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百科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school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是武汉理工大学的下设二级学院,是湖北省“智能制造与新能源汽车”优势特色学科群的重点建设单位。
学院源于1957年华中工学院重设的汽车拖拉机专业。1960年院系调整时该专业调整到湖北工学院 。1961年9月,湖北省和武汉市将武汉工学院、湖北化工学院、湖北工学院(本科部分)三院合并,成立了新的武汉工学院。1977年分设农机专业、汽车专业、拖拉机专业和内燃机专业。1983年武汉工学院由机械工业部划归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管理,汽车专业和内燃机专业组成汽车系,农机专业和拖拉机专业分出成立农机系。1984年撤销农机系,保留拖拉机专业,将其并入汽车系,同时将汽车系更名为汽车拖拉机系,并于1987年组建汽车运用工程专业。1994年成立(更名)汽车工程学院。2000年,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和武汉汽车工业大学三校合并组建武汉理工大学后,经过学科专业调整,仍保留汽车工程学院建制,于2001年6月17日成立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截至2023年10月,学院设4个系,开办4个本科专业;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1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2个;有教职工170人,学生3300人(含本科、硕士、博士学生)。
办学历史
1960年,院系调整时汽车拖拉机专业调整到湖北工学院 。
1961年9月,湖北省和武汉市将武汉工学院、湖北化工学院、湖北工学院(本科部分)三院合并,成立了新的武汉工学院,在动力系内设立汽车拖拉机专业。
1970年,将汽车拖拉机专业分为汽车、拖拉机和内燃机三个专业。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10月,学院设4个系,开办4个本科专业。
系:汽车工程系、车用动力工程系、汽车运用工程系、储能科学与工程系
本科专业:车辆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汽车服务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10月,学院有教职工170人,其中专任教师138人,教授30人,副教授58人;博士生导师55人,硕士生导师115人,专任教师获博士学位比例92%。有国家杰青、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等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者多名;湖北省高端人才引领培养计划第一层次入选者、湖北省教学名师、湖北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等省部级人才工程入选者多名。
师资力量(部分)类别 | 姓名 |
---|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 华林 |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华林 |
江苏省“双创人才” | 胡志力、罗马吉 |
湖北省教学名师 | 颜伏伍 |
湖北省青年科技晨光计划 | 宋燕利 |
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楚天学子 | 谢乐春 |
湖北省高层次人才 | 余庆华 |
参考资料: |
教学建设
…更多「办学条件」介绍请查阅全文…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11月,学院有6个省部级科研基地,9个校级科研基地。
科研平台项目级别 | 项目名称 |
---|
省部级科研基地 | 现代汽车零部件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湖北省工程技术中心汽车零部件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燃料电池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汽车产业汽车零部件绿色设计制造与试验技术创新基地湖北省中小企业共性技术——汽车零部件及测试研发推广中心 |
校级科研基地 | 武汉人工智能与新能源汽车工业技术研究院随州武汉理工大学工业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襄阳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武汉理工大学梁山专用车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南阳市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站武汉理工大学—上汽通用五菱联合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武汉理工大学—宝武集团evi联合中心武汉理工大学pace中心武汉理工大学-ricardo汽车动力计算中心 |
|
|
参考资料: |
科研成果
…更多「学术研究」介绍请查阅全文…
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10月,学院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建立了密切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合作关系,以此申报的“新能源与智能汽车关键技术研究”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简称“csc项目”),于2019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立项资助,2022年获滚动支持;另与武汉市联合成立武汉新能源汽车工业技术研究院,与随州市共同组建随州武汉理工大学工业研究院。
文化传统
2023年11月16日,学院在西院大礼堂隆重举行“我诵我心声——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朗诵比赛。12月8日,学院学生于博学广场开展“传统文化宣传”志愿活动。12月17日,学院在南湖越苑食堂门口举办了十佳百优特色团建活动——“落叶成画,环保为先”。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
党委书记 | 刘耀胜 |
院长 | 颜伏伍 |
党委副书记 | 蔡春 |
副院长 | 侯献军 |
韩星会 |
汪怡平 |
孔庆如 |
参考资料: |
公众号主体介绍武汉理工大学介绍
企事业单位信息来自互联网,当前信息最后更新时间截止于2025年7月。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是由武汉理工大学开发/运营的微信公众号。
