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技术
品种选择
依果实颜色,杨梅可分为着色种和白色种两大类。浙江杨梅栽培品种可分为乌梅类、红梅类、粉红梅类和白梅类4种,每一种都有不同时间的成熟品种。乌梅类果实成熟前呈红色,成熟后呈紫黑色,肉柱粗而钝,果肉与核脱离,代表品种为“荸荠种”;红梅类果实成熟前呈红色,成熟后呈深红色,肉柱粗而钝,代表品种为“东魁”;粉红梅类果实成熟后呈粉红色,代表品种为“夏至红”;白梅类果实成熟后呈白色、乳白色,代表品种为“水晶种”。小苗定植
订单3~4月上旬,以无风阴天栽植为宜。定植密度依山地气候、土壤肥力、土层厚度和品种特性而异,一般为19~33株/亩,‘东魁’‘晚稻杨梅’宜稀。定植穴(1米见方)宜在冬季挖鱼鳞坑或等高线上筑梯,有利于减少土壤病虫害。定植时应避免根系与肥料接触,周围杂草等不宜立即去掉。选择无病虫害壮苗,宜先定单主干,高度30~50厘米,再去掉嫁接口上尼龙薄膜,修剪过长和劈裂根系。定植时根系应舒展,分次填入表土,四周踏实,浇水一两次,再盖上一层松土。嫁接口留在地平面上,但必须全覆盖于土层下。定植完毕宜立即用柴草或遮阳网覆盖,直至当年9月。定植后的第一年杨梅根系不发达,遇高温干旱天气不易存活,应在夏季浇水保湿进行防旱抗旱,确保成活率。大树移栽
宜在萌芽前的2~4月上旬或休眠期的11月~翌年1月移栽,并选择在阴天或小雨天进行。移栽时先挖定植穴,穴内填少量的小石砾及红黄壤土。挖树时先剪去树冠部分枝条及当年生新梢,短截过长枝,控制树冠高度。挖掘时需环状开沟,并带钵状土球,直径为树干直径的6~8倍。挖后要及时修剪根系,剪平伤口,四周用稻草绳扎缚固定,并及时运到栽植地。栽时把带土球的树置于穴内后,先扶正树干,再覆土,覆土高度应略低于土球,然后踏实,再灌水,使土壤充分湿润,最后再覆盖一层松土。定植后对树冠喷水,使枝叶充分湿润,再对树冠进行修剪和整形。定植后几天,要坚持每天早、晚各一次喷水。高温季节要检查根部草包的干湿情况。整形修枝:共有开心形、圆头形、主干形、疏散分层形等4种树形。水肥管理
以施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有机肥以堆(沤)腐熟的羊厩肥、菜籽饼肥、焦泥灰、商品有机肥等为主,粗纤维多的牛粪易引发白蚁为害不可用;无机肥以复合钾肥为主,氮∶磷∶钾比例在1∶0·3∶4为宜。幼龄树,每年3~7月施用,以复合肥为主,每株施复合肥0·25~0·5千克,每年3~5次,间隔1月。成年结果树,11月~次年2月施用,以有机肥为主,每株施菜籽饼肥2~3千克或腐熟厩肥15~20千克,加焦泥灰20~30千克或草木灰10~15千克。5月中下旬,果实快速膨大期前施入果实增色增糖肥,每株施杨梅专用复混钾肥1~2千克,开沟条施;也可采用0·2%~0·4%的复混钾肥浸提液叶面喷施,隔7天重复喷1次。果实采收后,10~20天内施采后肥,每株施草木灰10~15千克,或复合钾肥0·5千克。在开花前,按使用说明稀释、喷施0·1%硼肥;在作物生长期内,结合病害防治加入0·2%~0·3%磷酸二氢钾或0·2%~0·3%尿素等叶面肥喷施3~4次。
微生物菌肥与传统有机肥相比,除相似有机物料外还包含了促生或抗病菌株,对于植物生长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可用地衣芽孢杆菌等微生物菌肥替代传统有机肥进行施用,通过土壤微生物生态改良,促进树体生长。
栽后管理
旺长树,不施氮肥,施磷钾肥;夏末秋初,树冠滴水线附近开沟断根和晒根,沟深30~40厘米,并进行拉枝、环割、环剥等处理,促进花芽形成;盛花期,人工摘除结果枝顶端的嫩梢,促进坐果。对花芽过多的树,结合冬季修剪短截结果枝组,促进春梢萌发,保持树势,减轻大小年结果。在盛花后期,采用石硫合剂(0·3~0·5波美度)、疏6(100毫克/升)等疏花剂疏花,宜在无风阴天进行,并严格掌握疏花剂适用浓度。人工疏果应遵循“强树多果、弱树少果”的原则,一般在4月下旬~5月中旬进行。采用人工疏果定果时,每结果枝留2~3个果。病虫防治
