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公众号

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

平台属性:微信公众号
所属地区:湖北武汉市
公众号ID:iilwhu
公众号分类:教育
关于公众号:

“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微信公众号的责任主体为武汉大学,属于教育类型;公众号主要(内容/服务)是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开发/运营主体:武汉大学

关于主体:武汉大学是中国湖北省公办高校。

最后更新:2025-7-5 关于更新时间TIPS:“更新时间”是指本页信息来源的截止时间,包括公众号的图片/文字介绍、公众号所属企事业单位的介绍等。
我要反馈:不良内容举报 » 公众号纠错(有误/注销)»
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公众号二维码公众号二维码,扫一扫马上关注

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百科

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是1980年由原国家教委(现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中国高校第一个国际法研究机构。

1981年设立博士点;

1995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

1996年被列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基地;

2000年被教育部批准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2004年获批成为“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2014年以国际法所为支撑单位申报的“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平台”被教育部批准为“2011协同创新平台”;

2015年被中宣部批准为首批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建设单位;

2016年通过教育部社科司下发的《关于公布2015年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测评结果的通知》(教社科司函【2016】100号),国际法所被评为“优秀”基地;

2017年国际法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

历史沿革

武汉大学国际法学源远流长,当代中国许多著名的国际法学家都与武汉大学和国际法有着直接的渊源。

二战结束之后以中国代表法官身份参加“东京审判”的梅汝璈曾担任武大法律系主任。

我国国际法学的一代宗师周鲠生曾担任武汉大学校长。

已故的中国籍国际法院大法官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大法官)、王世杰(海牙国际常设仲裁院仲裁员)、李浩培(联合国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刑事法庭联合国前南问题国际法庭法官)、赵理海(国际海洋法法庭法官)、王铁崖(联合国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刑事法庭法官),都曾任教于武汉大学。

组织机构

基地顾问

万鄂湘 黄进

学术委员会

主任:黄进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教授

副主任:余劲松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所长、教授

委员:(按拼音顺序)

车丕照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研究方向

国际公法

国际私法

国际经济法

国际公法方向

研究特色

本研究方向以研究现代国际法理论与实践、国际组织法、联合国法、欧盟法、世界贸易组织法、条约法、国际人权法、国际刑法见长。其研究水平在全国同类学科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有相当影响。主要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有梁西教授的《国际组织法》(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国际法》;万鄂湘教授的《国际强行法与国际公共秩序》(获湖北省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国际人权法》;曾令良教授的《欧洲共同体与现代国际法》(获湖北省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世界贸易组织法》(获教育部第二届全国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邵沙平教授的《国际刑法》、《跨国洗钱的法律控制》(获湖北省首届优秀博士论文奖);余敏友教授的《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法律与实践》(获湖北省首届优秀博士论文奖)。

科研成果

著作类

1、《中国国际私法模范法》

作者:韩德培

简介:该书系《中国国际私法示范法》的日文版,他出版表明中国国际私法示范法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的进一步扩大,使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对中国国际私法立法的理论与实践的一大贡献。

2、《国际私法:案例与资料》(上、下)

学术刊物

《武大国际法评论》

《武大国际法评论》(以下简称《评论》)系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985工程”二期建设项目“国际法与国际新秩序创新基地”——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主办。《评论》语2002年底立项,2003年7月出版第1卷。 《评论》已经成为反映我国国际法研究水平的代表性刊物。2007年,《评论》曾作为外交礼物赠送。同年,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2008年,为中国期刊网、人大复印资料所收录。2009年8月,与北大法律信息网签订合作协议。《评论》已经与德国萨尔大学和特里尔大学、瑞士比较法研究所、荷兰格罗林根大学胡伯研究所、日本早稻田大学等建立了刊物交换关系。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和海牙国际法院“和平宫图书馆”已收藏本刊。在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2009年“与贸易法委员会有关的最新书目”(2009年6月29日-7月17日,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第42届会议文件,编号:a/cn·9/673)中,多篇《评论》登载的文章被收录,而且《评论》是唯一被援引的中文刊物。 《评论》旨在以理性的目光,洞察当代国际社会发展的重大事件;以开放的胸怀,容纳各种针砭时弊的学说;以务实的精神,开拓国际法研究与发展的新领域,为我国的涉外立法及司法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或业务参考。《评论》常设栏目包括专论、专题研究、案例研究、书评。 《评论》特色在于:首先,编辑部由国际法所青年教师和一些博士研究生组成。之所以邀请博士生,一是借鉴国外有些刊物由学生编辑的模式,加强与作者的沟通;二是力图通过刊物的编辑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其次,《评论》对于稿件的要求是:选题新颖、见解独到和学术价值高的国际法(含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及外国法或其他相关国际法)论文,特别欢迎有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价值的优秀成果。再次,《评论》采用了稿件匿名评审方式,制定了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以保证它的学术水平。最后,《评论》同时刊登中、英文文章。目标在于成为国际化的法学刊物,成为反映中国国际法学研究的窗口。

