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兰州大学图书馆公众号

兰州大学图书馆

平台属性:微信公众号
所属地区:甘肃兰州市
公众号ID:lzulib
公众号分类:资讯
关于公众号:

“兰州大学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的责任主体为兰州大学,属于资讯类型;公众号主要(内容/服务)是欢迎关注兰州大学图书馆。该平台旨在为读者服务,宣传推广,发布图书馆公共信息,数据库新资讯、讲座通知等。享受随时随地的图书馆资源服务。

开发/运营主体:兰州大学

关于主体:兰州大学是中国甘肃省兰州市公办高校。

最后更新:2025-7-5 关于更新时间TIPS:“更新时间”是指本页信息来源的截止时间,包括公众号的图片/文字介绍、公众号所属企事业单位的介绍等。
我要反馈:不良内容举报 » 公众号纠错(有误/注销)»
兰州大学图书馆公众号二维码公众号二维码,扫一扫马上关注

兰州大学图书馆百科

兰州大学图书馆是全国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之委员馆,甘肃省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单位,甘肃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同时作为兰州大学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提供面向创新与应用的全链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

1909年2月,甘肃官立法政学堂正式成立;1928年,甘肃法政专门学校与兰州中山学院合并为兰州大学,兰州大学图书馆成立;2017年5月,兰州大学城关校区图书馆被兰州市政府列为历史建筑。

截至2022年8月,兰州大学图书馆拥有纸质文献360余万册(件),音像资料2000余种,中外文电子数据库120多个,涵盖11个学科门类。

发展历史

1909年2月,甘肃官立法政学堂正式成立,学堂就及时开设了阅报室一间、图书室三间,拥有的文献数量还不到2000册件。

1913年,甘肃官立法政学堂改称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此时学校设有图书保存室、阅书室。

1928年,成立兰州中山大学,同年4月图书馆成立。

1929年,将贡院“衡鉴堂”作为馆舍。

馆藏实力

馆藏资源

截至2022年8月,兰州大学图书馆拥有纸质文献360余万册(件),音像资料2000余种,中外文电子数据库120多个,涵盖11个学科门类。馆藏文献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丛书集成、中华文史论丛、中国边疆丛书和方志丛书,还有较多考古图籍和金石甲骨文字著述;善本书有《皇明经世文编》等200余种。

组织体系

机构部门

截至2022年8月,兰州大学图书馆机构设置9个业务部门(中心)。

队伍建设

截至2022年8月,兰州大学图书馆拥有工作人员116人。

研究开发

研究成果

截至2022年8月,兰州大学图书馆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学术著作、学术论文等成果显著,有力推动了业务转型与服务提升。

截至2023年,兰州大学图书馆在全国各类图书情报单位学术能力总排名中位列第36名,在高校图书馆细分排名中位列第22位。获批科研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23篇;获得科研表彰17项。
甘肃省第十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名单(兰州大学图书馆)
成果作者成果名称成果形式奖励等级
薛小婕、宋戈、赵发珍、孙林、张继忠“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外文文献资源保障探索——基于cashl西北区域高校的调查分析论文三等奖
关楠楠帜树杏坛:辛树帜文集编著三等奖
韩春平史编抄断校注校注三等奖
部分论文
题名作者来源发表时间
敦煌文献数字平台建设:朝“合”字方向下功夫韩春平社会科学报2024-4-25
辛树帜先生与国立兰州大学图书馆特色化馆藏建设韩春平晋图学刊2024-4-15
真人图书馆与阅读推广人的异同及其互动发展模式赵发珍、王勇图书馆学研究2024-3-25
媒介融合视域下意见领袖在阅读推广中的价值及提升路径吕亚霞、李雅洁、赵发珍新世纪图书馆2024-2-20
数字赋能助推阅读推广高质量发展:何为、为何与如何为赵发珍图书馆2024-1-13
图书馆治理与数字化融合发展:共生机制、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赵发珍图书馆学研究2023-11-25
面向阅读推广的图书馆红色空间研究吕亚霞图书馆2023-11-15
陕甘总督升允《奏请将御史安维峻开复原官片》钩沉韩春平文史杂志2023-11-3
“双循环”背景下民族地区阅读推广的现实思考吕亚霞新世纪图书馆2023-10-20
数字环境下图书馆知识社区阅读推广服务策略研究郭玮甘肃科技2023-9-30

