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文化
饮食居住
饮食
主食: 建国前,主食以大米为主,兼食粟米、高粱、玉米、小麦、红薯。农忙时,日进三餐,清晨做完第一茬活后吃早饭,太阳当顶吃午饭,太阳落山后吃晚饭。城镇居民吃饭时间,每餐比农村稍为提前。冬闲时,多数人家或干、稀搭配,或一日两餐。夏季,本地人喜食“稀米茶”,以充饥解暑。灾荒年景,主、杂粮搭配,干稀搭配,代食品与粮食搭配,山区以葛根、橡子、榔树(香棉)树皮制粉充饥,平原以南瓜、野菜加大麦粉度日。
菜肴:屈家岭地区流传的四季食用的菜肴有鲊辣椒、腌菜、泡菜、豆瓣酱、霉豆腐、腌萝卜干、霉干腌菜,还有用米粉制作的鲊藕、鲊冬瓜、鲊鱼、鲊猪大肠。冬季制作的腊菜有:腌猪肉、牛肉、野羊肉、野兔肉、鸡鸭肉,腌制盐蛋、皮蛋也较普遍。
居住
建国前,本地农村房屋,丘陵、山区多为土木结构,以土砖、木檩、木椽、布瓦为主,有的地方打碴墙,又称“干打垒”。房屋形式有“连三层”、“四井口”、“三合头”、“连三间”等种类。房屋内部格局分堂屋、正房、厢房、耳房。房屋建筑方位多为座北朝南,山、丘地区屋后多靠高土旁 、山岭,房前有沟塘。
旧时建筑房屋,要请阴阳先生选好“黄道吉日”,才能破土动工。竖柱、上梁要设宴请客。兴偷树作屋梁,而且要偷能结籽的树,取意兴旺发达。有的偷树时,用红纸包钱放在树兜上,树兜用红布裹着,表示对树主的谢意。偷来的树不能放在地上,搁干后锯刨成梁。上梁时,用红布卷梁,鸣炮喝彩,丢粑粑。上梁后,宴请树主、封(泥工)、木匠。
旧时迁居,又称“过屋”,多请客送礼,亲友喜送对联、匾额,上书“莺迁乔木”、“凤宿高梧”等吉语以示祝贺。迁居时,要在旧屋厨房烧一锅开水,在新居厨房烧一锅开水,都要烧得热气腾腾,象征接上气,才能兴旺发达。
农稼时令
击鼓催春:农历腊月初八,农民在村头击鼓作戏,“腊鼓鸣,春草生”,借以催“春”早日到来。从这天起,农家开始往田里送肥。建国后无“击鼓催春”之习,仍有送肥下田之举。
插“开门秧”:每年第一次插秧,俗称插“开门秧”。建国前,农村插秧,多请左邻右舍互帮互插。插秧当日吃早饭,主妇要将一块肥蒸肉埋在一只饭碗中,谁吃了这碗饭,即定为插“上行”秧的人,先下田插“背坎”(较难插),领唱“栽秧歌”。如被插“下行”秧的超越,俗称“关鸡笼”,插秧人都可向“上行”人甩泥巴嘲笑,以活跃气氛。
祭米谷神:农历五月二十六,传说为“米谷神”生日。这天,农家盼晴,便到田野烧香、燃纸祭祀。俗称:“五谷收不收,要看五月二十六”。今已不作此祭。
开镰“吃新”:新谷成熟,农家要看“皇历”、“择日子”,去田间预割几升新谷,碾米后煮成新米饭,供奉祖先,使祖先先尝到子孙辛勤劳动果实,保佑年年丰收。今已不兴此习。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