公众号主体介绍武汉大学介绍

企事业单位信息来自互联网,当前信息最后更新时间截止于2025年7月

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是由武汉大学开发/运营的微信公众号。

武汉大学(wuhan university),简称武大(whu),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高校,国家首批“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101计划”、英才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为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欧亚-太平洋大学联盟、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成员,长江中游城市群“双一流”高校联盟理事长单位。

武汉大学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大学。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1995年被确定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0年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2001年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占地面积5195亩,建筑面积295万平方米,馆藏图书731·45万册;设有六大学部38个学院,开设130个本科专业;拥有5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3个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4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截至2025年6月,有3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0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现有专任教师37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2700余人,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各类学生10万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5万余人、研究生2万余人。

2025年4月22日消息,联合国灾害管理与应急反应天基信息平台中国区域支持办公室将落户武汉大学。

历史沿革

自强学堂

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向光绪帝上奏《设立自强学堂片》,并获得批准,于是在湖北武昌创办自强学堂,这就是武汉大学的前身。自强学堂开设四门课程,分别为方言(即外国语言)、算学、格致、商务,主要目的是培养外语和商务人才。此为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高等专门学堂。1896年,矿务、化学学堂并入其中。1902年,自强学堂更名为方言学堂,校址也迁移到武昌东厂口。1911年,方言学堂被迫停办。

国立武昌中山大学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12月,武汉大学设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信息科学和医学六大学部38个学院,开设130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3个学科门类。

武汉大学学院设置
学部下属院系
人文科学学部哲学学院、国学院、文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艺术学院、历史学院
社会科学学部经济与管理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信息管理学院
工学部动力与机械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水利水电学院
理学部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球与空间科学技术学院
信息科学学部电子信息学院、计算机学院、测绘学院、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国家网络安全学院、人工智能学院
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第一临床学院、第二临床学院、口腔医学院
跨学科类弘毅学堂、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卓越工程师学院
注:此表统计时间截至2024年12月参考资料: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12月,武汉大学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2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高端智库、2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共享平台、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6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还拥有7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8个强基计划招生专业、11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10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武汉大学科研平台
类别名称
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多媒体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湖北梁子湖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武汉大气遥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国家应用数学中心(1个)湖北国家应用数学中心
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协同创新中心
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建设单位(1个)国际法治研究院
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1个)辛亥革命博物院——武汉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
国家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1个)简帛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9个)地球空间环境与大地测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口腔生物医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理信息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人工微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水力机械过渡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水工岩石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组合生物合成与新药发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极地环境监测与公共治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6个)有机硅化合物及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筑物检测与加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植物生物技术与遗传资源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雷电防护与接地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时空数据智能获取技术与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碳中和感知与效能评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个)国际法研究所、环境法研究所、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信息资源研究中心、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媒体发展研究中心
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1个)免疫与代谢前沿科学中心
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云南大理地球物理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高层大气环境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个)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现代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区域国别研究基地(1个)武汉大学法国研究中心
独立法人科研机构(2个)湖北珞珈实验室、武汉量子技术研究院
注:此表统计时间为2024年7月,且仅列出武汉大学部分科研平台

研究成果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校名

武汉大学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大学。1949年新中国成立,学校更名为武汉大学。

