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汉科技大学公众号

武汉科技大学

平台属性:微信公众号
所属地区:湖北武汉市
公众号ID:wustwx
公众号分类:科技 - 学校
关于公众号:

“武汉科技大学”微信公众号的责任主体为武汉科技大学,属于科技类型;公众号主要(内容/服务)是武汉科技大学官方公众平台。

开发/运营主体:武汉科技大学

关于主体:武汉科技大学是中国湖北省武汉市公办高校。

最后更新:2025-7-5 关于更新时间TIPS:“更新时间”是指本页信息来源的截止时间,包括公众号的图片/文字介绍、公众号所属企事业单位的介绍等。
我要反馈:不良内容举报 » 公众号纠错(有误/注销)»
武汉科技大学公众号二维码公众号二维码,扫一扫马上关注

公众号主体介绍武汉科技大学介绍

企事业单位信息来自互联网,当前信息最后更新时间截止于2025年7月

武汉科技大学是由武汉科技大学开发/运营的微信公众号。

武汉科技大学(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武科大”,位于湖北省武汉市,该校由湖北省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是湖北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的地方高水平大学,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武汉科技大学溯源于1898年成立的湖北工艺学堂;1958年组建为武汉钢铁学院,开办本科教育;1978年开办研究生教育,是全国首批硕士授权单位;1981年,其冶金机械、工业自动化专业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5年,隶属于原冶金工业部的武汉钢铁学院、武汉建筑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冶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武汉冶金科技大学;1998年,学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湖北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同年,学校被批准为博士授权单位;1999年,更名为武汉科技大学;2013年,学校由湖北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和六家国家特大型钢铁冶金企业共建。

截至2025年3月,学校有青山、黄家湖和洪山三个校区,校园总面积166·57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49·78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295·34万册,电子图书109·50万册。设有20个学院(部)、81个本科专业;有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0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2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有教职工3100余人,专任教师2100余人,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50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万人。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1898年,湖北工艺学堂成立,最早的办学地点设在武昌的万寿宫。

1907年,更名为湖北中等工业学堂。1913年,更名为湖北省甲等工业学校。1922年,更名为湖北省立武昌高级工科中学校。1927年,湖北省立武昌高级工科中学校先后并入省立二中、省立三中。1935年,更名为湖北省立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49年,更名为湖北省武昌高级工业学校。1953年,更名为中南钢铁工业学校。1954年,更名为武昌钢铁工业学校。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5年3月,武汉科技大学设有20个学院(部),开设81个本科专业。

武汉科技大学2024年招生专业一览表
招生专业(类) 学院(部)
材料类(含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化学、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冶金工程) 武汉科技大学材料学部
冶金工程(数智冶金双学士学位项目)
储能科学与工程
能源与动力工程
土木类(含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建设学院
建筑类(含建筑学、城乡规划)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含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物流管理) 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类(含会计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
应用化学 武汉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化学工程与工艺
生物工程(制药方向)
机械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武汉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类(含机械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智能制造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工业工程)
计算机类(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 武汉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网络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武汉科技大学理学院
工程力学
材料物理
统计学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机械类(汽车)(含智能车辆工程、车辆工程) 武汉科技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交通工程
外国语言文学类(含英语、翻译) 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德语
法学类(含法学、社会工作) 武汉科技大学法学与经济学院
金融科技
行政管理
投资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武汉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
自动化类(电子信息)(含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
自动化类(含自动化、机器人工程)
临床医学 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部
预防医学
药学
卫生检验与检疫
护理学
设计学类(含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公共艺术) 武汉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公共艺术(中外合作办学)
矿业类(含采矿工程(智能采矿方向)、矿物加工工程、地理信息科学) 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环境工程
安全工程
矿物加工工程(资源智能提取双学士学位项目)
生物技术 武汉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
体育教育 武汉科技大学体育学院
马克思主义理论 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科建设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5年3月,学校建有湖北省属高校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耐火材料与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属高校第一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高温材料与炉衬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属高校第一个生态环境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环境保护矿冶资源利用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和2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高性能钢铁材料及其应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战略钒资源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拥有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联合)、38个省级科研平台。
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机构
级别科研平台
国家级省部共建耐火材料与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温材料与炉衬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省部级湖北省冶金二次资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职业危害识别与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钢铁冶金新工艺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机械传动与制造工程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煤转化与新型炭材料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产业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
冶金装备及其控制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冶金自动化与检测技术教育部研究中心
智能信息处理与实时工业系统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市级武汉市钢铁冶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市耐火材料与高温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以上参考资料来源于:(统计时间2024年5月)

