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学大学生科技协会百科
青海大学大学生科技协会是青海大学下属的群众性科技社团组织,成立于2010年5月12日,由校团委领导,接受教务处和学生处指导。协会以活跃学术氛围、增强科技创新意识为宗旨,下设主席团及项目部、办公室、技术部等五个部门,主要负责科技创新项目培育、创新创业赛事承办及科技活动组织。其前身历经四次更名,2016年正式确立现名。
协会2015年起管理创客空间与创新大厦,搭建创新创业平台。2016年启动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累计投入25万元资助50个学生项目。作为全国“挑战杯”系列赛事校级承办单位,组织学生参与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与创业计划竞赛。日常运营涵盖年度纳新、会员管理、例会制度及思想政治学习机制,定期开展创新创业培训宣讲、大创立项答辩等活动,并通过团课加强成员政治理论学习。
协会简介
青海大学大学生科技协会2009年开始着手准备材料,2010年4月10日提交学生组织成立材料,2010年5月12日正式挂牌成立。
青海大学大学生科技协会前后改名4次,分别为青海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协会,青海大学科技协会,青海大学学生科技协会,青海大学大学生科技协会。
青海大学大学生科技协会以提高大学生素质为最终目的,结合我校现状,广泛深入地开展具有学术性、知识性、社会性、实践性的课外科技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广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挖掘其科技攻关、科技服务潜力,本着求实、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为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氛围,为促进青海大学的人文建设做出贡献。
总则
第一条 协会名称 协会全称是“青海大学大学生科技协会”。
第二条 会徽青海大学大学生科技协会会徽;英文名:the college students science & technology association of qinghai university
第三条 性质青海大学大学生科技协会(以下简称“校科协”)是在共青团青海大学委员会的领导下,在教务处、学生处的指导下,由在校本科生自发组织的群众性科学技术团体。
历任主席
科协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导未来”的国家科学技术工作方针,弘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风尚,倡导“自强不息、求真务实、团结奋进、追求卓越”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民主办会”的原则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的政策下,我们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第一届主席卢海静师兄 ,顺利保研青海大学,并于2015年留校,担任青海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团委书记。
组织架构
第六条 概况本协会由主席团及其领导的项目部、办公室、技术部、外联部、资管部组成。各部门设置正副部长各一人。项目部下设审核组及考核组、办公室下设公文组、档案组及礼仪队;技术部下设宣传组、设备组;外联部下设联络组、财务组;资管部下设管理组、后勤组。
1、主席团主席团由主席、常务副主席以及三名副主席组成,主要负责协会各项工作的统筹安排以及对下属各部门分别进行管理。其中主席专职负责项目部、常务副主席专职负责办公室、其他三名主席依次负责技术部、外联部及资管部。
校科协赛事
2015年学校在畅源楼成立创客空间,由青海大学大学生科技协会及创客空间管理办公室共同管理。
2016年5月建立青海大学创新大厦(创新中心)由青海大学大学生科技协会管理,实现青海大学创新创业新环境,实现创新创业良性循环新时态。
考核卸任退会
第十四条 会员考核校科协会员应严格遵守《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青海大学本科学生管理规定》、《青海大学大学生科技协会章程》、对违反校规、校纪、章程或长期不履行会员义务或有损校科协声誉和利益者,经校科协主席团研究通过,即开除其会籍。
每学期末召开全体会议对在职干部进行民主考核,由全体会员发表意见并进行民主投票决定该干部是否续任。
附则
第十八条 官方qq各院科协分会需要建立分会官方qq需校科协主席团审批,审批后方可实行。
第十九条 修订本章程的修订,必须由校科协主席团会议通过,且每年三月底之前主席团需对此章程的修订。
第二十条 修订时间修订时间为每年主席团换届的时间。
第二十一条 会徽各院分会成立后会徽不得进行更改,都统一使用此会徽。
公众号主体介绍青海大学介绍
企事业单位信息来自互联网,当前信息最后更新时间截止于2025年7月。
青海大学大学生科技协会是由青海大学开发/运营的微信公众号。
青海大学(英文名:qinghai university),简称“青大”(缩写:qhu),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是一所以工、农、医、管四大学科为主,其他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是由青海省政府主管,教育部与青海省人民政府“部省合作共建高校”。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高校、国家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