校徽

武汉大学校徽为正圆形,内圈正中为老图书馆线条造型,表达学校独有地标特征和文化标志;中间下书阿拉伯数字“1893”,为武汉大学前身自强学堂创办时间;内外圈间,上方为武汉大学英文名称“wuhan university”,下方为中文汉字毛体校名。标准校徽为双色校徽,由珞珈蓝和珞珈绿两种颜色构成。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武汉大学现任领导
职务姓名
党委书记黄泰岩
党委副书记、校长张平文
常务副校长宋保亮(试用期一年)
党委常务副书记沈壮海
党委副书记屈文谦、楚龙强
副校长龚威
周伟(试用期一年)
党委常委、副校长袁玉峰、朱德友、何莲、陆伟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国家监委驻武汉大学监察专员万清祥
党委常委姜星莉、周伟
注:此表统计时间截至2025年7月参考资料:

历任领导

校园环境

武汉大学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东湖风景区的组成部分。该校坐拥珞珈山,环绕东湖水,被誉为“全中国最美的大学之一”。

武汉大学校园是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园分会,校园内拥有多种国家一级保护树种;截至2014年6月,该校有种子植物120科、558属、800多种,其中属于珍稀濒危的植物有11科17种,古树名木13株;还有大量小灌木、野生花卉、药用植物和岩生植物,如盘龙参、紫芝、海金沙、金鸡菌、挖耳草、江南毛莨等。此外,截至2011年,该校校园内已有樱树1000多株,内含日本樱花(即江户樱花)、山樱花、垂枝大叶早樱和红花高盆樱桃共四个植物学种和十多个栽培品种或变种。该校樱花每年三月中旬进入盛花期,有樱花城堡、樱花大道、樱顶、珞珈广场、凌波门等相关景点。

武汉大学校园内中西合璧的宫殿式早期建筑群建成于20世纪30年代。2001年,26栋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宋卿体育馆、樱园老斋舍、老图书馆、理学楼、半山庐、周恩来、郭沫若等故居十八栋。武汉大学校园内还先后建有“六一纪念亭”“闻一多先生纪念塑像”“鲲鹏展翅”“李达塑像”“爱因斯坦塑像”“阿兰佩雷菲特塑像”“李四光塑像”“王世杰塑像”“孔子铜像”等人文景观。

樱花大道

校友情况

教育界、军政界、学术界、企业界均有武汉大学的校友。该校还设立了“杰出校友”奖,该奖项是武汉大学为校友设立的最高荣誉。该校自1996年就开始遴选杰出校友,截至2024年7月,“杰出校友”奖已评审十届。

