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体育部公众号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体育部

平台属性:微信公众号
所属地区:江苏南京市
公众号ID:gh_83aa5a7eea77
公众号分类:体育
关于公众号: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体育部”微信公众号的责任主体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属于体育类型;公众号主要(内容/服务)是致力于服务广大师生,进一步推进南信大体育事业的发展。

开发/运营主体: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关于主体: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中国江苏省公办高校。

最后更新:2025-7-5 关于更新时间TIPS:“更新时间”是指本页信息来源的截止时间,包括公众号的图片/文字介绍、公众号所属企事业单位的介绍等。
我要反馈:不良内容举报 » 公众号纠错(有误/注销)»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体育部公众号二维码公众号二维码,扫一扫马上关注

公众号主体介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介绍

企事业单位信息来自互联网,当前信息最后更新时间截止于2025年7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体育部是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开发/运营的微信公众号。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nuist),简称“南信大”,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a类建设高校,现为由江苏省主管的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拥有中国政府、教育部、江苏省政府奖学金等招收来华留学生资格,拥有2011协同创新中心,是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学校始建于1960年,原隶属中央(军委)气象局,前身为南京大学气象学院,1963年独立建校为南京气象学院,1978年列入全国重点大学,2004年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以来,先后实现江苏省人民政府、中国气象局、教育部、国家海洋局的多方共建。2019年加入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2020年进入教育部应急管理安全智慧学习工场首批试点院校名单。

截至2025年3月,学校有主校区、金牛湖新区、无锡校区,占地面积2000余亩,设有25个专业学院,开设80个本科专业(不含专业方向);拥有1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专任教师240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约39700人,其中普通本科生约29500人、硕博研究生约8400人、留学生(学历生)约1800人,交换生约450人。

历史沿革

创立前身

1920年,竺可桢先生在南京高等师范(1927年改名中央大学,现为南京大学)文史地部开设气象学课程;1921年,东南大学设立地学系,由竺可桢先生出任系主任,东南大学地学系涵盖地质组、地理组、气象组三个学科。1928年,进入国立中央大学时期,地学系分为地质矿物门和地理气象门。

1930年1月,中央大学校务会议议决:“地学系改称地质学系,地理气象门独立建成地理学系。”地质学系正式成立(注:1927年,国立东南大学与其他8所公学合并,并易名“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此后于1928年2月改名为“国立江苏大学”;4月5日起只称“江苏大学”;5月16日,国民政府行政院作出决议,“江苏大学”改称“国立中央大学”)。1944年,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建立,是中国最早建立的气象学系。

