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杏林壹家人公众号

杏林壹家人

平台属性:微信公众号
所属地区:浙江
公众号ID:ylxlyjr
公众号分类:教育
关于公众号:

“杏林壹家人”微信公众号的责任主体为浙江中医药大学,属于教育类型;公众号主要(内容/服务)是浙江中医药大学优秀临床医学院官方信息发布平台。

开发/运营主体:浙江中医药大学

关于主体:浙江中医药大学是中国浙江省杭州市境内公办高校。

最后更新:2025-7-5 关于更新时间TIPS:“更新时间”是指本页信息来源的截止时间,包括公众号的图片/文字介绍、公众号所属企事业单位的介绍等。
我要反馈:不良内容举报 » 公众号纠错(有误/注销)»
杏林壹家人公众号二维码公众号二维码,扫一扫马上关注

公众号主体介绍浙江中医药大学介绍

企事业单位信息来自互联网,当前信息最后更新时间截止于2025年7月

杏林壹家人是由浙江中医药大学开发/运营的微信公众号。

浙江中医药大学(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简称“浙中医大”(zcmu),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由浙江省人民政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共建的省属普通高等学校。是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国家“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全国首批招收和培养中医药研究生、首批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院校,“浙江省文明校园”。

学校始创于1953年,时名为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1959年6月成立浙江中医学院。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确立“以中医中药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思路和目标。2006年更名为浙江中医药大学。

截至2025年3月,有有滨文校区和富春校,占地面积1500余亩,下设22个教学单位。本科专业34个;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1个专业学位点和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全日制在校生近25000人,教职工1600余人。

办学历史

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

创建于1953年6月的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是学校的前身。1955年10月学校开始独立办学。1956年初学校搬至杭州市四宜亭,下半年又搬至杭州市庆春路原浙江大学旧址。

浙江中医学院

浙江中医学院于1959年6月成立,学校分别在1960年、1970年两度并入浙江医科大学,并于1974年9月恢复浙江中医学院。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成为全国首批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的高等院校。1980年12月,浙江省中医院由浙江省卫生厅直属划归浙江中医学院,成为学校首家附属医院。1981年10月,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7年成为全国中医院校首批获得港澳台地区招生权的学校。1990年附属第一医院率先通过省第一轮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评审。1998年学校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创建独立学院浙江中医学院滨江学院,2000年3月,学校整体迁至滨江高教园区,同年获准开展临床医学(中医、中西医结合)硕士专业学位工作。2001年获教育部首批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优秀。2003年,获批设立中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浙江中医学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5年3月,学校下设22个教学单位,开设了中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药学、护理学等医学类及相关本科专业34个。
院系设置
学院专业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学、医学影像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技术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康复医学院针灸推拿学、中医康复学、康复治疗学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儿科学、临床医学
浙江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
浙江中医药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学
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学、药学、中草药栽培与鉴定、食品卫生与营养、临床药学
浙江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护理学
浙江中医药大学医学技术与信息工程学院听力与言语康复学、医学检验技术、卫生检验与检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医学信息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浙江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医学实验技术
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健康服务与管理、市场营销、英语、国际商务
浙江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中医学、中药学、护理学、临床医学等
第五临床医学院/
杭州临床医学院/
温州临床医学院/
宁波临床医学院/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院/
基础医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体育部/
创新创业学院/
以上表格截至2024年5月

学科建设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5年6月,学校建有教育部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和2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截至2025年3月,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培育研究基地等省部级平台共54个,截至2024年10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共3个、国家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三级)共10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协同创新中心共1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共10个、浙江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共1个、浙江省公共科技条件平台共2个、浙江省协同创新中心共3个、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共6个,以及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载体共5个。
学校科研平台(部分科研平台)
类别 名称
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血液病研究基地、免疫风湿病研究基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协同创新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风湿协同创新中心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风湿脏痹证治研究室、骨痹研究室、再生障碍性贫血益气养血研究室
浙江省重点实验室浙江首骨关节疾病中医药干预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首消化道疾病病理生理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中药治疗高血压及相关疾病药理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中医风湿免疫病重点实捡室、浙江首针灸神经病学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循环系疾病诊治重点实验室、浙江省中医脑病重点实验室、浙江首神经药理学与转化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中西医结合防治性功能障碍重点实验室、浙江省中医“瘀毒”证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科技创新平台浙江省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浙江省实验动物公共服务平台
浙江省协同创新中心免疫性疾病中医诊治协同创新中心、浙江道地中药协同创新中心、疼痛性疾病中医诊治协同创新中心
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中药炮制规范化及标准化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中医“治未病”智慧健康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中药复方制剂现代化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中药植物精油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中医真实世界循证与转化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中医康复智能化技术与装备浙江首工程研究中心
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载体分子医学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大气污染与健康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药食植物活性成分与健康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浙江-日本脑部重大疾病中西医结合数字诊疗及装备联合实验室
以上表格截至2024年5月

