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5年3月,学校建有湖北省属高校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耐火材料与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属高校第一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高温材料与炉衬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属高校第一个生态环境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环境保护矿冶资源利用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和2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高性能钢铁材料及其应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战略钒资源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拥有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联合)、38个省级科研平台。级别 | 科研平台 | |
---|---|---|
国家级 | 省部共建耐火材料与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 | 高温材料与炉衬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
省部级 | 湖北省冶金二次资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职业危害识别与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钢铁冶金新工艺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机械传动与制造工程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
煤转化与新型炭材料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湖北产业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 | |
冶金装备及其控制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冶金自动化与检测技术教育部研究中心 | |
智能信息处理与实时工业系统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
市级 | 武汉市钢铁冶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武汉市耐火材料与高温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以上参考资料来源于:(统计时间2024年5月) |
研究成果
截至2025年3月,“十四五”以来,学校主持和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40余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社科)成果奖180余项。2007年以来获得19项国家科技成果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5项)。科学研究年度 | 项目名称 | 主要获奖人 | 获奖级别 |
---|---|---|---|
2007 | 含铁渣尘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开发与工业应用 | 张一敏、陈铁军、刘涛、孔建益、陈奎生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08 | 武钢取向硅钢制造技术自主创新与产业化 | ---- |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钢铁冶金储运与精炼设备炉衬材料长寿高效技术 | 祝洪喜、孔建益、李楠、邓承继、陈奎生、朱伯铨、李亚伟、白晨、顾华志、李友荣、韩兵强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
2009 | 焦化过程主要污染物控制关键技术的应用 | 王光华、何选明、梁玉河、欧阳曙光、王光辉、陈奎生、程明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本体元建模方法及其在软构件库互操作性管理与服务中的应用 | 陈建勋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
武钢物流整体信息化技术自主集成与创新 | ----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
大线能量焊接系列钢技术发明及应用 | 吴开明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
2010 | 含钒页岩高效提取在线循环资源化新技术及工业应用 | 张一敏、刘 涛、孔建益、陈铁军、陈奎生、黄晶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大型高炉高效生产综合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 毕学工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
2011 | 大跨度铁路桥梁钢成套制造与应用技术创新 | ----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降低薄带钢生产消耗的关键技术 | 李友荣、高全杰、王志刚、田中捷、汪朝晖、肖涵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
洁净钢冶炼连铸用功能化耐火材料关键技术与应用 | 李楠、顾华志、柯昌明、王周福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
2012 | 建(构)筑物拆除定向爆破关键控制技术 | 钟东望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高品质耐火材料制备过程微结构控制技术与工业应用 | 李楠、李亚伟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
2013 | 冶金高频液压控制伺服元件关键技术及应用 | 陈奎生、陈新元、傅连东、曾良才、湛从昌、张济民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2016 | 冶金功能耐火材料关键服役性能协同提升技术及在精炼连铸中的应用 | 李红霞、杨彬、刘国齐、张厚兴、李亚伟、徐跃庆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2017 | 基于页岩钒行业全过程污染防治的短流程清洁生产关键技术 | 张一敏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2020 | 基于3s维度的生物固废清洁高效燃气能源化关键技术及应用 | 陈冠喆、李秀金、侯立安、王黎、郑朝辉、程占军、冯涛、高伟、徐景闻、旦增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以上参考资料来源于:(统计时间2024年5月) |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3年底,武汉科技大学图书馆由青山校区图书馆、黄家湖校区图书馆以及16个学院分馆组成,校本部图书馆面积11000平方米,黄家湖新校区图书馆面积44000平方米,馆舍总面积达6万余平方米,其馆藏文献类型包括图书、期刊、学位论文、会议录、标准、专利、产品目录及各种工具书。全馆馆藏纸质文献总量285·99万册,购买中外文数据库76个,电子图书104·18万册,音频2,451小时;在为读者提供信息咨询、文献检索、新书推荐等传统服务的同时,自建了5个专题数据库,建立了外文原版期刊目次库和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系统,开通了网络即时咨询系统,实现了印刷型文献借阅、电子阅览、信息检索、文献传递、用户培训、解答咨询等工作的网络化服务。
学术期刊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是由武汉科技大学主办的综合性科技期刊,创刊于1975年,原名为《武汉钢铁学院学报》、《武汉冶金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以前以季刊形式出版,2006年起以双月刊形式出版。其国际刊号为issn 1674-3644,国内统一刊号为cn 42-1608/n,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载冶金工程、冶金材料科学、冶金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信息科学与控制、化学工程、计算机科学、建筑工程、环境工程以及基础理论研究等学科的学术论文。截至2024年5月,《武汉科技大学学报》为中文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列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为《剑桥科学文摘》(csa)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以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维普全文数据库和万方全文数据库,并分别于2006、2008、2010、2012、2014年度被评为湖北省高校优秀学报。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