武汉理工大学(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简称武汉理工(wut),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和“双一流”、“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高校,是教育部和交通运输部等部委共建高校。
武汉理工大学起源于1898年的张之洞创建的湖北工艺学堂,于2000年5月27日由原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合并组建而成。武汉工业大学起源于1898年的湖北工艺学堂,历经与1948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军工部工业专门学校、1958年的北京建筑工业学院多次合并调整,1985年更名为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起源于1946年的国立海事职业学校,1993年更名为武汉交通科技大学,隶属原交通部。武汉汽车工业大学起源于1958年的武汉工学院,1995年更名为武汉汽车工业大学,隶属原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
截至2024年11月,武汉理工大学有马房山校区、余家头校区和南湖校区,占地近4000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95·3万平方米,4座现代化图书馆藏书416万余册;有26个学院,开设本科专业102个;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1个;有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7个;有教职工5000余人,在校普通本科生37000余人,博士、硕士生23000余人,来华留学生全年总规模1200余人。
历史沿革
武汉理工大学溯源于1898年创办的湖北工艺学堂,于2000年5月27日由原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合并组建而成。
前身溯源
武汉工业大学
武汉工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文、管相结合的多科性大学。它的前身有三个来源。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11月,武汉理工大学设有26个学院,开设本科专业102个,形成以工学为主,理、工、经、管、艺术、文、法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武汉理工大学院系专业一览表学院 | 本科专业 | 专业类别 |
---|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机械类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材料类 |
材料物理 | 材料类 |
材料化学 | 材料类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 材料类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材料类 |
复合材料与工程 | 材料类 |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 材料类 |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化示范学院(材料与微电子学院)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电子信息类 |
武汉理工大学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 |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 土木类 |
交通运输 | 交通运输类 |
交通工程 | 交通运输类 |
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 | 交通运输类 |
油气储运工程 | 矿业类 |
物流管理 |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 |
物流工程 |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机械类 |
武汉理工大学船海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 |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 水利类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海洋工程类 |
能源与动力工程(船舶) | 能源动力类 |
轮机工程 | 交通运输类 |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 车辆工程 | 机械类 |
汽车服务工程 | 机械类 |
能源与动力工程(车辆) | 能源动力类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能源动力类 |
武汉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 智能制造工程 | 机械类 |
工业工程 | 工业工程类 |
机械工程 | 机械类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 机械类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仪器类 |
包装工程 | 轻工类 |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 土木工程 | 土木类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土木类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土木类 |
工程管理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
建筑学 | 建筑类 |
城乡规划 | 建筑类 |
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 地理科学类 |
地理信息科学 | 地理科学类 |
环境工程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
环境科学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
采矿工程 | 矿业类 |
矿物加工工程 | 矿业类 |
武汉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 电子信息工程 | 电子信息类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电子信息类 |
通信工程 | 电子信息类 |
信息工程 | 电子信息类 |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 电子信息类 |