教育届
姓名简介
陶德麟195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并留校任教,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武汉大学原校长、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
黄进武汉大学法学博士、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名誉博士,中国政法大学全面依法治国研究院教授
侯杰昌完成武汉大学物理系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学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武汉大学空间物理系主任、空间物理与电子信息学系主任
王小凡1978-1982年就读于武汉大学生物系,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药理学与癌生物学系donald and elizabeth cook终身讲席教授
陈文蔚194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
王光谦1978年进入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治河工程专业学习,1982年毕业,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
史文中1981-1988年就读于武汉测绘学院航空摄影测量系,香港理工大学教授
颜泽贤196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物理学系,曾任华南师范大学校长、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澳门城市大学校长
胡代光1940年-1944年就读于武汉大学经济系,先后任北京大学经济系讲师、副教授、教授、西方经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
刘家恩武汉大学教授、北京家恩德运医院院长
陈晓红美国耶鲁大学教授
艾路明1985-1988年在武汉大学哲学系攻读硕士学位,1995年-1999年在武汉大学经济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
何炼成1947-1951年就读于武汉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到西北大学任教
王佛松195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潘垣1951-1953年就读于武汉大学电机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诗白1946年武汉大学经济系毕业,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财经大学名誉校长
注:此表统计时间截至2024年7月,且仅列出武汉大学部分校友,排名不分先后
军政界
姓名简介
朱九思1936年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1937年转入外语系学习,武汉大学肄业,建国后曾任湖南省教育厅常务副厅长等职务
陶凯元1981-1988年就读武汉大学,先后获国际法专业学士及硕士学位,2000年获武汉大学国际法专业博士学位,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
陈晋1982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曾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
周新武1999年7月毕业于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一名省委组织部选调生
刘西尧1934年考入武汉大学,前教育部部长,革命家,政治家
江见武汉大学法学院2014级法律硕士,“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获得者
赵耀东194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机械系,后留学美国,获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曾任台湾经济部部长、经济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
李小林1975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曾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党组书记
李锐1934年考入武汉大学机械系,1937年赴延安投身革命,中组部原副部长
解振华1991年硕士毕业于武汉大学环境法专业,中共第十五届、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卡里姆·马西莫夫1989年9月-1992年7月在武汉大学法学院国际法专业学习,获得法学学士学位,曾任哈萨克斯坦政府总理,现任哈萨克斯坦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
陈小江1980年至1984年在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后并入武汉大学)电力工程系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学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委员、常委、书记。
李连和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农田水利工程系发配电专业毕业,深圳市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深圳市科协主席
朱征夫1999年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法学院,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
注:此表统计时间截至2024年7月,且仅列出武汉大学部分校友,排名不分先后
学术界
姓名简介
黄孝宗1938-1944年,就读和毕业于武汉大学机械系,他被公认为是世界级有权威的火箭航天专家
李京文1951年考入武汉大学经济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数量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
欧阳予194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工学院电机系,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被喻为“中国核电之父”
胡春宏1982年本科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治河工程专业,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诗白1946年武汉大学经济系毕业,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财经大学名誉校长
范云六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农化系,国际水稻遗传工程委员会委员,亚洲植物技术中国项目负责人
张培刚193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即被选送到前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从事农业经济研究工作
桂建芳1985年硕士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学系遗传学专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一级研究员
董辅礽195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曾任武汉大学经济系讲师,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行政业务领导小组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江元生1953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家
柯俊193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校长顾问
康绍忠农业水土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梓坤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中国著名数学家、教育家、科普作家
陈荣悌1942年考入武汉大学研究生院,1944年毕业,主要从事化学热力学和络合物化学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李方华195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物理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吴学兰毕业于武汉大学,主修俄罗斯语言文学专业,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倪晋仁1982年本科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治河工程专业,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致力于河流治理研究
易中天1977-1981年就读于武汉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多科或跨学科研究,在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领域
张效祥194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电机系,曾任总参第56研究所所长、总工程师,国务院电子振兴领导小组计算机顾问
注:此表统计时间截至2024年7月,且仅列出武汉大学部分校友,排名不分先后
企业界
姓名简介
张学知1969年毕业于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农田水利系,曾任华中电网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组书记
雷军中国知名企业家和天使投资人,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北京金山软件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金成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东升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泰康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邹节明196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药用植物专业,桂林三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田源199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获博士学位,中国国际期货经纪有限公司创始人
周旭洲1982年本科、1985年硕士毕业于武汉大学图书馆学专业,宇业集团、美瑞健康国际董事局主席、总裁、法定代表人
阎志武汉大学工商管理硕士、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高级经济师,卓尔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
曾文涛武汉大学1994级政治经济学专业博士,武汉银海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晓刚1974-1977年就读于武汉大学金属物理专业,先后任鞍钢集团公司副董事长、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主席
罗秋平蓝月亮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曾文涛武汉大学1994级政治经济学专业博士,武汉银海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喻鹏武汉大学工商管理硕士,伟鹏集团创始人、董事长,高级经济师
陈李新昭1956-1962年就读于武汉大学化学系,于1990年创立了香港创隆实业有限公司
阮立平1984年本科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工程机械专业,公牛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毛振华1996年获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注:此表统计时间截至2024年7月,且仅列出武汉大学部分校友,排名不分先后

所获荣誉

学校排名

截至2024年7月,武汉大学在2024年的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194名;在2025年的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194名。

截至2024年7月,武汉大学在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中位列第9名;在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位列第101-150名。

学校荣誉

武汉大学所获荣誉
获奖时间奖项名称
2015年3月,武汉大学获评“全国文明单位”
10月,武汉大学连续五年获两岸继续教育论坛论文组织奖
2020年12月,武汉大学蝉联“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
2021年6月,武汉大学入选“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
2022年2月,武汉大学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8月,武汉大学入围2021—2022年度中国大学官微十强
2023年1月,武汉大学获评“2016-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先进依托单位”
4月,武汉大学入选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十年发展“重要贡献单位”
5月,武汉大学被设立为“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2023—2025年)”;获评“国创计划”十五周年荣誉奖项“优秀组织奖”
7月,在2023自然指数年度榜单全球学术机构500强中,武汉大学在全球高校中排名第33
2024年1月,入选中央网信办、教育部评选的新一期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
5月,武汉大学获得2023年政府采购改革创新奖
注:此表统计时间截至2024年7月,且仅列出武汉大学部分荣誉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