1949年8月8日,国立中央大学改名为国立南京大学,涂长望任气象系系主任。

创立初期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5年3月,学校设有25个专业学院,以及国际教育学院、雷丁学院(中英合作)、沃特福德学院(中爱合作)、长望学院(拔尖培养)、龙山书院(大类培养)、藕舫学院(创新创业)、应用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大学体育部、人文与艺术教育中心等高水平办学机构,开设80个本科专业(不含专业方向)分布于理、工、文、管、经、法、农、艺、教、交叉10个学科领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一览表(截至2024年6月)
学院名称学科门类专业名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理学大气科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生态与应用气象学院理学应用气象学
理学智慧农业
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理学生态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理学大气科学(大气物理模块)
工学气象技术与工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急管理学院工学安全工程
地学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
工学应急管理拔尖班(咸亨国际)
工学应急管理+环境工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理学海洋科学
理学海洋技术
理学海洋资源与环境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院理学大气科学(水文气象模块)
工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工学水利科学与工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理学地理信息科学
理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理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遥感与测绘工程学院工学测绘工程
工学遥感科学与技术
工学地理空间信息工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理学大气科学(大气环境模块)
工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工学环境工程
理学环境科学
工学环境生态工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理学数学与应用数学
理学信息与计算科学
理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嵌入式培养)
理学应用统计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理学物理学
理学应用物理学
工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工学电子信息工程
工学电子科学与技术
工学通信工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计算机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工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工学物联网工程
工学信息安全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软件学院工学软件工程
工学网络工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工学测控技术与仪器
工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工学自动化
工学机器人工程
理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工学机械电子工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工学人工智能
工学信息工程
工学医学信息工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理学应用化学
工学材料物理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管理工程学院经济学金融工程
管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管理学物流管理
经济学经济统计学
经济学保险学
管理学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经济学数字经济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商学院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
管理学市场营销
管理学会计学
管理学财务管理
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
管理学供应链管理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法学法学
管理学公共事业管理
管理学行政管理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文学汉语言文学
文学汉语国际教育
文学英语
文学日语
文学翻译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学动画
艺术学数字媒体艺术
艺术学数字媒体艺术(中外合作办学)
艺术学艺术与科技
艺术学环境设计
艺术学美术学(师范)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理学地理科学(师范)
理学化学(师范)
文学汉语言文学(师范)
文学英语(师范)
理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
理学物理学(师范)
工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工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工学集成电路设计与系统
截至2024年6月(注:未收录继续教育性质学院,官网简介页面和专业介绍页面数据不一致)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12月,大气科学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在教育部最新学科评估中取得优异成绩。气象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地球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化学、农业科学、材料科学、社会科学总论、数学等9个学科跻身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其中地球科学和计算机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拥有数学、大气科学、科学技术史、生态学、光学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管理科学与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1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大气科学、数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共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序号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代码一级学科名称一级学科授权时间
1理学0701数学2018年
2理学0706大气科学2000年
3理学0712科学技术史2018年
4理学0713生态学2024年
5工学0803光学工程2024年
6工学0810信息与通信工程2018年
7工学08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21年
8工学0830环境科学与工程2018年
9工学0839网络空间安全2024年
10管理学1201管理科学与工程2018年
11交叉学科1404遥感科学与技术2024年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序号学科门类专业学位类别代码专业学位类别名称专业学位类别授权时间
1理学0751气象2024年
2工学0854电子信息2024年
3工学0857资源与环境2024年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序号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代码一级学科名称一级学科授权时间备注
1经济学0202应用经济学2018年-
2法学0305马克思主义理论2011年-
3教育学0401教育学2021年2020年动态调整(增列)
4文学0501中国语言文学2018年-
5文学0502外国语言文学2018年-
6理学0701数学2011年-
7理学0705地理学2011年-
8理学0706大气科学2000年-
9理学0707海洋科学2018年-
理学0710生物学2011年2014年动态调整(撤销)
理学0711系统科学2006年2016年动态调整(撤销)
10理学0712科学技术史2011年-
11理学0713生态学2011年-
12理学0714统计学2021年-
13工学0803光学工程2011年-
14工学0805材料科学与工程2018年-
15工学0809电子科学与技术2021年2020年动态调整(增列)
16工学0810信息与通信工程2011年-
17工学0811控制科学与工程2016年2016年动态调整(增列)
18工学08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11年-
19工学0815水利工程2018年-
20工学0816测绘科学与技术2018年-
21工学0830环境科学与工程2011年-
22工学0835软件工程2011年-
23工学0839网络空间安全2024年-
24农学0903农业资源与环境2018年-
25管理学1201管理科学与工程2011年-
26管理学1202工商管理学2011年原工商管理
27交叉学科1401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2024年-
28交叉学科1404遥感科学与技术2024年-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序号专业学位类别代码专业学位类别名称专业领域代码专业领域名称授权时间备注
10251金融--2018·03-
20252应用统计--2018·03-
30254国际商务--2021·10-
40255保险--2021·10-
50256资产评估--2024·09-
60258数字经济--2024·09-
71257审计--2021·10原 0257
80351法律--2018·03-
90451教育--2020·03-
100453国际中文教育--2018·03原 汉语国际教育
110551翻译--2014·05-
120751气象--2024·09-
130854电子信息(2019·05)085208电子与通信工程2010·02-
140855机械(2019·05)085210控制工程2014·05-
150856材料与化工--2024·09-
160857资源与环境(2019·05)085229环境工程2010·02-
170859土木水利--2021·10-
180951农业--2018·03-
191251工商管理--2018·03-
201252公共管理--2014·05-
211253会计--2014·05-
221255图书情报--2021·10-
231256工程管理--2024·09-
241354戏剧与影视--2023·09原1351艺术 2014·05
251356美术与书法--2023·09原1351艺术 2014·05
261357设计--2023·09原1351艺术 2014·05
重点学科一览表
类别名称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大气科学
国家级重点学科气象学
“双一流”建设学科大气科学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大气科学、数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
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大气科学
江苏省重点学科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大气科学
中国气象局重点学科天气动力学、气候学、大气遥感与大气探测、科学技术史、环境科学与工程、数学、光学工程、地理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气象学、海洋科学、仪器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公共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物理学、系统科学、农业资源利用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大气科学(一期)、环境科学与工程(一期)、传感网与现代气象装备(一期)、大气科学(二期)、信息与通信工程(二期)、物联网技术与装备(二期)、环境科学与工程(二期)、雾霾监测预警与防控(二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三期)、地理学(三期)、信息与通信工程(三期)、环境科学与工程(三期)
截至2024年6月(注:名单不全)