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计算机类 |
软件工程 | 计算机类 |
物联网工程 | 计算机类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计算机类 |
人工智能 | 电子信息类 |
武汉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电气类 |
自动化 | 自动化类 |
机器人工程 | 自动化类 |
武汉理工大学航运学院 | 导航工程 | 测绘类 |
航海技术 | 交通运输类 |
海事管理 | 公共管理类 |
武汉理工大学理学院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电子信息类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电子信息类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数学类 |
统计学 | 统计学类 |
工程力学 | 力学类 |
武汉理工大学化学化工与生命科学学院 | 应用化学 | 化学类 |
生物技术 | 生物科学类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化工与制药类 |
制药工程 | 化工与制药类 |
生物制药 | 生物工程类 |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
市场营销 | 工商管理类 |
财务管理 | 工商管理类 |
人力资源管理 | 工商管理类 |
工商管理 | 工商管理类 |
会计学 | 工商管理类 |
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 | 经济学 | 经济学类 |
金融学 | 金融学类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经济与贸易类 |
电子商务 | 电子商务类 |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 动画 | 戏剧与影视学类 |
艺术设计学 | 设计学类 |
视觉传达设计 | 设计学类 |
环境设计 | 设计学类 |
产品设计 | 设计学类 |
工业设计 | 机械类 |
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 英语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法语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日语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思想政治教育 |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 |
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 | 法学 | 法学类 |
社会工作 | 社会学类 |
教育技术学 | 教育学类 |
汉语国际教育 | 中国语言文学类 |
广告学 | 新闻传播学类 |
编辑出版学 | 新闻传播学类 |
网络与新媒体 | 新闻传播学类 |
武汉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应急管理学院 | 安全工程 | 安全科学与工程类 |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
应急管理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
公共事业管理 | 公共管理类 |
武汉理工大学创业学院 | 创业管理 | 工商管理类 |
武汉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 车辆工程 | 机械类 |
金融学 | 金融学类 |
武汉理工大学艾克斯马赛学院 | 制药工程(h) | 化工与制药类 |
生物技术(h) | 生物科学类 |
武汉理工大学人工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现代产业学院 | - |
武汉理工大学体育学院 | 运动训练 |
武汉理工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 | - |
参考资料:(截至2024年9月)注:官网简介页面和专业介绍页面数据不一致 |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11月,武汉理工大学建有52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基地,建有3个省部级协同创新平台,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机构211个。学校先后建立了12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政府批建科研基地一览表级别 | 科研平台 |
---|
国家科研基地 | 材料复合新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 硅酸盐科学与先进建材全国重点实验室 |
水路交通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 | 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高温轻合金及应用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 先进玻璃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 |
光纤传感技术与网络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教育部科研基地 | 港口物流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绿色建筑材料及制造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交通信息与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数字出版智能服务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关键非金属矿产资源绿色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交通运输部科研基地 | 港口装卸技术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 | 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 |