研究成果

截至2025年3月,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共5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共14项。截至2024年10月,“十三五”以来获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等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共89项,其中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二等奖共5项,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共5项。学校发表sci、ssci、ei等收录论文共3500余篇,其中top期刊收录论文共370余篇;获药物临床试验批件(松葛降尿酸颗粒)共1项;授权专利共900余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共200余项,包括美国等国家发明专利6项。
学校科研成果(部分科研成果)
奖项项目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从毒瘀虚论治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增效减毒方案构建与应用、当归提取物治疗高血压病的作用机制与临床研究、蚕砂提取物研制中药ⅱ类新药生血宁片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中药有效成分产业化应用技术
浙江省科技进步奖组分中药智能创制关键技术及冠心宁片产业化示范、中西医结合防治功能性肠病技术创新及管理体系的建立、新冠病毒感染中医药防控体系构建及重要代谢标志物快速发现和转化、股骨头坏死“肾虚髓萎骨枯”新病机及从“髓”论治的创新应用推广、中药在消化道肿瘤治疗中的增效减毒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
以上表格截至2024年5月

学术资源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校徽

校徽为圆形,以蓝色为基调。校标外围由中英文校名环绕。校标中部为国际流行的盾形图案,由“中”字和“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首字母“c、m、u”的变体组成,体现学校属性、特色、理念。中英文校名与盾形图案之间为“远志叶”和“本”字,寓意“求本远志”。“本”字下方为学校创建年份“1953”。

校旗
校旗为蓝色的长方形旗帜,中央印有上下排列的白色校标内芯图案和中英文校名。

精神文化

校区情况

滨文校区

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文校区位于杭州市滨江区,毗邻浙江第一大河流钱塘江,校区南门为正大门,西门为侧门靠近地铁站和附属口腔医院、名中医馆。17、18、19号是常用教学楼,2号楼为多媒体教学楼,4号楼为病理解剖实验楼,操场和体育馆均在校园西侧。滨文南校区位于滨文路481号,博爱楼是南校区的主体建筑,一楼有自习教室,十二楼是第二临床医学院办公场所,部分理论课和临床技能培训在博爱楼进行。本校区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升本),除去在富春校区就读的专业,其他专业第二学年起在滨文校区就读。

富春校区

校园环境

浙江中医药博物馆

博物馆分为校史馆、医史馆、中药馆三个展区,一进门是一个巨大的中医人体形象,它将通过多媒体系统交互显示阴阳十四经脉、脉会八穴合八卦等中医观念思想。校史馆主要是学校的历史。二楼是医史馆,展示各个时期中医药发展的成就与贡献。三楼是中药馆,展陈各种常用中药、珍稀药材和地道药材。

中医药文化碑廊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现任领导
职务姓名
党委书记王斌
校长陈忠
副校长、党委委员吴承亮、温成平、罗伟明、黄建波
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监察专员王轶
党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人才办主任、滨江学院党委书记黄爱军
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马重阳
截至2025年7月 参考资料

历任领导

学校历任领导(部分历任领导)(截至2025年6月)
姓名职务任期
孙秋华党委书记2010年—2020年8月
范永升校长2008年—2015年

所获荣誉

所获荣誉(部分荣誉)
时间荣誉
2006年成为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单位
2014年3月入选科技部第二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2015年4月入选国家“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
2017年入选浙江省第二批重点建设高校,获批成为浙江省人民政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共建高校
2022年2月第二批特色服务出口基地(中医药)、列入浙江首批省属社会评价组织名单。
2024年3月荣获“浙江省文明校园”称号

校友情况

截至2021年8月,近10年学校毕业的校友有29162人,留杭率高达54%2023年8月,7名校友获“2023年浙江省医师协会优秀医师”荣誉称号。2024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暨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建设推进会,5位校友被授予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

校友情况(部分校友)
姓名简介
崔云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外科、男科临床、教学和科研,曾获浙江省优秀医师奖、全国“郭春园式的好医生”、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浙江省中医药重点专科男科、宁波市医学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术带头人。主持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各级科技计划6项,主持研究成果获浙江省医学科技进步奖,浙江省中医药科学技术创新奖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王永华于1988年开始专注于听力领域的研究、教学、医疗,先后主导创办了第一个聋儿康复研究室、耳聋康复研究所、全国第一个听力学本科专业。首创聋儿社区家庭康复模式,创办惠耳听力公司
朱祥成浙江省省级名中医。任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顾问、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耳鼻咽喉口腔专业委员会顾问等。从事耳鼻喉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参与编著《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喉科集成》《浙江药用植物志》《中医研究与临床》《实用中医耳鼻咽喉口齿科学》等十余部教材,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2部
陈仁宗获2018年度“十大优秀基层医生”称号,获得“借力互联网,解决泌尿外科医生继续教育难”表彰
邵梁任浙江边防总队直属边防支队政治处干事
排名不分先后、仅部分列举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