情报分析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标志

兰州大学图书馆标志呈圆形;标志的中心主体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图书馆学家杜定友先生所创作的“圕”字,即为“图书馆”一词的缩写形式;标志外围为兰州大学的中英文校名。整体即构成”兰州大学图书馆“之意。

藏书印鉴
兰州大学图书馆藏书印鉴
参考资料:

精神文化

机构领导

现任领导

职务名单
党委书记王伟国
馆长冯虎元
参考资料:

历任领导

学校名称馆长(主任)姓名在职时间
甘肃官立法政学堂(1909-1913)无专职管理图书人员
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1913-1928)自1922年起设专职图书管理员1名
兰州中山大学(1928-1931)王志契(管理员)1928年-1929年
黄文渊1929年-
甘肃大学(1931)黄文渊1931年
司秋沄1931年-
甘肃学院(1931-1946)司秋沄1936年
张次房1936年-1938年
许蕴芝(兼)1941年-1945年
冯绳武(兼)1945年-1946年
国立兰州大学(1946-1949)何日章(兼)1946年-1949年
兰州大学校务委员会(1949-1951)冯绳武(兼)1949年-1951年
兰州大学(1951-)吴宗汾1951年-1953年
常麟定1953年-1958年
陆润林(兼)1958年-1960年
任雄士(兼)1960年-1962年
刘佛吾1962年-1966年
杨振耀1968年-1972年
袁植(书记)1972年-1976年
于之一1976年-1978年
王正宇1979年-1987年
朱滋生1988年-1996年
赵书城1996年-2003年
江志学2003年-2007年
沙勇忠2008年-2017年
田中禾2017年-2022年
参考资料:

读者服务

读者指南

读者入馆规则

一、校内读者凭校园卡经入口通道刷卡进入图书馆。

二、校外读者凭单位介绍信或提前预约,经批准后方可入馆。

三、入馆须自觉保持衣着端庄整洁,举止文明礼貌。

四、自觉遵守图书馆各项规章制度,保持图书馆安全、安静、整洁。严禁在馆内吸烟,严禁携带危险品入馆;严禁携带个人宠物入馆;严禁将食物及无盖饮料带入阅览室;禁止随地吐痰、乱丢杂物;仅限在规定的区域出声诵读。

公众号主体介绍兰州大学介绍

企事业单位信息来自互联网,当前信息最后更新时间截止于2025年7月

兰州大学图书馆是由兰州大学开发/运营的微信公众号。

兰州大学(lanzhou university),简称为兰大(lzu),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学校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和甘肃省人民政府重点共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中央直管高校,位列国家“双一流”、“985工程”和“211工程”。

兰州大学创建于1909年,最初名为甘肃法政学堂,1928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自1929年至1944年,兰州大学又经历了三次更名。1946年,更名为国立兰州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在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被确定为国家14所综合性大学之一。1960年被确立为国家重点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兰州大学先后入选“211工程”“985工程”建设高校。2002年和2004年,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与兰州医学院先后并入和回归兰州大学。2017年,该校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2021年11月,入选“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名单。2023年7月,兰州大学入选“国优计划”首批试点院校。

截至2024年12月,兰州大学有城关、榆中2个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2348668·9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74383·68平方米;设有36个本科教学单位,开设99个本科专业;拥有2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专、兼职教学科研人员3175人,有本科生20686人,硕士研究生15081人,博士研究生5326人。

历史沿革

甘肃官立法政学堂

1908年11月8日,甘肃法政馆呈清甘肃省当局将法政馆改为甘肃法政学堂,呈报清政府学部备案。

1909年2月5日,清政府学部同意将甘肃法政馆改为“甘肃官立法政学堂”,性质为高等学堂。7月,学堂移至兰州城内西大街,为兰州大学历史上的第四个校址。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4年12月,兰州大学设有36个本科教学单位,开设99个本科专业。