湖北省科研基地 | 燃料电池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现代汽车零部件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数字制造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宽带无线通信与传感器网络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内河航运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矿物资源加工与环境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材料复合新技术与新材料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 环境友好建筑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示范型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材料复合新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国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智能航运与海事安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示范型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高性能船舶关键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 | 材料复合新技术与先进功能材料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 |
协同创新平台 | 汽车零部件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 内河智能航运交通运输行业协同创新平台 |
安全预警与应急联动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
其它科研基地 | 融合出版智能服务技术与标准重点实验室 | 数字舞台设计与服务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 |
湖北省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研究基地(湖北省委统战部) | 空军武汉理工大学空防工程防护技术研究院(空军后勤部) |
湖北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生产性保护研究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湖北省文化厅、教育厅) |
参考资料: |
学校批建科研基地一览表新材料研究所 | 城镇供水与水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 |
光纤传感技术研究中心 | 交通发展研究中心 |
硅酸盐工程中心 | 高机动特种车辆技术研究中心 |
生物材料与工程研究中心 | 科技文化研究中心 |
摩擦学研究所 | 金融创新与金融工程研究中心 |
汽车研究所 | 企业管理研究中心 |
材料保护研究所 | 知识产权研究中心 |
软科学研究中心 |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 |
智能交通系统研究中心 | 工业遗产与文化研究中心 |
发动机排放检测中心 | 化学与功能材料研究中心 |
创新设计与快速制造工程研究中心 | 射频与微波技术研究中心 |
电动汽车研究院 | 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 |
物流工程研究中心 | 体育科学研究所 |
建材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 | 高温高压物理与新材料研究中心 |
数字城市研究中心 | 工程结构与新材料力学研究中心 |
国际玻璃研究中心 | 绿色船舶与海工装备技术研究中心 |
港口机械检测实验室 | 道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数字制造研究中心 | 动画与公共艺术研究中心 |
船舶动力运用技术实验室 | 对外开放与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 |
教育经济与发展研究中心 | 创新设计中心 |
微系统研究中心 |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中心 |
设计艺术研究中心 | 长江航运产业发展研究中心 |
武汉氢能源与燃料电池研究发展中心 | 先进材料制造装备与技术研究院 |
道路桥梁与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印刷光电子“产学研”研究中心 |
中国应急管理研究中心 | 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中心 |
汽车创新设计工程研究中心 | 重大疾病与健康研究中心 |
汽车服务工程研究中心 | 海绵城市研究中心 |
科教创新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 智能材料与器件研究中心 |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研究中心 | 实验动物中心 |
造船史研究中心 | 纳微结构研究中心 |
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 | 交通大数据研究院 |
大飞机复合材料结构与光纤传感监测技术研究中心 | 数学科学研究中心 |
玻璃钢复合材料结构检测实验室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 |
内河航运技术研究中心 | 邮轮游艇设计研究院 |
绿色建筑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 精细化工研究中心 |
特种功能材料研究中心 |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研究中心 |
高性能舰船技术研究中心 | 智能网联汽车研究中心 |
建筑与城市研究中心 | 智能系统与机器人研究所 |
电子商务与智能服务研究中心 | 汽车轻量化技术研究中心 |
数字传播工程研究中心 | 法国研究中心 |
国防工程防护技术研究院 | 教育立法研究中心 |
物联网技术研究中心 | 无障碍标准化立法研究与服务中心 |
新能源检测与控制研究中心 | 先进材料与器件飞秒光制造中心 |
建模仿真与智能控制研究中心 | - |
参考资料: |
科研人才团队类型 | 名称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 | 功能复合材料新结构创制与制备科学基础 |
湖北省创新群体 | 新型无机非金属功能材料的结构与特性的研究 |
多层次复合结构形成原理与制备新技术 |
重大地下交通工程混凝土劣化机理及其耐久性设计 |
高性能绿色氧化锡陶瓷电极材料的制备技术研究 |
多元废弃物再生建筑材料的设计与制备研究 |
纳米光催化新材料的仿生制备及其在环境和能源中的应用 |
基于光催化和多相催化耦合的汽车尾气净化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 |
高性能轴承环轧制微观组织演化与控制研究 |
基于船岸信息一体化的船舶动力系统故障预测与能效提升的理··· |
玻璃制造过程节能减排的基础研究 |
