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磁器口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重庆磁器口相关文化

重庆磁器口

相关文化

民间传说

赵云驻守磁器口

三国时期,关羽守荆州,张飞镇阆中,赵云驻江州。而磁器口处于川东、川北水陆交汇之地,乃江州“外署”,因其地位特殊,遂为赵云每月必临之地,时常在此批阅公文,办案断案。由此,从三国到民国,最高行政管理者“每月来磁办公一天”的惯例一直传承。

建文帝隐居趣闻

朱允炆于建新元年(1398年)继承皇位,称惠帝,年号建文,历史上称为建文帝。他在明建文四年(1402年)被其四叔燕王朱棣(即后来的明成祖)打败,流落民间而不知所终。传说他曾经多次来到磁器口,并隐居宝轮寺。所以,宝轮寺又名龙隐寺,磁器口又名龙隐镇。磁器口正街的深水井,原是一口废弃的枯井。建文帝辗转流落到磁器口时,一天,饥渴难耐,又要躲避过往关口的盘查,慌不择路时,一头栽进了这口枯井之中。突然间,一股清泉从井底喷涌而出。建文帝大喜过望,手掬清泉而饮,饮后饥渴顿消。后被一农妇救起,躲过这一劫难。他为磁器口百姓的善良之举所感动,便投身白崖寺(即今宝轮寺,过去又叫龙隐禅院)当了和尚。建文帝走后,农妇深感奇怪,这明明是口枯井,怎么会有水呢?她认定此事非同寻常,便买下此地皮修建房屋。自从这口枯井有了水后,磁器口许多枯井都流出了甘甜可口的清泉,所以老百姓又称这口井为“生水井”。后来,知是建文帝的原因,老百姓又称其为“僧水井”,再后来,历经多年误传,井也越掏越深,大家就习惯叫它“深水井”了。

在磁器口宝轮寺下面金碧桥边的画家村有一个小品雕塑,名叫“少妇尿童”,也有一个流传了数百年的“护龙水”的传奇故事。相传,明建文帝朱允炆避难来磁器口宝轮寺时,因长期风餐露宿,奔波劳累,又惊又吓,患上了哮喘、劳损、风湿等病。因其四叔永乐皇帝朱棣派人到处追杀他,他不敢寻郎中看病买药,十分痛苦。一天晚上,神仙托梦给建文帝,称饮七岁童男小便可免除痛苦。建文帝第二天便出庙暗暗访查,刚从宝轮寺下来到金碧桥边,就见一少妇在抱小男孩撒尿。建文帝手持缘钵向前询问,得知该男孩正好七岁,便说明来意,讨要童尿,少妇爽快答应。一碗童子尿喝下去,建文帝顿感神清气爽,恼人的哮喘、劳损、风湿等症一扫而去。此事一传十,十传百,不久人们都知道童子尿能治百病了。后来,人们知道那个讨要童子尿的和尚原来就是真龙天子建文帝,大家习惯上又称童子尿为“护龙水”。

藏宝九石缸

每年9月到第二年4月,嘉陵江水在磁器口码头至高家花园一带陆续退出,形成一个由鹅卵石与河沙堆积而成的约1平方千米的大渍坝,是小孩子放风筝,大人摆坝坝茶和骑马、练车的好地方。这个坝子,当地人称其为“九石缸”,传说是张献忠藏宝的地方。原来,这河滩边的江中有九道石梁横卧江心,传说就像石缸一样,石缸内埋着价值连城的金银财宝。这九口石缸由一个石鼓来控制,石鼓埋在河滩之中,如能找到石鼓并打开石缸,用石缸里的金银财宝就可以买下整个重庆城。有民谣:“石缸对石鼓,金银万万数。谁人解得开,买下重庆府。”

财宝相传是号称“八大王”的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留下的。张献忠在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攻下重庆城时,曾查获重庆府库银无数,撤离时无法运走便将大批金银珠宝埋藏在九石缸中,并用一石鼓来进行控制以便日后取用。石鼓的埋藏位置和使用方法只有张献忠一人知道,张献忠后来失败被杀,石鼓再也没法找到,宝藏也就一直埋在九石缸中。自从张献忠死后,数百年来,这片河滩来了一批又一批的掘宝人,有的甚至穷其一生,也没有找到宝藏所在。每年当洪水退去渍坝露出的时候,便有寻宝人在此寻宝,偶尔也会有人小有收获,在河滩找到一些古钱币和散碎银子。

诗文词章

磁器口古镇相关诗词(选录)
作品名称原文作者
发白崖霜青沙塞欺我衣,蛮方岁暮还思归。苍山冥冥落日尽,古渡渺渺行人稀。可怜生事尚羁旅,何日宦情真息机。沧洲鸥鹭同萧散,魏阙动华绝是非明·王廷相
重宿白崖宝轮寺龙隐之山高以矗,云树为衣石为骨。一峰峭削凿江波,两腋潆洄带溪谷。石磴蜿蜒穿竹林,悬崖断壁开天竺。息我形劳一再至,披云每假僧房宿。岸端天簌吟枯风,夜半江声走帷幄。我生半后埋尘埃,欲遣游踪遍四奥。阆风风远挹青林,瀛岛芝香薄海曲。仙都缘浅不能到,迹寄一隅日鹿鹿。兹憩空门心亦空,静言思之沿大朴。一卷一勺藏化神,况乃长江撼山麓。风来馥馥天雨花,澜转纡纡地旋轴。一息神与造物游,八荒无事点尘足。嗤彼邯郸心何迂,却怜蝴蝶梦非促。诘朝笑与山僧话,且共提筐采山菊清·王尔鉴
望白崖宝轮寺宝轮山寺对江开,欲续游踪泊岸回。只恐被他弥勒笑,三年何事又重来
注:以上内容来源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