兰州大学院系专业
学院专业
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能源化学工程
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理论与应用力学、土木工程、地质工程
兰州大学艺术学院音乐表演、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
兰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临床医学(免费医学定向)、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技术、儿科学、临床药学
兰州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学、麻醉学、儿科学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会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草业科学、草类植物生物育种强基计划、农林经济管理、动物科学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哲学、社会学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金融工程
兰州大学法学院宪法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法律史、法学理论、知识产权
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政治与行政学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兰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戏剧影视文学、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
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俄语、日语、德语、法语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数字媒体技术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基地班、历史学、世界史、文物与博物馆学、民族学、历史学(强基计划)、人文萃英班
兰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
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地理信息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地理学基地班)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大气科学(含基地班)、应用气象学
兰州大学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地质学、地质学(环境地质方向)、地球化学、资源勘查工程
兰州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材料物理、材料化学、功能材料、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原子核物理、放射化学、核工程与核技术、辐射防护与核安全、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
兰州大学药学院药学
兰州大学护理学院护理学
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含基地班、强基计划)、生物技术(含基地班)、生物信息学
兰州大学威尔士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中外合作办学) 、环境设计(中外合作办学)
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
兰州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学
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方向)
兰州大学萃英学院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人文(含文学、历史、哲学方向)
兰州大学动物医学与生物安全学院生物制药
兰州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汉语言、汉语国际教育
兰州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兰州大学体育教研部-
截至2024年2月(表格内容与学校官网简介页面数据不一致)

学科建设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截至2024年12月,兰州大学共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6个;教育部创新团队8个;自然科学类重点研究基地216个,其中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牵头建设2个、参与共建3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前沿科学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个。人文社会科学国家级重大研究基地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联合研究院1个,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1个,国家语委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1个,中央有关部门智库培育平台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4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1个。
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平台(部分)
平台类别平台名称
国家(全国)重点实验室 天然产物化学全国重点实验室草种创新与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
动物疫病防控全国重点实验室白云鄂博稀土资源研究与综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
核生化灾害防护化学全国重点实验室-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甘南草原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甘肃庆阳草地农业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前沿科学中心稀有同位素前沿科学中心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光转换材料与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有色金属催化剂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国家联合实验室中巴生物质能源国家联合实验室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兰州大学生物制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东亚干旱环境变化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生态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绿色催化与合成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西部特征人群普适情感计算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西部生态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细胞活动与逆境适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量子理论及应用基础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磁学与磁性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草地农业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旱区农业与生态修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稀土功能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开源软件与实时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核环境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中子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甘南草原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甘肃庆阳草地农业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草牧业创新重点实验室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北退化草原生态修复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站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站(张掖)甘州草种创新野外试验站(简称甘州站)
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旅游信息融合处理与数据权属保护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寒区旱区生物考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水利部国家水土保持监测站国家水土保持监测甘肃省榆中县旱地农业生态系统水力侵蚀观测一般站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敦煌学研究所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甘肃省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新药临床前研究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有色金属化学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
甘肃省循证医学重点实验室室甘肃省环境生物监测与修复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环境肿瘤学重点实验室甘肃省生物治疗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骨与关节疾病重点实验室甘肃省环境污染预警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西部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甘肃省牙颌面重建与生物智能制造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可穿戴装备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气候资源开发及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先进催化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泛第三极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理论物理重点实验室甘肃省人工智能与算力技术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基因编辑育种重点实验室甘肃省生殖医学与胚胎重点实验室
参考资料:截至2024年2月

科研成果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校徽

标志形状:由同心两个圆构成,内圆中上方为兰州大学图书馆图样,下方为“1909”字样,外圆中上方为汉字“兰州大学”字样,下方为英文 “兰州大学”字样。

标志释义:标志主体为兰州大学图书馆正面视图,恰似一个展翅欲飞的鲲鹏,寓意兰州大学面向21世纪的腾飞。图书馆主体部分宽厚庄重,表示兰州大学悠久的历史;塔楼象征兰州大学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雄心壮志;三个台阶表示兰州大学完整的办学体系(学士、硕士、博士)或高等学校的三项功能(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1909”为兰州大学建校的年份。汉字“兰州大学”字样,表明兰州大学是中国的大学;英文“兰州大学”字样,表明兰州大学是一所向国际开放的大学。