学校前身为青海工学院,始建于1958年。1960年11月,与青海农牧学院、青海医学院、青海财经学院合并为青海大学,1969年被撤销。1971年恢复青海工农学院,设有工、农两大学科。1988年恢复青海大学。1997年10月,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并入青海大学。2001年1月,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财经职业学院整建制划归青海大学,2004年青海医学院并入,组建成新的青海大学。2008年学校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22年成功入选全国147所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截至2025年5月,学校共有8个校区,占地面积3239·88亩,建筑面积114·23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35·22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3·50亿元;设有16个教学机构,开设本科专业68个;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1个、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8个,135个专业领域;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有教职工2086人(不含附属医院),全日制在校生近2·8万人,其中本科生2·2万余人,研究生近6000余人。
历史沿革
学校初创
青海大学的由来可以回溯到1958年,当年9月青海工学院和青海农学院同时成立。
1959年4月,青海农学院与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合并为青海农牧学院。
1960年11月,青海工学院、青海农牧学院、青海医学院、青海财经学院合并为青海大学。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5年5月,学校设有16个教学机构,开设本科专业68个。
青海大学2024年本科专业一览表所在学院 | 专业名称 | 授予学科门类 |
---|
青海大学医学院 | 临床医学 | 医学 |
麻醉学 | 医学 |
医学影像学 | 医学 |
口腔医学 | 医学 |
预防医学 | 医学 |
中医学 | 医学 |
针灸推拿学 | 医学 |
药学 | 理学 |
中药学 | 理学 |
康复治疗学 | 理学 |
医学检验技术 | 理学 |
护理学 | 理学 |
青海大学农牧学院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工学 |
乳品工程 | 工学 |
农学 | 农学 |
园艺 | 农学 |
植物保护 | 农学 |
农业资源与环境 | 农学 |
动物科学 | 农学 |
动物医学 | 农学 |
林学 | 农学 |
园林 | 农学 |
草业科学 | 农学 |
青海大学化工学院 | 应用化学 | 工学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 工学 |
自动化 | 工学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工学 |
制药工程 | 工学 |
能源化学工程 | 工学 |
环境工程 | 工学 |
青海大学财经学院 | 经济学 | 经济学 |
金融学 | 经济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经济学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 | 管理学 |
会计学 | 管理学 |
财务管理 | 管理学 |
人力资源管理 | 管理学 |
电子商务 | 管理学 |
旅游管理 | 管理学 |
青海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 | 生物技术 | 理学 |
生态学 | 理学 |
环境科学 | 理学 |
环境生态工程 | 工学 |
生物工程 | 工学 |
青海大学藏医学院 | 藏医学 | 医学 |
藏药学 | 理学 |
青海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工学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工学 |
机械电子工程 | 工学 |
工业设计 | 工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工学 |
冶金工程 | 工学 |
青海大学地质工程学院 | 测绘工程 | 工学 |
地质工程 | 工学 |
资源勘查工程 | 工学 |
青海大学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工学 |
信息工程 | 工学 |
青海大学土木水利学院 | 土木工程 | 工学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工学 |
水利水电工程 | 工学 |
城乡规划 | 工学 |
工程管理 | 工学 |
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 | 工学 |
青海大学能源与电气工程学院 |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 工学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工学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工学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工学 |
学科建设
截至2025年5月,学校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5个,国内一流建设学科4个、省内一流建设学科2个;省级重点学科17个。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1个、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1个;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8个,135个专业领域;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学校已有工学(1个专业领域):工程科学;生命科学(1个专业领域):环境/生态学;农学(2个专业领域):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医学(1个专业领域):临床医学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学位授予点学科类别 | 学科名称 |