石墨烯半导体复合光催化材料 |
超宽频吸波超材料和柔性光子链的构建与应用基础研究 |
面向氢能源安全的光电敏感材料和新型光纤传感器关键技术研究 |
功能薄膜材料的结构与性能调控 |
柔性、灵敏、智能电子皮肤的构筑与性能 |
有色金属尾矿资源化利用及安全监测关键技术研究 |
工程结构振动的智能控制 |
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 |
智能终端基础软件老化测试与重生关键技术 |
参考资料: |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5月,五年来,学校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及以上奖励133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51项。获授权发明专利5830项,作为第一专利权人获得中国专利奖5项。在世界顶尖学术期刊science发表论文5篇、nature发表论文6篇。
国家科技奖励年度 | 奖项 | 项目 | 主持人 |
---|
2023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磁致增强热电性能新方法与热电磁耦合新效应 | 赵文俞 |
2023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低铂、高效燃料电池膜电极组件工程化成套制备技术及应用 | 潘牧 |
2023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高铁相抗蚀胶凝材料设计/制备技术及严苛环境工程应用开发 | 王发洲 |
2020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深水大断面盾构隧道结构/功能材料制备与工程应用成套技术 | 胡曙光 |
2019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高性能纳米线储能材料与器件的制备科学和输运调控机制 | 麦立强 |
2019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大容量低损耗阵列光纤光栅动态制备关键技术与应用 | 姜德生 |
2018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高精度高强度中厚板结构件复合精冲成形技术与装备 | 华林 |
2016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国家内河高等级航道通航运行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 | 严新平 |
2014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高性能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制备与微结构调控 | 余家国 |
2014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高性能热电材料快速制备与高效器件集成制造新技术及应用 | 张清杰 |
2014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大跨度漂浮型铁路斜拉桥列车制动响应智能控制新技术 | 瞿伟廉 |
2013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宽温、宽频高模量压电阻尼复合材料成套制备技术及其典型工程应用 | 张联盟 |
2012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结构/功能复合化新型导电陶瓷的设计、成套制备技术与应用 | 傅正义 |
2012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船舶动力装置磨损状态在线监测与远程故障诊断技术及应用 | 严新平 |
2011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连续梯度材料的共沉降可控制备新技术及其在动高压领域的应用 | 张联盟 |
2011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管磨开流选粉节能技术及其水泥绿色制成应用 | 胡曙光 |
2011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环类零件精密轧制关键技术与装备 | 华林 |
2010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骨外科用生物降解复合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及商品化开发应用 | 李世普 |
2010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钢管高强混凝土膨胀控制与制备技术及其在大跨度结构的应用 | 胡曙光 |
2010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造船重大装备机械手肋骨冷弯机的创新与应用 | 王呈方 |
2005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汽车摩托车齿轮类零件冷摆辗精密成形关键技术及应用 | 华林 |
2004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光纤光栅传感系统工业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 姜德生 |
2002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五类光纤传感敏感材料制备与加工规模化生产技术及其应用 | 姜德生 |
2001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的研究及其工程应用开发 | 胡曙光 |
注:只统计该校第一完成单位 |
2022年度武汉理工大学部分科技成果获奖情况获奖年度 | 负责单位 | 奖励名称 | 项目名称 | 等级 |
---|
2022 | 硅酸盐中心 |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奖 | 钢渣固废在公路工程中绿色高效利用成套技术 | 一等奖 |
2022 | 资环学院 | 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 | 现代种养业废弃物无害化及生物有机肥创制关键技术示范推广 | 二等奖 |
2022 | 材料学院 |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 | 海工混凝土性能跨尺度高效传递理论和智能设计方法 | 一等奖 |
2022 | 交通物流学院 |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 | 海上风电场建造核心装备关键制造技术与工程应用 | 一等奖 |
2022 | 汽车学院 |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 | 复杂零件高精度三维视觉测量技术及应用 | 一等奖 |