将图书馆作为标志的主体的原因:图书馆事业是一个学校乃至一个国家文明的窗口;图书馆是汲取知识的源泉,知识创新的殿堂。兰州大学图书馆是兰州原有的四个标志性建筑之一(其余三个为兰州白塔、黄河铁桥、兰州饭店)。兰州大学图书馆造型庄重、典雅、优美,其塔楼的挺拔之姿给人一种向上、奋进的力量。兰州大学图书馆的形状已被历代兰大人所认同,且作为兰州大学的象征被广泛应用于宣传品。

精神文化

校区情况

城关校区

兰州大学城关校区东区和西区紧邻,兰州大学城关校区东区-南门位于麦积山路。东临会宁路,北邻东岗西路。校区内有口腔医院、精诚楼、恪勤楼、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勤博楼、医学实验大楼、明道楼、杏林楼以及学生公寓等建筑。

兰州大学城关校区西区正门位于天水路,校区内有研究生公寓、留学生公寓、逸夫科学馆、校史馆、积石堂图书馆、校医院、凌云楼等建筑。

榆中校区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兰州大学现任领导
姓名职务
党委书记马小洁
校长、党委副书记杨勇平
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曹红
党委副书记曹爱辉、 林恒春、李鹏杰、安俊堂
纪委书记、国家监委驻兰州大学监察专员林恒春
党委常委、副校长范宝军、沙勇忠、勾晓华、陈熙萌、李汛
副校长王为
党委常委王定峰
资料来源:截至2025年6月

历任领导

历任党委书记
学校名称领导姓名在职时间
兰州大学刘海声1957-1960
江隆基1960-1966
刘冰1979-1984
聂大江1984-1985
刘众语1985-1992
王松山1992-1993
苏致兴1993-2000
陈德文2001-2008
王寒松2008-2016·5
袁占亭2016·8-2019·12
马小洁2019·12至今
参考资料: 截至2025年6月
历任校长(院长)
学校名称领导姓名在职时间
甘肃法政学堂-1909-1913
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蔡大愚1913-1917
李獬1918·1-1918·2
施国祯1918·3-1923·1
张瑛1923·1-1923·3
赵元贞1923·3-1923·7
施国祯1923·7-1926·2
沙明远1926·2-1927·3
杨集瀛1927·3-1928·2
兰州中山大学马鹤天1928·2-1928·11
李世军1928·11-1929·3
骆力学1929·4-1929·5
兰州中山大学、甘肃大学、甘肃学院邓春膏1929·5-1936·5
甘肃学院田炯锦1936·5-1937·4
朱铭心1937·4-1938·2
王自治1938·2-1941·1
宋恪1941·1-1946·7
国立兰州大学辛树帜1946·8-1949·8
兰州大学校务委员会辛安亭1949·9-1951·3
兰州大学曲正1951·3-1953·3
林迪生1953·3-1959·1
江隆基1959·1-1966·6
刘冰1979·1-1982·3
聂大江1982·3-1984·4
徐躬耦1984·4-1985·3
胡之德1985·3-1993·3
李发伸1993·3-2006·6
周绪红2006·6-2013·06·24
王乘2013·06·24-2017·12·19
严纯华 2017·12·19-2024·09·21
杨勇平2024·09·21至今
参考资料: 截至2025年6月

校园环境

昆仑堂

昆仑堂2005年9月启用是榆中校区图书馆,建筑面积36480平方米,是榆中校区标志性建筑,外形如几本书的组合,,寓意兰大学子勤奋好学的精神。

兰州大学昆仑堂

校史博物馆

校史博物馆位于图书馆南侧,馆名由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题写。管内有各类藏品逾23万件,建筑面积9600平方米,展厅面积近5000平方米。