---|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 作物学、水利工程、草学、临床医学、中医学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作物学 |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机械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风景园林学、作物学、林学、草学、基础医学、工商管理、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中医学 |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马克思主义理论、材料科学与工程、畜牧学、兽医学、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中医学 |
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资源生物学 |
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 | 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中医学 |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仅部分列举 |
学科建设学科类别 | 学科名称 |
---|
世界一流建设学科 | 生态学 |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 作物遗传育种 |
省级重点学科 | 动物科学 |
动物医学 |
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 |
工商管理 |
园艺学 |
区域经济学 |
生物学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材料加工工程 |
农学 |
草学 |
注:仅部分列举(截至2024年7月) |
esi前1%学科环境/生态学 | 工程科学 | 临床医学 |
农业科学 | 植物与动物科学 | — |
以上参考资料:仅列举部分(截至2024年3月) |
师资力量
截至2025年5月,学校有教职工2086人(不含附属医院),专任教师中有博士近800人;有双聘院士9人,特聘教授49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8人、青年项目1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国家级人才2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5人,获国家创新争先奖、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奖、第三世界国家科学院全球唯一基础医学奖等20人,全国及省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30余人,省级优秀专家、优秀专业技术人才60余人,入选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人才项目811人,团队项目31个,青海省“135”高层次人才、省级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260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名;行业教学名师2人。
高层次人才类别 | 名录 |
---|
双聘院士 | 卢强、倪晋仁、何雅玲、胡春宏、谭建荣、陈孝平、董家鸿 |
国家级教学名师 | 李先加、李希来 |
全国优秀教师 | 黄梓平、张传友、王建军、杨文宏、邱翊 |
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 | 李希来 |
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 杜德志、格日力、侯生珍 |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 格日力、杜德志、刘玉皎、董全民、赵新全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 祁得林、李向阳、张伟、胡夏嵩、童丽、解宏伟、魏登邦 |
中科院“百人计划” | 胡夏嵩 |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 耿排力、张才俊、文绍敦、杜德志、俞红贤、刘青元、许存和、张登山、刘书杰、李杰、张永成、格日力、马玉寿、迟德钊、柳茵、唐道城、刘红星、王纯莹、陈刚、周青平、王舰、达嘎、马晓岗、铁生年、毛学荣、王建军、邓勇、李丽荣、魏登邦、刘玉皎、胡夏嵩、董全民、祁得林、李毅、李先加、赵常丽、侯明、赵新全、崔森、王占英、王晓英 |
国家创新争先奖 | 格日力、赵新全、樊宁海、杜德志(团队) |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 杜德志、格日力、梅伟生 |
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 | 张红岩、陈咏华、马山刚、马睿 |
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奖 | 张伟、李希来、金培鹏、苏占海、谢占玲、铁生年 |
高景德科技成就奖 | 梅生伟 |
青海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领军人才) | 祁得林、张得钧、马俊 |
青海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团队) | 董全明、李希来 |
青海省优秀教育工作者 | 李长忠、张勤文、卢素锦、赵常丽、胡夏嵩、李宗仁 |
省级优秀教师 | 俞红贤、王建军、袁霞、李希来、郭永发、秦嘉龙、李建华、刘尚荣、赵延忠、赵启文、王健、汤青川、朱海丽、李戬、张吾渝 |