杨梅果蝇是中国杨梅生产上为害即将成熟或已成熟果实最严重的害虫,为害杨梅的果蝇有黑腹果蝇、拟果蝇、高桥氏果蝇和伊米果蝇4种。果蝇虫害主要发生在杨梅果实9~10分熟时以及采摘后的贮藏过程中。平常所谓的杨梅果蝇通常指田间为害果实的黑腹果蝇。可采取清洁腐烂杂物、清理落地果、网捕成虫、喷烟熏杀、趋化性诱杀、趋光性诱杀、冬季清园、罗帐覆盖等安全防控对策。
病害防控
杨梅采前果实霉烂,通常发生在果实开采后的中后期。在外力的作用下,枝、叶、果之间相互碰伤、擦伤或昆虫直接为害,致使果实表面滋生许多白色霉状物(即白腐病),感病后2~3天表面出现灰黄色绒毛状菌丝(即轮帚霉)、黄绿色或艾绿色菌落(即橘青霉、绿色木霉),一般霉烂菌3~5天内从枝头脱落,总称为采前果实霉烂。可采用中和土壤、大枝修剪、避雨栽培、果蝇防控、疏理果实、及时抢收等安全防控对策。采摘与摘后处理
适时采摘,以果实呈现该品种固有色泽,肉柱由尖变为钝圆为成熟标准。采摘应在晴天早晨进行,每天采摘1次,分批采摘,一般不宜在雨天或雨天初晴后采摘,但遇果实过熟,亦当采摘。采摘时应轻采、轻放、轻挑,禁止摇落果实。以三指握住果实,食指顶住柄部,往下按动,即可轻轻采下果实。采摘后,将采果篮(筐)内的果实缓慢倾倒在垫有软物的塑料周转箱内或专用分级操作台上,在预冷库房内3℃~5℃下预冷6~12小时,或在0℃~2℃下强预冷2~3小时。在10℃~15℃的操作间进行分级和分装,操作者应戴上一次性薄膜卫生手套,轻拿轻放,按果实大小和颜色进行分级,剔除受损伤果实。土壤处理
腐殖酸钾有利于土壤改酸和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在采后至秋季,进行腐殖酸钾施用。可采用树冠滴水线挖沟环施或者多点穴法进行施用,施用后及时用土覆盖;也可撒施后配合果园翻耕同步进行。通常腐殖酸钾用量为1~2kg/棵成年树,可依据树龄树冠大小和土壤酸化情况,酌情增减腐殖酸钾用量。施用时注意应撒施均匀,避免个别区域施用过多。粉剂腐殖酸钾颗粒较小,为避免吸入操作时尽量佩戴口罩。
杨梅果园多在山地丘陵,易生杂草,有些杂草生长过高,或者有攀援缠绕特性,容易对杨梅树体生长造成影响,同时也不利于果农采摘。通过种植较低矮的生草,让其在果园形成优势种群,可有效抑制其他杂草生长,实现以草治草。注意选取较为长势低矮、病虫害少、较为耐荫、喜酸土壤的植物,如波斯菊和鼠茅草等。播种当年应进行彻底的果园翻耕,并在在9~11月多雨时节,进行草籽播种,可免去播种后洒水的步骤,若萌发不佳可在次年春季3~4月进行补种。种植时直接将草籽播撒果园中,除树冠滴水线下区域,其他位置均匀播种。通常用量7~10kg/667m2,根据土壤肥力和水分条件适量增减。
适合杨梅生长的土壤ph值为5·5~6·0。对于ph值5·5以下的山地建园,可通过施用生石灰的方式调整土壤的ph值,一般于春季和秋季施用2次。成年果园一般施用量为4~5kg/株,同时给合松土或深翻,将生石灰翻入20cm与泥土混合均匀,或用腐殖酸肥1·5~2·0kg/株和生石灰按1:1的比例混合施用,以改善土壤性状,满足杨梅生长要求。
根据杨梅园土壤的实际情况,通过残枝杂草覆盖、培客土和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改良土壤。1年中进行2次杂草覆盖,第1次在5月中下旬,第2次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覆盖厚度为20cm左右。每年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结合果园深翻扩穴,将残枝杂草与其他有机肥埋入,使之成为优质丰产、生态、健康的杨梅园地。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