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加德满都科教中心百科
中国科学院加德满都科教中心是中国科学院依托青藏高原研究所建立的海外科教合作平台,主管部门为国际合作局。该中心以“第三极环境(tpe)”加德满都中心为基础扩展而成,聚焦泛第三极地区环境变化、水资源安全及可持续发展研究,并承担区域生态监测和科研示范工程。其合作网络覆盖南亚多国及欧美机构,通过联合培训、国际会议等形式推动区域人才培养和科技交流,例如2024年举办的冰川主题冬令营促进了喜马拉雅山南坡冰川研究的国际合作。
成立背景与定位
中国科学院加德满都科教中心是在中国科学院指导下,以“第三极环境(tpe)”加德满都中心为基础扩展而成的海外科教机构,旨在构建泛第三极环境研究的南亚平台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性纽带。中心由徐柏青研究员担任主任,汪涛研究员任执行主任,常设中尼联合管理团队。
研究方向与成果
1·环境动态监测:长期开展第三极地区(涵盖青藏高原及周边)环境变化研究,定期评估南亚水资源安全及生态状况,并计划建立水处理示范工程。
2·气候变化合作:与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等南亚国家以及欧美发达国家合作,围绕"第三极"环境变化开展长期动态监测研究。
3·科研荣誉:2017年,中心首席科学家姚檀栋因第三极环境研究成果获颁维加奖,系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该奖项。
科教活动
2024年10月至11月,中心联合特里布文大学、法国发展研究所等机构举办冰川主题冬令营,来自6国的30名学员参与理论授课及珠峰地区野外实践。
2024年7月,青藏高原研究所公众科学日活动首次在加德满都设分会场,40余名尼泊尔师生通过视频连线参与北京实验室的科普互动。
国际合作网络
中心与特里布文大学、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等机构建立长效合作机制,重点推进南亚地区地球系统科学能力建设,同时通过"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深化跨国科研项目协作。
公众号主体介绍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介绍
企事业单位信息来自互联网,当前信息最后更新时间截止于2025年7月。
中国科学院加德满都科教中心是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开发/运营的微信公众号。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下简称“青藏高原所”)是院党组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科学前沿发展趋势,在知识创新工程科技布局和组织结构调整中成立的研究所之一。
青藏高原所于2003年成立,实行“一所三部”的特殊运行方式,三个部分别设在北京、拉萨和昆明。北京部的主要功能是科学实验基地、学术交流基地、国际交流基地和综合协调基地;拉萨部的主要功能是科学观测研究的野外基地、国际合作研究的野外基地、西藏高水平科学实验基地、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基地和西藏科学普及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昆明部的主要功能是青藏高原种质资源保存基地和极端环境下生物的生态适应性及遗传资源研究基地。
截至2014年底,青藏高原所全体在职职工248人。据2016年6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有在读研究生205人,其中硕士生70名、博士生100名、博士留学生35人,博士后30多人。该所设科研有院重点实验室3个,院重点野外台站5个;2014年1月21日,依托青藏高原所建设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正式成立;另有加德满都科教中心。2024年6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地气相互作用与气候效应团队建成青藏高原对流层大气立体观测网。
历史沿革
2002年,路甬祥院长就与德国马普学会markl主席达成共识,并提议由中国科学院(cas)、马普学会(mpg)和德意志研究联合会(dfg)共同成立一个伙伴计划(partner program),筹划青藏所建所方案等问题,并在将来共同开展纯科学的合作研究。
2003年3月3日,中国科学院正式任命了青藏高原研究所的领导班子成员,12月2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复字〔2003〕165号文件《关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单位机构编制的批复》,正式批准了青藏高原研究所的成立。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截至2024年10月,青藏高原所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特聘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人、国际维加奖获得者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7人(含双聘1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5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檀栋、陈发虎、丁林、朴世龙、方小敏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马耀明 | 李新 | 徐柏青 | 刘勇勤 | 梁尔源 | 邬光剑 |
王小萍 | 侯居峙 | 张凡 | 白玲 | 刘建宝 | 阳坤(双聘) |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王磊 | 李伟星 | 汪涛 | 冯敏 | 高晶 |
张强弓 | 丁金枝 | 黄文涛 | 韩存博 | 曹现勇 |
刘永稳 | 龚平 | 张臻 | 杨一博 | 张衡 |
科研部门
…更多「科研条件」介绍请查阅全文…
科研成就
据2016年6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累计发表sci论文1353篇(2014年203篇),总被引频次达15726次。由姚檀栋院士任主席的第三极环境(tpe)国际计划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旗舰计划,同时获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和联合国环境署(unep)共同支持。
2009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共有在研项目92项,其中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1项、课题5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项、重点项目5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3项、面上项目32项、青年科学基金13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7项,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重点项目2项;国际合作项目4项(国外来源);与地方政府合作项目2项。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10月,青藏高原所设有9个博士、硕士研究生专业培养点。
二级学科博士培养点:自然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生态学、固体地球物理学、考古学。
二级学科硕士培养点:自然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生态学、固体地球物理学、考古学
博士后流动站:地理学和地质学
教学建设
…更多「人才培养」介绍请查阅全文…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整个徽标呈正圆形。圆的外层上半部为中文“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对应的下半部为英文“institute of tibetan plateau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图案以冰川、河流等为主要元素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英文简写itp构成了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形象标识。
科普活动
…更多「文化传统」介绍请查阅全文…
现任领导
丁林:学术副所长,负责研究生教育、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
董伟锋:党委书记兼副所长,负责党建和创新文化、行政后勤、基建修缮、资产管理、安全保卫等工作,协管人事人才工作。分管综合人事办公室、条件保障处。
所获荣誉
2022年1月30日,入选2021-2025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第一批拟认定公示名单。
2022年3月30日,被中国科协命名为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