青海省杰出校长 | 王光谦 |
青海省优秀校长 | 李丽荣 |
昆仑英才教学名师项目 | 王建军、郭永发、唐道城、张吾渝、马山刚、李戬、张勤文、梁玉金、刘晓平、刘晓静、张英、梅生伟(团队)、史蕙兰、李慧芳、张磊、张小丹、金福宝、殷颂葵、童小东(团队) |
“昆仑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 | 程芳琴、彭润民、林红、潘彤、汪长安、费维栋、马保罗、高新才、曹卫东、余红发、石海宁、张荣庆、史元春、温浩、索有瑞、李小松、胡月明、刘明池、秦启伟、梅生伟、徐世爱、徐能雄、张廷安、艾四林、李海民、葛肖虹、朱广伟、刘群、彭军还、徐力刚、白义奎、罗宏、龙瑞军、李朝东、邵颂东、tuan ngo、陈来军、李铁键、周剑锋、王虎 |
省级优秀专家 | 张登山、刘书杰、窦拉加、邓勇、胡夏嵩、高芬、王舰、马有泉、铁生年、马生秀、王建军、魏登邦、李占全、刘玉皎、张西云、祁得林、樊海宁、李希来、张成武、张爱儒、金培鹏、秦伟 |
省级优秀专业技术人才 | 陈刚、王健、牛小迎、孙彧、李莉、迟德钊、耿排力、高继东、胡夏嵩、格日力、柳茵、王舰、李双元、张西云、颜红波、刘玉皎、祁得林、纳添仓、樊海宁、冀林华、王晓英、董全民、张伟、赵久达、吴成友、张爱儒、马睿、任明、杨如意、德科加 |
青海省“135”高层次人才 | 马玉寿、胡夏嵩、解宏伟、魏登邦、王舰、王兆芬、王建军、李杰、祁得林、张登山、周继平、童丽、董全民、王晓英、冯彩莉、刘玉皎、李双元、李向阳、何涛、张君、陈雪梅、赵志刚、樊海宁、李长忠、张爱儒、杨应忠、丁生喜、樊海宁、朵红、李向阳、李臣玲、张文、梁玉金、冀林华、张勤文、孙春艳、曲波、高德东、吴成友、杨希娟、刘文辉、刘晓静、卢艳香、周莲、赵久达、马睿 |
青海省“12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入选人员 | 李向阳、张伟、祁得林、张得钧、王晓英、胡夏嵩、李双元、杨应忠、苏占海、刘芳、樊海宁、骆玉霜、燕速、王树林、孙万成、刘玉皎、马志杰、何涛、段瑞君、薛志斌、田芳、张卫华、张爱儒、丁生喜、陈雪梅、梁玉金、冯彩莉、芦殿香、汤锋、热增才旦、刘寿、冶贵生、马玉花、荆海霞、杨希娟、邵登魁、党斌、刘文辉、牛海林、王宁峰、赵宙兴、崔香梅、顾声龙、龚志起、高莉、刘晓静、朱海丽、李国荣、戴延红、王彩勋、殷颂葵、赵玲、杨莹、姚茜、史慧、孙舒景、杨玢 |
青海省人才小高地 | 杜德志、格日力、陈刚、李先加、马玉寿、王舰、周青平、崔森、李希来、樊海宁、颜红波、李建华、李长忠、王晓英 |
截至2024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 |
教学建设
…更多「办学条件」介绍请查阅全文…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5年5月,学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室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3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农业农村部实验室(中心)9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1个、水利部重点实验室(筹建)1个、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实验室4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18个、省级科技重点实验室23个;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序号 | 名称 | 获批年度 |
---|
1 | 水沙科学与水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青海大学分室 | 2014年 |
2 | 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 2015年 |
3 | 藏药新药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青海大学分室 | 2015年 |
4 | 电力系统及大型发电设备安全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青海大学分室 | 1989年 |
5 | 青藏高原特有草种资源开发与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 2009年 |
6 | 高性能轻金属合金及深加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 2012年 |
7 | 青海高原油菜、马铃薯良种创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 2015年 |
8 | 青海三江源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2021年 |
以上参考资料:,仅部分列举(截至2024年6月) |
部级重点实验室序号 | 名称 | 获批年度 |
---|
1 | 青藏高原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2003年 |
2 | 高原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2005年 |
3 | 三江源区高寒草地生态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2011年 |
4 | 新能源电力系统智慧运行 | 2023年 |
5 | 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长期库青海复份库 | 1991年 |
6 | 国家油料改良青海分中心 | 2002年 |
7 | 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测试(西宁)分中心 | 2000年 |
8 |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西宁) | 2013年 |
9 | 国家牦牛肉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 | 2018年 |