师资力量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5年3月,学校建有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联合实验室、数字取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水利部水文气象灾害机理与预警重点实验室(筹)、中国气象局气溶胶与云降水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生态系统碳源汇重点开放实验室(培育类)、江苏省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等61个省部级科研平台。获批中国科协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建有中国科协科普中国共建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高校综合性教育实践体验基地、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自然资源部科普教育基地和5个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
科研平台
类别名称
2011协同创新中心气候与气象灾害协同创新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水利部重点实验室水文气象灾害机理与预警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联合实验室
教育部创新开放平台示范基地“气象云平台及应用”互联网应用创新开放平台示范基地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数字取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中国气象局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大气化学开放实验室、中国气象局云雾物理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气象局气溶胶与云降水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气象局生态系统碳源汇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中层大气和全球环境探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
省部级实验教学中心大气探测技术实验教学中心
江苏省协同创新中心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大气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气象探测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大数据分析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大气海洋光电探测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海洋动力遥感与声学实验室、江苏省大气污染控制联合实验室
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气象传感网技术工程中心、江苏省网络监控工程中心、自然资源部遥感导航一体化应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数字取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先进计算与智能服务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元宇宙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气象遥感装备与智能应用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智能气象探测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地理大数据智能应用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协同精密导航定位与智能应用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海洋环境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气象能源利用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环境净化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环境物联信息处理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智能感知与识别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江苏省气象科普教育基地、江苏省大气环保科普教育基地、江苏省机器智能与感知气象科普基地、南京市应用气象科普教育示范基地
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大气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研究院
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共享平台建设点地球科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共享平台
气象省部级科研实验室雷达卫星大气遥感信号与信息处理实验室、基础流体力学实验室、风波流水槽实验室、行星流体力学实验室、海洋生化综合实验室、计算流体力学实验室
截至2024年6月(注:名单不全)

研究成果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校标

校标是以象形图形为主体,图形上方是中文校名,中间为一颗旋转的地球,地球左上方为祥云,右下方为学校成立的时间“1960”,图形下方是学校英文名称。太阳、地球、云气和海洋,构建了广泛而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地球与横轴形成了23·5°的自转与公转夹角,象征着学校主次有序、有律可循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星系、云气、海洋和光环,体现了学校以地球科学学科为特色引领,其他各学科支撑发展的学科体系。

精神文化

校区情况

主校区

截至2024年6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校主校区坐落于江苏省南京江北新区,占地2000余亩。

主校区的行政机构分别为:校长办公室、人事处、科学技术处、国防军工科研处、科技产业处、社会科学处、教务处(藕舫学院)、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财务处、总务处(后勤服务总公司)、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学生工作处、基建处、研究生院、学科建设处、审计处、发展规划处、校友办公室、保卫处、国际教育学院、wmo区域培训中心、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教师发展与教学评估中心、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资产管理处、大学科技园管理办公室。
校区情况