2022 | 光纤中心 |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 | 面向石化恶劣工况智能制造物联网的光纤传感关键技术与应用 | 二等奖 |
2022 | 交通物流学院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 | 复杂条件下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土结构成套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 | 一等奖 |
2022 | 自动化学院 | 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 新能源车辆混合动力系统智能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 | 二等奖 |
2022 | 新材所 | 湖北省技术发明奖 | 高效热电材料和器件的燃烧合成-3d打印集成制造新技术及应用 | 一等奖 |
2022 | 机电学院 | 湖北省技术发明奖 | 大型旋转机械运行状态分布式光纤智能监测技术 | 二等奖 |
2022 | 资环学院 | 湖北省科技进步奖 | 高硅铝固废基胶凝材料低碳制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 一等奖 |
2022 | 船海能动学院 | 湖北省科技进步奖 | 新型换热器绿色增效设计及关键部件制造技术与产业化 | 一等奖 |
2022 | 交通中心 | 湖北省科技进步奖 | 内河高等级航道运行功能保证关键技术及应用 | 三等奖 |
2022 | 土建学院 | 湖北省科技进步奖 | 装配式混凝土高层建筑绿色高效建造新技术与应用 | 二等奖 |
2022 | 新材所 | 湖北省自然科学奖 | 磁致增强热电性能新方法与热电磁耦合新效应 | 一等奖 |
2022 | 安全应急学院 | 湖北发展研究奖(2020-202) | 关于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供需发展规律、提高我省金融支持精准供给的建议 | 三等奖 |
2022 | 管理学院 | 湖北发展研究奖(2020-202) | 湖北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争创湖北基础设施新优势 | 二等奖 |
2022 | 新材所 | 湖北省技术发明奖 | 先进航空发动机纳米结构热障涂层关键技术及其规模化应用 | 一等奖 |
2022 | 汽车学院 | 湖北省技术发明奖 | 中低速磁浮交通接触轨系统技术创新及示范应用 | 三等奖 |
2022 | 新材所 | 湖北省科技进步奖 | 先进聚合物发泡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 一等奖 |
2022 | 汽车学院 | 湖北省科技进步奖 | 东风中重型商用车绿色智能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 一等奖 |
2022 | 汽车学院 | 湖北省科技进步奖 | 一体化线控纯电动底盘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 | 三等奖 |
2022 | 其他 | 湖北省科技进步奖 | 湖库污染修复智慧管控关键装备及技术工艺 | 三等奖 |
2022 | 化生学院 | 湖北省科技进步奖 | 甘氨酸绿色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 二等奖 |
2022 | 计算机智能学院 | 湖北省自然科学奖 | 云计算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关键技术研究 | 三等奖 |
2022 | 硅酸盐中心 | 湖北省自然科学奖 | 绿色氢能电化学获取用非贵金属催化剂设计及催化性能调控机制 | 三等奖 |
2022 | 资环学院 | 湖北省自然科学奖 | 基于矿物禀赋的功能化设计与性能调控研究 | 三等奖 |
2022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第十三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道家哲学研究 | 三等奖 |
2022 | 法学社会学院 | 第十三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新时代高校教师劳动关系研究(系列论文) | 三等奖 |
2022 | 管理学院 | 第十三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基于中国情境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系列论文) | 三等奖 |
2022 | 经济学院 | 第十三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驱动路径研究(系列论文) | 三等奖 |
2022 | 计算机智能学院 | 西藏自治区科技进步奖 | 藏文古籍文献数字化技术研发和应用 | 一等奖 |
2022 | 硅酸盐中心 | 辽宁省科学技术奖 | 沥青路面损伤智能识别与主动养 护决策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 | 二等奖 |
2022 | 船海能动学院 | 重庆市科学技术奖 | 山区大跨悬索桥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 三等奖 |
2022 | 机电学院 | 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 | 气溶胶微喷射柔性电路智能共形三维打印系统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 一等奖 |
2022 | 交通物流学院 | 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 | 基于自主创新理论与技术的面向青少年的智能科技普及——人工智能、机器人、虚拟现实 | 二等奖 |
2022 | 航运学院 |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 | 面向航海实践融合机器学习的船舶智能运动控制技术研发及应用 | 一等奖 |
2022 | 船海能动学院 |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 | 超大跨距薄壁型船舶创新开发与建造示范 | 二等奖 |
2022 | 交通物流学院 | 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 | 高速公路改扩建交通组织成套关键技术、标准研究与应用 | 一等奖 |
2022 | 硅酸盐中心 | 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 | 钢渣固废在公路工程中绿色高效利用成套技术 | 三等奖 |
2022 | 材料学院 | 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 | 高品质机制砂绿色制备及其在重大交通工程中的应用 | 二等奖 |
参考资料: |
学术资源
…更多「学术研究」介绍请查阅全文…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校徽