10 | 农业农村部青藏高原畜禽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试运行) | 2022年 |
11 | 农业农村部青藏高原种质资源保护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 | 2022年 |
12 | 农业农村部青藏高原放牧牦牛藏羊动物营养与饲草料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 | 2022年 |
13 | 农业农村部高原冷水鱼养殖与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 | 2022年 |
14 | 青海高原林木遗传育种实验室 | 2018年 |
15 | 三江源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2019年 |
16 | 西北马铃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2009年 |
17 | 新能源系统高端装备和智慧运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2019年 |
18 | 三江源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 2020年 |
19 | 盐湖资源化学与过程工程协同创新中心 | 2022年 |
20 | 水利部江河源区水生态治理与保护重点实验室 | 2022年 |
以上参考资料:(截至2024年6月) |
省级重点实验室序号 | 名称 | 获批年度 |
---|
1 | 青藏高原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实验室 | 2021年 |
2 | 青海省高原医学实验室 | 2022年 |
3 | 青海省智能计算与应用实验室 | 2023年 |
4 | 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验室 | 2020年 |
5 | 青海省高原医学实验室 | 2022年 |
6 | 先进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 2003年 |
7 | 春油菜重点实验室 | 2003年 |
8 | 高原医学应用基础重点实验室 | 2003年 |
9 | 青藏高原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 | 2004年 |
10 | 青藏高原优良牧草种质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 | 2007年 |
11 | 青海省青稞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 2007年 |
12 | 青海高原观赏植物研究重点实验室(青海省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重点实验室) | 2007年 |
13 | 高原放牧家畜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重点实验室 | 2008年 |
14 | 青海省马铃薯育种重点实验室 | 2008年 |
15 | 青海省蔬菜遗传与生理重点实验室 | 2009年 |
16 | 青海省新型轻合金重点实验室 | 2012年 |
17 | 青海省青藏高原北缘新生代资源环境重点实验室 | 2012年 |
18 | 青海省农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 | 2013年 |
19 | 青海省高原林木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 2013年 |
20 | 青海-犹他高原医学联合重点实验室 | 2014年 |
21 | 青海省清洁能源高校利用重点实验室 | 2016年 |
22 | 青海省包虫病研究重点实验室 | 2016年 |
23 | 青海省高寒草地适应性管理实验室 | 2019年 |
24 | 青海省建筑节能材料与工程安全实验室 | 2019年 |
25 | 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验室 | 2020年 |
26 | 青海省糖脂代谢疾病防控中医药重点实验室 | 2020年 |
27 | 青海省高原家畜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 2020年 |
28 | 青海省压缩空气储能重点实验室 | 2022年 |
29 | 青海省媒体融合技术与传播重点实验室(第一共建单位) | 2022年 |
30 | 青藏高原动物疾病研究实验室 | 1995年 |
31 | 化工原理实验室 | 1997年 |
32 | 基础医学实验室 | 1997年 |
33 | 高原建筑材料实验室 | 2004年 |
34 | 水利水电实验室 | 2004年 |
35 | 临床医学实验室 | 2004年 |
36 | 草地生态环境实验室 | 2007年 |
37 | 药学实验室 | 2007年 |
38 | 基础化学实验室 | 2007年 |
39 | 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实验室 | 2007年 |
40 | 高原医学研究中心 | 2008年 |
41 | 青藏高原生物技术实验室 | 2008年 |
42 | 资源勘查工程实验室 | 2008年 |
43 | 中医药实验室 | 2012年 |
44 | 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实验室 | 2012年 |
45 |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实验室 | 2012年 |
46 | 盐湖资源利用与化工技术实验室 | 2012年 |
47 | 计算机技术与应用 | 2012年 |
48 | 青海省草业技术研究中心 | 2003年 |
49 | 青海省高原牦牛研究开发中心 | 2003年 |
50 | 高性能轻金属合金及深加工省级工程研究中心 | 2011年 |
51 | 盐湖资源化学与过程工程协同创新中心 | 2013年 |
52 | 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 2014年 |
