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工会
1949年6月武汉市职工总会筹委会成立后,立即进行工会组织建设。年底,建立基层工会177个,有工会活动积极分子4 000人,工会专职干部365人。全市有职工17万人,发展会员4万余人。
1949年7月,武汉市总工会正式成立后,工会组织迅速发展。年底,建立基层工会1 506个,有工会活动积极分子1·6万人,工人专职干部685人。全市有职工20万人,发展会员15万人。市总工会建立5个区办事处,21个产业工会(海员、铁路、军工、机械、电业、建筑、公路、搬运、邮政、电信、纺织、轻工、食品、印刷、市政、手工、店员、金融、教育、文艺、医务)。
1952年,工厂企业由市下放各区领导,只留下8个产业工会(海员、铁路、邮政、电信、金融、建筑、教育、搬运)由市总工会领导,1—5区办事处改为武昌、硚口、江汉、江岸、汉阳区工会。全市有职工25万人,建立基层工会1 378个,有会员22万人,工会活动积极分子2·9万人,工会专职干部1175人。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厂企业逐渐由区收到市管理,区工会改区办事处,恢复产业工会。1957年全市有6个区办事处(增加青山区),16个产业工会(海员、铁路、机械、电业、建筑、公路、搬运、邮电、纺织、轻工、市政、商业、金融、教育、文艺、医务),5个直属大单位工会(大桥、武钢、冶金建筑、电力基建、送变电),1 663个基层工会。全市有职工45万人,工会会员36万人,工会活动积极分子7·6万人,工会专职干部1 756人。
1958年起,武汉工会组织强调块块领导,区办事处改为区工会,撤销产业工会,建立局工会。在“大跃进”运动中,全市职工猛增至75万人,工会会员40万人,基层工会2 312个。1959年工会专职干部2 146人。1961年,贯彻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次年,全市职工降至53万人,工会会员26万人,基层工会1 789个,工会专职干部1 393人。
随着“左”的错误逐步纠正,工会组织状况逐渐好转。1966年初,全市有6个区工会,9个产业工会(重工、轻工、手工、纺织、城建、文教医务、公路运输、财贸、农林),5个局工会(长航、港务、邮政、电信、供电),1 912个基层工会。全市有职工60万人,工会会员29万人,工会活动积极分子5·3万人,工会专职干部1 117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各级工会组织陷于瘫痪。1972年各区、局和工厂企业设群工科,着手整顿健全工会组织。1976年,全市有11个区工会(增加洪山、汉桥、东西湖、阳新、咸宁),25个局工会,18个直属大单位工会。
1976年以后,工会组织开始恢复与发展。至1978年底,全市职工有157万人,基层工会达到3 204个,有会员64万人,活动积极分子9·3万人,专职干部2 595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会组织建设加快。1982年,全市有8个区工会(减少汉桥、阳新、咸宁),2个县总工会(武昌、汉阳),33个局工会,32个直属大单位工会,5 332个基层工会。全市有职工194万人,会员104万人,活动积极分子14万人,专职干部3728人。
中共十二大召开后,工会组织建设出现新局面。1986年,全市有9个区工会(江岸、江汉、硚口、武昌、汉阳、青山、洪山、东西湖、汉南),4个县总工会(武昌、汉阳、新洲、黄陂),30个局工会(机械、电子、纺织、一轻、二轻、化工、医药、交通、港务、供电、电信、邮政、建材、物资、二航、民政、公用、建设、环卫、房地、园林、旅游、粮食、东湖、文化、卫生、农林牧、水利、乡镇企业、供销),8个总公司工会(武钢、有色金属、仪表、住宅、汽车工业、建筑工程、市政工程、农机服务),2个委工会(教委、商委),3个银行工会(人民、农业、工商),1个直属机关工会,39个直属大单位工会,6 167个基层工会。全市有职工210万人,工会会员133万人,工会专职干部7403人。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