研究成果

截至2025年3月,“十四五”以来,学校主持和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40余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社科)成果奖180余项。2007年以来获得19项国家科技成果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5项)。科学研究
国家级科研获奖情况
年度项目名称主要获奖人获奖级别
2007含铁渣尘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开发与工业应用张一敏、陈铁军、刘涛、孔建益、陈奎生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8武钢取向硅钢制造技术自主创新与产业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钢铁冶金储运与精炼设备炉衬材料长寿高效技术祝洪喜、孔建益、李楠、邓承继、陈奎生、朱伯铨、李亚伟、白晨、顾华志、李友荣、韩兵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9焦化过程主要污染物控制关键技术的应用王光华、何选明、梁玉河、欧阳曙光、王光辉、陈奎生、程明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本体元建模方法及其在软构件库互操作性管理与服务中的应用陈建勋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武钢物流整体信息化技术自主集成与创新----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大线能量焊接系列钢技术发明及应用吴开明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010含钒页岩高效提取在线循环资源化新技术及工业应用张一敏、刘 涛、孔建益、陈铁军、陈奎生、黄晶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大型高炉高效生产综合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毕学工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1大跨度铁路桥梁钢成套制造与应用技术创新----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降低薄带钢生产消耗的关键技术李友荣、高全杰、王志刚、田中捷、汪朝晖、肖涵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洁净钢冶炼连铸用功能化耐火材料关键技术与应用李楠、顾华志、柯昌明、王周福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2建(构)筑物拆除定向爆破关键控制技术钟东望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高品质耐火材料制备过程微结构控制技术与工业应用李楠、李亚伟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013冶金高频液压控制伺服元件关键技术及应用陈奎生、陈新元、傅连东、曾良才、湛从昌、张济民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016冶金功能耐火材料关键服役性能协同提升技术及在精炼连铸中的应用李红霞、杨彬、刘国齐、张厚兴、李亚伟、徐跃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017基于页岩钒行业全过程污染防治的短流程清洁生产关键技术张一敏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020基于3s维度的生物固废清洁高效燃气能源化关键技术及应用陈冠喆、李秀金、侯立安、王黎、郑朝辉、程占军、冯涛、高伟、徐景闻、旦增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以上参考资料来源于:(统计时间2024年5月)

学术资源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校名

学校校名历经工艺学堂、湖北中等工业学堂、湖北甲等工业学校、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武昌高级工业学校、中南钢铁工业学校、武昌钢铁工业学校的传承与发展,1958年组建为武汉钢铁学院,1995年组建为武汉冶金科技大学。1999年4月28日,根据教育部教发[1999]55号文件,省人民政府鄂政发[1999]41号文件批准,武汉冶金科技大学更名为武汉科技大学。校名为鲁迅体楷书。

校区情况

截至2025年3月,学校现有青山、黄家湖和洪山三个校区,校园总面积171·43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

青山校区

武汉科技大学青山校区是学校本部,也是曾经的武汉钢铁学院,坐落在武汉市青山区,毗邻长江。校内主要是由六个学院组成,分别是:机械自动化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国际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材料与冶金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

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和平大道947号。

武汉科技大学(青山校区)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武汉科技大学现任领导
职位姓名
党委书记徐雁冰
党委副书记、校长倪红卫
党委副书记孙国胜、沈季伟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窦先萍
党委常委、副校长吕勇、马腾、陈志刚
副校长董丽杰
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刘时新
党委常委(挂职)徐增阳
以上参考资料来源于:(统计时间截至2025年6月)

校园环境

沁湖

沁湖,是武汉科技大学黄家湖校区里的内湖,也是全国高校校园内最大的自然湖泊之一,近200亩的宽阔水域是学校的绿化之肺。“沁”字原意是“以物探水”,引申有渗透、浸润之意。在沁湖旁散落着近百个泉石,石头上镌刻着中外名人名言,形态各异的石头装点了沁湖畔的美丽风光。沁湖绿道将沁湖分成了两个部分,从沁湖绿道的西侧可以看到一条蜿蜒伸展的木桥,桥的尽头是湖心岛,岛上建有一座亭,这便是谢师亭。沁湖

廉园

校友情况

截至2023年11月,武汉科技大学为国家和社会在现代制造、医疗、建筑等行业培养了专门人才25万余人。

部分杰出校友名单
政界张昌平、史济春、王炯、范钦臣、孙志刚、黄楚平、刘捷、李贵基、李兵、朱军、黄郎辉、王中丙、王子亮、曹志强
学界刘玠、苏义脑、毛新平、马端、张高勇、宋少先、李楠、谢先启、张一敏、胡社军、李晓刚、杜如虚
商界陈德荣、彭兆丰、刘本仁、樊政炜、李刚进、李兆会、王子亮、余子权、刘百宽、董书通、陈德荣、薄钧、曾大凡、刘水洋、贾宝军、于文博、夏琳、李玉田
文体界苗立杰、任蕾、宋力维、池莉、纪妍妍、刘佳岑、高颂、华绍青
以上参考资料来源于:(上述排名不分先后,仅部分列举,统计时间2024年5月)

所获荣誉

时间所获荣誉
2018年12月第二届全国地方高校uooc(优课)联盟年会暨mooc研讨会获“突出贡献单位”荣誉称号
2020年10月2019年度全省平安建设(综治工作)优胜单位
2020年11月《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关于表彰2017至2019年全国内部审计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表彰武汉科技大学审计处为“2017至2019年全国内部审计先进集体”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