以上参考资料:(截至2024年6月) |
研究成果
截至2025年5月, 2016年以来,学校获批科研项目3809项,其中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1项,科研经费总计超25·09亿元,鉴定科研成果1994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国争先创优奖3项,省部级及以上奖169项、青海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4人次,在中国国内外各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5000余篇。
2023年青海大学获奖统计表获奖项目名称 | 颁奖时间 |
---|
关于推进青海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继续走在前列调研报告 | 2023年 |
春油菜遗传育种团队 | 2023年 |
藏药“明见赛保”降血糖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 | 2023年 |
藏药炮制理论体系建设与关键技术示范 | 2023年 |
菊芋果聚糖代谢调控及其高原逆境适应性研究 | 2023年 |
镁合金及其复合材料强韧化及腐蚀机理 | 2023年 |
藏獒等高原犬科动物的遗传进化与高原适应机制 | 2023年 |
青稞抗逆资源、基因/位点挖掘及其创新利用 | 2023年 |
智能电网环境中数据中心资源管理与能源系统调控理论与方法 | 2023年 |
柴达木盆地水资源演变与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及创新实践 | 2023年 |
青海省包虫病基础与临床创新研究应用 | 2023年 |
基于绿肥的土壤质量提升与节肥增效技术创新及应用 | 2023年 |
高寒区300m级水头长距离钢管倒虹吸安全防控关键技术 | 2023年 |
蚕豆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 | 2023年 |
高寒矿区生态修复关键技术及应用 | 2023年 |
以上参考资料:(截至2024年6月) |
学术资源
…更多「学术研究」介绍请查阅全文…
校园文化
青海大学(英文名:qinghai university),简称“青大”(缩写:qhu)。
校徽以“青海大学”的英文字母“q”和“u”为主要构图元素。红色图案犹如初升旭日,象征朝气蓬勃、蒸蒸日上;蓝色图案形同飞翔之鸟,寓意展翅高飞、鹏程万里。整个图案简捷明快、内涵丰富,展示出青海大学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校区情况
截至2024年6月,学校分为校本部、医学部、畜牧兽医科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朝阳校区、昆仑学院、附属医院、附属医院南院区8个校区,占地面积3239·88亩,建筑面积114·18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账面部值26·63亿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2·7亿元。
本部校区
位于西宁市城北区宁大路251号
青海大学
…更多「校区情况」介绍请查阅全文…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职务 | 姓名 |
---|
党委书记 | 李丽荣 |
党委副书记、校长 | 史元春 |
党委副书记 | 辛全洲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刘玉皎、张爱儒、祁得林 |
副校长 | 魏加华(对口支援)、刘大欢(对口支援)、张发斌 |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 | 陈爱民 |
党委常委、附属医院党委书记 | 崔森 |
附属医院院长 | 樊海宁 |
党委常委 | 黄生亮 |
以上参考资料:(截至2025年6月) |
校友情况
校友风采姓名 | 简介 |
---|
池晓玲 | 广东省中医院肝病科主任,国家中医肝病重点专科协作组组长,政协第十二届广东省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候选人 |
张黎 | 青海省副省长 |
马吉孝 | 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青海省委常委、省总工会主席 |
元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 |
王义刚 | 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医学院病理及实验医学科终身制教授 |
沈哲明 | 宁波大学、宁波市就业指导中心、镇海大学生创业园等特聘创业导师 |
朱小青 | 青海省商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
李明 | 西宁广播电视台品牌策划与推广中心主任,高级编辑,主任播音员 |
次仁顿珠 | 西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任副所长、所长 |
熊一新 | 福建警察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
所获荣誉
所获荣誉时间 | 奖项 |
---|
2013年 | 2010-2012年度青海省级文明单位 |
2014年 | 青海省部门决算优秀单位 |
2018年 | 2018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 |
2020年 | 全国文明校园 |
2020年 | 2019年度青海省扶贫先进单位 |
2021年 | 全国红十字模范单位 |
2022年 | 国家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 |
社会捐赠
2024年10月22日,“九万颗新芽”图书捐赠公益活动在青海大学举行。此次活动由深圳小阔科技有限公司向青海省慈善总会、青海大学捐赠价值55·45万元的口腔护理用品和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