金牛湖校区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现任领导
姓名职务
尚洪波 党委书记
陈海山党委副书记、校长
闵锦忠党委副书记
周乃贵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省监委派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监察专员
胡明保党委常委、总会计师
韦忠平、金自康、朱大梅、马嫣、刘佳党委常委、副校长
赵强副校长
截至2025年5月

历任领导

历任党委主要领导
姓名任职时间
罗漠1961·03-1966·06
黄鹏1966·06-1976·12
罗明1979·03-1982·05
张培昌1983·11-1984·11
周熙文1984·11-1987·12
张培昌1987·12-1992·01
朱乾根1992·01-1995·06
屠其璞1995·06-2001·08
孙照渤2001·08-2004·08
刘一平2004·08-2010·07
李廉水2010·07-2017·07
管兆勇2017·06-2023·12
历任行政主要领导
姓 名任职时间
罗 漠1961·05-1983·11
张培昌1983·11-1987·12
朱乾根1987·12-1992·02
屠其璞1992·02-1995·06
孙照渤1995·06-2006·02
李廉水2006·02—2014·05
蒋建清2014·05-2017·07

校园环境

主大门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主校区主大门的九龙柱,柱身上雕刻着祥龙腾云的霓裳、顶上为经天纬地的浑天仪。

气象楼

气象楼是一栋集教学、科研、实验为一体的综合性大楼,它头顶的多普勒雷达为气象研究提供多种实验数据,同时,该楼的光彩设计使得在南信大的各个位置都能清楚的看到它。

尚贤楼

校友情况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建校至今涌现出一大批知名校友,校友多分布在气象领域的党政界及学术界。

党政界

气象领域
姓名毕业时间毕业专业工作单位
郑国光1981大气探测中国气象局局长
许小峰1981天气动力中国气象局副局长
沈晓农1983农业气象中国气象局副局长
矫梅燕于新文19831984天气动力中国气象局副局长中国气象局副局长
颜宏-天气动力世界气象组织副秘书长
刘英金1969气象学原中国气象局副局长
迟学岐1978-总参水文局副局长
潘剑翔1968-总参水文局总工程师
张书余-天气动力学甘肃省气象局局长
崔讲学1982农业气象系湖北气象局局长
姚学祥1983-河北气象局局长
史玉光1983-新疆气象局局长
杨卫东1983-黑龙江气象局局长
黎健1983-浙江气象局局长
余勇1983-广东气象局局长
秦元明1978大气物理系吉林省气象局局长
汤绪1982-上海市气象局局长
卞光辉--原江苏省气象局局长
翟武全1984-江苏省气象局局长
王建国1988-河南省气象局局长
吴岩峻--海南省气象局局长
王银民1982-重庆市气象局局长
彭广1985-四川省气象局局长
陈晓光1991(硕士)-青海省气象局局长
丁传群1984-宁夏省气象局局长
于波2005(博士)-安徽省气象局局长
王建捷1982-北京市气象局副局长
邓北胜1984气象系北京市气象局副局长
臧建升--河北省局副局长
张守保--河北省局副局长
关福来1996(硕士)-河北省局副局长
胡永祥--山西省局副局长
刘桂芬--辽宁省气象局副局长
朱其文1982-吉林省气象局副局长
冯磊1995-上海气象局副局长
袁招洪1992大气物理系上海气象局副局长
张立祥1982-辽宁省气象局副局长
潘敖大1986-江苏省气象局副局长
濮梅娟2004(博士)-江苏省气象局副局长
薛根元1982大气物理系浙江省气象局副局长
胡雯1988-安徽省气象局副局长
陈彪1982-福建省气象局副局长
魏应植1982-福建省气象局副局长
李集明1990-江西省气象局副局长
魏丽1982-江西省气象局副局长
沈建国1988(硕士)-山东省气象局副局长
李春虎2001(硕士)-山东省气象局副局长
赵国强1986-河南省气象局副局长
潘志祥1982-湖南省气象局副局长
刘家清1985-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局长
汪扩军1985-湖南省气象局副局长
毕宝贵1998(硕士)-广东省气象局副局长
覃武1982-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副局长
徐友光--海南省气象局副局长
顾建峰1987-重庆市气象局副局长
李良福--重庆市气象局副局长
马力1982-四川省气象局副局长
尼玛丹增1975-西藏气象局副局长
旦增顿珠1987-西藏气象局副局长
赵一平1984-西藏气象局副局长
王莘1982-青海省气象局副局长
张国胜1985-青海省气象局副局长
孙安平1988-青海省气象局副局长
冯建民1983-宁夏省气象局副局长
党志成1987-宁夏省气象局副局长
张杰1984大气物理系新疆气象局副局长
任宜勇1982-新疆气象局副局长
李彰俊2005(博士)-内蒙古气象局副局长
周恒1984大气物理系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副司长
何清-气候系统与全球变化中国气象局沙漠气象研究所
李柏1982天气动力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副主任
刘扬1982天气动力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
卢乃锰1985大气物理系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
其他领域
姓名毕业时间毕业专业现工作单位
朱云来1981大气物理贵州省安顺市市长
李早航1978-中国银行副行长,执行董事
罗宁1982大气物理系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陈川-气象系浙江省水利厅厅长
宋英杰1988天气动力中央电视台天气主持人
许映龙1990天气动力学中央气象台正研级高工、首席预报员、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副总工程师