武汉理工大学校徽为圆形图案,校标上部自左而右环绕中文校名标准全称,下部自左而右环绕英文校名标准全称,中间主体由三部分组成,表示三校合并在一起合作和并进,形似帆船在海上乘风破浪,喻意武汉理工不畏艰难,开拓进取,同时也是“理工”拼音的前两个字母的大写。 | |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截至2025年7月)职务 | 姓名 |
---|
党委书记 | 孟芳兵 |
党委副书记、校长 | 王发洲 |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 夏江敬 |
副校长 | 刘春江、王世杰、沈革武、罗蓉、麦立强、张笛 |
参考资料: |
所获荣誉
所获荣誉获奖时间 | 奖项名称 |
---|
2021年5月28日 | 武汉理工大学派驻安康市石泉县帮扶工作组被陕西省委、省政府授予"陕西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
2021年11月11日 | 武汉理工大学社会科学总论学科进入全球排名前1% |
2022年9月29日 | 第十六届“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全国总决赛,斩获全国特等奖3项、全国一等奖2项和全国二等奖3项获高校团体年度总冠军 |
2023年1月 | 2022中国年度最佳高校“就业典范奖” |
2023年3月 | 2022年平安校园建设成绩突出集体 |
2023年7月 | 上榜2023自然指数年度榜单全球学术机构500强 |
2024年9月 | 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 |
校友情况
武汉理工大学部分杰出校友姓名 | 职位 |
---|
陈全国 | 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
石秀诗 | 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省政府党组书记 |
张纪南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党组书记、部长 |
王炯 | 重庆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 |
蒋明麟 | 原国家建材局副局长,国务院参事室原副主任 |
贺恭 | 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原党组书记、总经理 |
乔龙德 |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原会长、党委书记 |
包起帆 | 改革先锋,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 |
吴超 | 湖北省武汉市政协原主席 |
谢晓尧 | 致公党中央原常委,贵州省政协原副主席 |
程一兵 | 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 |
参考资料: |
校园环境
南湖图书馆命名为心至楼。图书馆主体立于高台之上,图书馆主入口通过对传统斗拱、排架的拆分和重组,以钢结构构架演绎传统木构的形态。东西立面覆以木色金属板,并将校园历史文化通过抽象篆书文字镂刻之上。将楚文化进行抽象和演绎,使历史底蕴在新建筑上得以延续和传承。
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命名为大创园,大创园1-5号楼分别命名为立德楼、立功楼、立言楼、立行楼、立心楼(源自《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以及“为天地立心”和“行胜于言”等中国传统文化追求,意喻人的学习、创新、成才逐级提升追求卓越的过程)。
校区情况
截至2024年5月,学校现有马房山校区、余家头校区和南湖校区,占地近4000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95·3万平方米。
马房山校区
武汉理工大学马房山校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马房山校区分为西院和东院。西院有第一行政楼,飞马雕塑,逸夫楼,德生楼等。光纤传感领域中国唯一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中国规模最大、设备最齐全、仪器最先进的光纤传感技术研发平台光纤传感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坐落于此。东院原为武汉汽车工业大学,是武汉理工大学历史最为悠久的校区,毗邻华中师范大学。东院的弘毅楼是东院最高的建筑,里面设有普通话考试和托福考试的考点,也是国际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等学院的所在地。
余家头校区
武汉理工大学余家头校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和平大道1178号。校园占地面积1123亩,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截至2024年4月,学校设有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船海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航运学院、智能交通中心、船舶邮轮中心、启航书院和法学社会学院(部分)等,有高性能舰船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道路桥梁与结构工程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内河航运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港口物流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港口装卸技术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长江航运产业研究中心、武汉港口机械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等研究基地,有20个本科专业,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6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培养工程硕士的学科领域。
南湖校区
武汉理工大学南湖校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岭南路附近。南湖校区占地2000亩,在功能上为学校相对集中完整的主校区,包括主教学楼、主图书馆、大学生创新园、基础实验大楼、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心、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体育馆、学生公寓、学生食堂等主体建筑。
军山校区
…更多「校区情况」介绍请查阅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