梅的主要害虫,杨梅果蝇在杨梅成熟期发生严重,果实危害率可高达100%。
防治方法
…更多「病虫害」介绍请查阅全文…
植物文化
杨梅的故事
古时浙东杨家岙,住着杨姓父子。老父是位善良的药农,种药行医,深受敬重。儿子石郎,是位百发百中的猎手。
一日,石郎山中狩猎,忽闻呼救。见草丛中一猛虎如牛大,口衔一人。石郎沉稳拉弓,一箭射中虎背。虎痛吼弃人而逃。石郎救起一姑娘,衣衫破碎,伤痕累累。背回家中,杨父敷药灌汤,姑娘方醒。
…更多「植物文化」介绍请查阅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