闻欣堂

校友情况

兰州大学部分校友
姓名简介
高雄厚1988年从兰州大学化学系硕士毕业,202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8项;获国内外授权发明专利200余件,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2部
常志昭兰州大学体育教研部教师、高水平武术队教练,第十九届杭州亚运会男子刀棍全能项目冠军
王奎禄1964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原子能系(今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原子核物理专业,在中国核试验基地研究所第二研究室担任领导工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6次、二等奖13次;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三等功2次;荣获人事部颁发的“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并获政府特殊津贴
武传涛兰州大学1997级生物系本科校友,后获得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emba专业硕士学位,企业家
李源兰州大学2007级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校友,创立陕西秦洲核与辐射安全技术有限公司并担任总经理
赵继文1957年~1962年就读于兰州大学无线电物理专业,毕业后先后在第一机械工业部重型机械研究所和陕西省计量科学研究院从事自动测控和计量测试仪器研究。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得“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张生栋1989年从兰州大学放射化学专业毕业,现为中核集团首席科学家和重大项目副总设计师
朱芳芳兰州大学2002级生命科学学院校友,科研人员、企业家,曾获获得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苏州市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苏州工业园区领军人才、苏州市优秀人才贡献奖、2023年浦东新区“最美女企业家”新秀奖、2023浦东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2023年张江生命健康产业年度新锐人物、斯坦福siebel学者、福布斯中国·青年海归菁英100人、36氪·36under36 s级青年创业者、硅谷高创会“沙丘”投资奖、北京大学优秀校友工作者奖等奖项
南振岐1986年就读于兰州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攻读计算机科学专业,2009年在兰州大学管理学院emba学习,企业家
刘昇平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本科2006级校友,中核兰州铀浓缩有限公司科研人员
王高贺1999-2006在兰州大学先后攻读国际政治专业学士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现任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党内法规研究中心副主任,广东省监察委员会特约监察员,广东特支计划青年文化英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1项,在《管理世界》《理论探索》《中国教育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南方日报》等刊物发表论文120多篇
余静兰州医学院(后并入兰州大学)毕业,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简称“兰大二院”)的心血管内科主任、高血压中心主任,也是兰州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小卫兰州大学博士毕业,州大学第二医院医生
刘述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是兰大二院心内科的一名年轻医生
刘人怀板壳结构分析与应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63年毕业于兰州大学
秦大河1970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地理学家,中共党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
葛墨林1965年兰州大学理论物理研究研究生毕业,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姚檀栋兰州大学校友,2007年入选中科院院士
王陇德1969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医学部,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院士
詹文龙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核物理专业毕业,大学学历,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原子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云东1982年和1986年先后获得兰州大学化学学士学位和匹兹堡大学化学博士学位。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
涂永强兰州大学校友,曾任兰州大学化学系副主任、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系主任。兰州大学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化学会理事,甘肃省化学会副理事长, 国家“有机化学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
周其林198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2009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院长,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舒红兵兰州大学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副校长,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2000-2004)。自2005年起,任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院长;2013年9月任武汉大学副校长
冯小明1988年获兰州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学位。现任四川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国家人事部等七部委“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
夏佳文1987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获学士学位;1990年获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加速器物理及技术专业硕士学位;1993年获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加速器物理及技术专业博士学位
陈发虎兰州大学校友,1996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02年获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2002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4年被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张人禾1982年2月毕业于兰州大学地理系气象专业并获理学学士学位,1987年7月和1991年9月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分别获得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1年9月起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
陆浩 中共甘肃省委书记,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孟庆瑜河北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秦晖著名学者,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彭长城读者集团副总经理、读者编委会主任
雷达中国作协著名作家、评论家
水均益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制片人,2003年第14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获得者
张学忠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江亦曼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国红十字总会常务副会长
邝宇平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马中骐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新中国首批18位博士学位获得者之一
任建新 中国化工集团总经理
薛勇彪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乌力吉1991年第2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获得者

所获荣誉

兰州大学部分获奖记录
时间名称
2006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07年被授予“全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10年荣获“2009年度向教育部报送信息先进单位”和“2009年度全省党委系统信息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11年荣获获“2010年全省党委系统信息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11年荣获“甘肃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14年荣获“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先进集体”称号
2015年荣获“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2017年兰州大学考点获得2017年“全国托福、gre网考工作优秀考点”荣誉称号
2017年12月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
2020年5月教育部“拔尖计划”实施十周年荣誉奖
2022年1月首批“甘肃省大学生就业工作示范性高校”
2022年10月2021年度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优秀学校
2023年2月水利部 “节水中国 你我同行”主题宣传活动优秀组织单位
2023年3月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优秀组织奖
2023年12月全国首批“后勤服务育人劳动教育示范基地”
表格内仅展示部分兰州大学所获荣誉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