学术界

中国学者
姓名毕业时间毕业专业现工作单位
吴国雄1966-大气动力学和气候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许健民1965-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徐祥德1966-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秦松寿-物理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院长
张小军1982天气动力学清华大学社会科学系教授,博导
高炜1982农业气象系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
钱维宏1982-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党支部书记,教授
赵强1991-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副教授
刘晓阳1984-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副教授
王元1983-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副院长
蒋全荣1966-原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副主任,教授
王体键2000(博士)-南京大学教授
陈宝君1996大气物理专业南京大学副教授
黄建平1982-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特聘教授
张文煜1986-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
戴新刚1982气象系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
周兆德--海南大学副校长,教授
袁潜华1984气象系海南大学生命科学与农学院副院长,教授
黄敬峰1985应用气象系浙江大学浙江省农业遥感与信息技术重点研究实验室主任,教授
罗卫红1984农业气象系南京农业大学教授
陶士珩1982气象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
顾卫1982天气动力学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
刘绍民1988应用气象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
孙睿1992农业气象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
李宁1982天气动力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章新平1982天气动力学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
岳荣先1982数学上海师范大学数理信息学院副院长,教授
孙彦坤1988农业气象东北农业大学教授
逄勇1988大气物理专业河海大学教授
陈荣1991计算机大连海事大学教授
刘传才1987-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导
张继祥1984-山东农业大学教授
盛立芳1989天气动力学中国海洋大学教授
石剑荣1966-苏州科技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
陈亢利1985-苏州科技学院副教授
许晓雯1982-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副研究员
王炜1988-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研究员
俞永强1989-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刘毅1985大气物理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高志球1988大气物理专业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科学院百人计划
黄耀1982农业气象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陈洪滨1982大气物理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王自发1993大气物理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竺可桢-南森国际气候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科学院百人计划
安俊岭1989大气物理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
崔晓鹏--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
戴新刚1982-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
高守亭1968气象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
刘屹岷1986气象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
徐兴奎1986天气动力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
张庆云1977-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灾害性气候研究与预测中心主任
雷恒池1981大气探测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云降水物理风暴实验室主任
李双林1994(硕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科学院百人计划
刘骥平1994-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
宜树华1999气候学中国科学院寒旱所研究员,科学院百人计划
于强1984农业气象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特聘教授
闵庆文198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王毅勇1990-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江灏1982-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张霞1995-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郭铌1984气候专业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研究员
秦军2001大气科学系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研究员
薛纪善1965-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陆龙骅1965-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卞林根1978天气动力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罗亚丽1993-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李英1990-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刘晶淼1982-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张华1986-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梁旭东1994-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徐国强1984-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张朝林(博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李永平1982-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刘建栋1991农业气象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郭建平1986农业气象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李跃清1990(硕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辜旭赞1982-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陈 静1986-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李永平1982-上海台风研究所研究员
陈葆德1987(硕士)-上海台风研究所研究员
董超华1969-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总工程师
张德二1965-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研究员
