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离婚律师杨梅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杨梅植物文化

杨梅

植物文化

杨梅的故事

古时浙东杨家岙,住着杨姓父子。老父是位善良的药农,种药行医,深受敬重。儿子石郎,是位百发百中的猎手。

一日,石郎山中狩猎,忽闻呼救。见草丛中一猛虎如牛大,口衔一人。石郎沉稳拉弓,一箭射中虎背。虎痛吼弃人而逃。石郎救起一姑娘,衣衫破碎,伤痕累累。背回家中,杨父敷药灌汤,姑娘方醒。

原来姑娘是天上百果仙子,掌管凡间百果。因貌美,被残暴的百兽王觊觎,欲强娶。仙子不从,百兽王趁其巡游化虎强掳,幸被石郎所救。

经父子悉心照料,仙子痊愈。欲辞行,却感念杨家恩情与天上欺凌,心有不舍。杨父看出其意,便道:“姑娘伤愈,去留自便。若愿多留,可随我采药行医,权当收个义女,如何?”仙子欣然应允,因岙旁有梅湖,取名梅珠。

梅珠聪慧,一学就会。随石郎学猎,不久便箭无虚发。石郎爱慕梅珠善良能干;梅珠亦倾心石郎勇敢恩情。此事传至百兽王耳中,嫉恨更深,伺机报复。

次年春,二人入山狩猎。忽见金钱豹,梅珠眼疾手快,一箭射中。豹带伤逃窜,二人紧追。追至悬崖,金钱豹倏忽不见,只听巨响,梅珠脚下山崖崩裂,坠落深谷……石郎寻至山脚,见梅珠奄奄一息挂于树杈。她望着石郎低语:“葬我……此树下……”言毕而逝。

石郎父子与乡亲悲痛万分,依嘱葬于树下。

翌年正月扫墓,见此树缀满珍珠般小花苞,皆称奇。端午再祭,树上已挂满红白紫的圆果。因祭篮无处放,便挂于树杈。祭毕取下,篮中竟盛满红紫果子!尝之,清甜可口。乡亲顿悟此乃梅珠化身造福,遂称果为“杨梅珠”。“端午杨梅挂篮头”俗谚由此传开。

石郎睹果思人,众人知其情意,便省去“珠”字,单唤“杨梅”。食果埋核,长出小树。从此一山传一山,杨梅遍植。

杨梅山人皆言,因梅珠生前善医,故独此果食之不伤脾胃,反助消化,书中亦载其效。

杨梅的俗语

杨梅古称机子(《北户录》),又称白蒂梅(《品汇精要》)、朱红、树梅(《中国树木分类学》),扬州一带称为圣僧梅(《农政全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其形如水杨子,而味似梅子。”故称杨梅。

诗词中的杨梅

历代文人墨客曾为之吟诗作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杨梅文化。公元前二世纪,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最早记载有“樗枣杨梅”的诗句。南朝梁代文学家江淹是将杨梅入诗的第一人,他的《杨梅颂》:“宝跨荔枝,芳帙木兰。怀蕊挺实,涵黄糅丹。镜日绣壑,霞绮峦。为我羽翼,委君玉盘。”描写生动形象。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梁园吟》中便写道:“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宋代诗人平可正诗云: “五月杨梅正满林,初疑一颗值千金,味方河朔葡萄重,色比庐南荔枝深”的佳句;苏东坡品尝杨梅后对其的评价更是直截了当:“闽广荔枝,西凉葡萄,未若吴越杨梅”;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记载:杨梅可止渴,和五脏,能涤肠胃,除烦愤恶气……品种有超山“大红”杨梅、萧山“迟色”杨梅、余姚“彩色”杨梅和仙居“三姐妹”杨梅等等,在省内外产地很多。

杨梅的民俗文化

江南一带百姓对杨梅自古以来都情有独钟,杨梅文化也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诸多方面,与杨梅有关的余杭老话就可以说明这一点,这些老话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与天气、时节相关的。如:“夏至杨梅红,小暑杨梅要出虫”——既告知大家杨梅成熟的时节,又提醒人们杨梅的采摘期很短促,一般只有10天左右,所以杨梅一旦成熟就应赶快采摘,或吃或送或卖或进行加工处理,以防腐烂变质而遭受损失。

以杨梅喻人的。如:“酸杨梅”——杨梅有一个品种,其果实小而酸,很少有人喜欢吃,泛指大家都不愿与其相处吝啬型的人(类如俗语中的“酸桔子”);“乌珠杨梅”或称“挑茅杨梅”——一株杨梅树中长相和口感特别好,一般长在树顶端又黑又甜的为数不多的那几颗形如乒乓球“挑头王”杨梅,比喻人群中出类拔萃的人或有一技之长的人才。

此外,还有好多有关杨梅的家乡老话,其涉及的内容和范围也比较广。比如,讲杨梅品种的;讲杨梅产量高低的有“大年”与“小年”等;讲杨梅口味好坏的,如“白吃杨梅厌口酸”的,这句老话是讲不受欢迎的人和事。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