张慧--环保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周毓荃1984大气物理系国家气象中心人影室首席专家
陈镜明1982应用气象系福建师大地理学院教授
高蒙2008大气物理系香港浸会大学地理系长聘教授
卞赟2008-中国气象局高级工程师
陆春松2012大气物理系国际云降水物理委员会(iccp)委员,iamas中国国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大气物理委员会委员
安俊琳-大气物理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
国际学者
姓名毕业时间毕业专业现工作单位
张明华1981大气物理系纽约州立大学海洋研究院副院长,欧亚科学院院士
刘征宇1982数学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max thomas气候动力学冠名教授
李金龙1985-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研究员
李旭辉1983农业气象系美国耶鲁大学教授
史国君1983农业气象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
沈素红1983大气科学系美国宇航局戈达德地球科学数据和信息服务中心首席科学家
张人一1983大气物理系德克萨斯a&m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
邹晓蕾1981数学美国气象学会会士、英国皇家气象学会会士
刘国胜1982大气探测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授
李占清1983-美国马里兰大学气象系教授
蔡鸣1981-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
谢立安1982-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海洋、地球、大气科学系教授
赵以强1982数学加拿大卡顿大学数学与统计系主任
嵇驿民1982-美国乔治梅森大学教授
曲建和--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环境科学与技术中心主任,教授
刘全华1982-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
朱迅1981-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周学龙1989-美国石溪大学
张广俊1981-美国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
杨宗良1984-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张根生1985-美国乔治亚大学
盛华1968-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赵慧泉1983农业气象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天文系教授
余军1981数学美国佛蒙特大学数学和统计学副主任
薛明--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风暴分析与预测中心主任
孔凡铀1982-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风暴分析与预测中心研究员
金飞飞1981-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
张永新1992(硕士)-美国华盛顿大学
夏友龙1984-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朱跃健1981天气动力学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
谢平平1984-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
郭光1978-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
翁富忠1982-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
汪学良--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
詹习武--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
韩勇--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
张勤1988-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
杨松--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
李小凡1981-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
朱彤1988-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
周顺泰1981-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
吴万里1984-美国国家大气科学研究中心(ncar)研究员
张昕1993气象系美国国家大气科学研究中心(ncar)研究员
刘延刚1979大气物理系美国纽约国家实验室研究员
杨润华1978-science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 incorporation usa
芮华兰1981-science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 incorporation usa
安庶1981-sas institute inc
王首平1982-美国海军研究实验所
赵天良1983大气物理系加拿大环境部
刘永强1981-美国农业部
王萍1991大气探测荷兰皇家气象研究所
王国民1982-澳大利亚国家气象局研究员
孙治安1982气候学澳大利亚国家气象局研究员
罗京佳1996(硕士)-日本地球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王俊1996天气动力气象系爱荷华大学化学和生化工程系系主任,james e· ashton冠名讲座教授

所获荣誉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所获荣誉(2019-2022年)
获奖时间获奖名称
2019年8月5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获评2019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2021年9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被确定为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建设高校
2022年2月14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入选教育部公布的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2022年3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获得江苏教育新闻宣传工作优秀单位
2022年3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获得“2021年度网络安全先进单位”称号
2022年4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获得江苏省地方普通高校(高水平大学)综合考核“第一等次”
2022年5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大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入选首批江苏省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2022年5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入选全国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2022年7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获评“江苏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22年11月2022年度市级园林单位称号
2022年12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获得“第十一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先进集体奖”
2022年12月入选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2022年12月全省高校招生考试宣传工作 “突出贡献单位
2023年3月江苏省技术转移工作先进集体
2023年3月江苏省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先进集体
2023年8月江苏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优秀组织奖
2024年3月江苏省技术转移联盟技术转移工作促进奖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