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体育部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历史沿革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历史沿革

创立前身

1920年,竺可桢先生在南京高等师范(1927年改名中央大学,现为南京大学)文史地部开设气象学课程;1921年,东南大学设立地学系,由竺可桢先生出任系主任,东南大学地学系涵盖地质组、地理组、气象组三个学科。1928年,进入国立中央大学时期,地学系分为地质矿物门和地理气象门。

1930年1月,中央大学校务会议议决:“地学系改称地质学系,地理气象门独立建成地理学系。”地质学系正式成立(注:1927年,国立东南大学与其他8所公学合并,并易名“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此后于1928年2月改名为“国立江苏大学”;4月5日起只称“江苏大学”;5月16日,国民政府行政院作出决议,“江苏大学”改称“国立中央大学”)。1944年,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建立,是中国最早建立的气象学系。

1949年8月8日,国立中央大学改名为国立南京大学,涂长望任气象系系主任。

创立初期

1954年8月25日,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的竺可桢先生在中国气象学会第二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总结发言中,最先向教育部门呼吁建立水文气象学院。

1956年7月,涂长望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发言提出:“高级技术干部极端缺乏,全国气象业务系统中只有104个大学毕业生。希望高教部扩大气象系的招生名额或成立气象学院。”。1959年7月31日,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气象工作的通知》中指出气象系统急需大量既有较系统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的中高级技术人员。只有创办一所培养高级气象专业人才的高校,才能满足这种迫切的社会需求。

1959年9月3日,涂长望局长在病中召开局长办公会,专题讨论、研究依托南京大学气象系筹办水文气象学院问题,并做出建院决定。1959年12月8日,中央气象局向国务院提交建立南京大学气象学院的报告。报告陈述全国气象系统在职技术干部中大专毕业生数量、目前和未来气象事业发展对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现有高校气象专业人才培养情况,以及为筹建气象高等学校与教育部、江苏省委、南京大学等单位的商讨、沟通过程。中央气象局在申请报告的附件中提交了筹建气象学院的初步方案,详细说明学院规模、专业设置、年制、建院步骤、领导关系、基本建设以及师资配备等计划。总规模2000人,分设天气动力、大气物理、气候、农业气象等4个专业,各专业均为5年制,“以南京大学气象系为基础,先行建设南京大学气象学院,逐步过渡为独立气象学院”。

1960年1月12日,教育部正式批复中央气象局“同意以南京大学气象系为基础成立南京大学气象学院,将来学院独立后,南京大学仍保留一个气象系”。1960年1月14日,中央气象局转发教育部同意成立南京大学气象学院的文件,同时江苏省人民委员会也下发了关于成立南京大学气象学院筹建委员会的通知。至此,中央气象局直属、江苏省代管的南京大学气象学院正式进入筹建阶段。1960年1月18日,中央气象局给南京大学气象学院筹建机构的指示。1960年1月31日,正式启用由江苏省高教厅颁发的“南京大学气象学院筹建委员会”印信,学院筹建委员会正式对外办公。为便于开展工作,筹委会下设三个组:行政组、基建组、教育组。

1961年4月,新校正式破土动工;1961年8月1日—8月31日完成迁往浦口区盘城集新校址的工作。

在南京大学的直接帮助下,1960年7月,天气与动力气象学、大气物理学和气候学三个专业招收首届新生169人,生源主要来自江苏、浙江、四川和上海,少数来自气象部门的调干学生。1960级学生由南京大学负责前三年的培养,完成公共课、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教学与南京大学气象系学生合班上课,由学院负责教学辅导和学生管理工作。1963年9月,他们回到新校址学习。1965年7月,首届毕业生136人毕业分配。

1963年5月14日,教育部和中央气象局联合发文,同意南京大学气象学院改名为南京气象学院。1963年11月25-27日,南京气象学院首届党员大会召开。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学校各项工作受到干扰和破坏,正常教学秩序被摧毁,停止招生和上课达六年。

1977年恢复全国高考后,1978年学校招收77、78级本科生入学。1978年2月17日,国务院转发教育部《关于恢复和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报告》,南京气象学院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78年4月,中央气象局下发学校《关于一九七八-一九八一年基本建设任务书的批复》,对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之后学校的办学规模、专业、基建任务做出新的安排。

1978年8月首届硕士研究生入学,6月成立函授短训部。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2年起开办气象专业民族班,为西藏、青海等地区培养少数民族高级气象人才。1990年成立成人教育中心。

1992年10月,气象院校改革研讨会在南京气象学院召开,学校被中国气象局批准为全国气象部门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制订《南京气象学院综合改革方案》。方案包括加强课程建设方案、青年教师培养工作暂行规定、各类人员定编切块方案、奖酬金发放办法实施方案等9个配套方案及考核评估指标体系。

1993年6月8—18日,世界气象组织执行理事会第45届会议在瑞士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会议确定南京气象学院作为世界气象组织的区域气象培训中心。1994年设立wmo区域培训中心,正式开展培训世界气象高级人才工作。

1994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成立继续教育学院;同年设立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天气动力学、应用气象学、气候学、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等4个学科被评为中国气象局重点学科。

1978年至1999年,本科专业从4个增加到11个,拥有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授权点,设立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立起了完善的本科、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权体系。

2000年2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调整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学校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0]11号),决定南京气象学院由原隶属于中国气象局管理划转为中国气象局与江苏省共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体制划转后,江苏省委省政府及江苏省教育厅领导多次到学校视察指导。

2002年,学校创建独立学院滨江学院;同年9月,中国气象局与南京气象学院签署合作协议。2003年4月,在北京成立世界气象组织南京区域气象培训中心北京分部。2004年5月,南京气象学院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11月18日,学校举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揭牌庆典。

2006年4月,学校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结论;同年8月,学校出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院设置方案》,将原来16个系调整为“11+1”个院(部)。2007年7月,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国气象局举行共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签字仪式。

高速发展

2008年5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成立传媒与艺术学院,同年8月成立大气物理学院。2011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国家气象中心合作签约。2011年6月成立水文气象学院,数理学院于2011年11月拆分为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2012年成立海洋科学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2年6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教育部与中国气象局签署协议,共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8月29日,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等八个单位共建的“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揭牌。

2014年7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4年9月,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海洋局签署协议,共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5月,成立雷丁学院。

2017年,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同年9月,入围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2019年7月,首批入选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8月,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2020年4月,进入教育部应急管理安全智慧学习工场首批试点院校名单。2020年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12月26日,加入长三角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联盟。

2021年1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5位教师入选省“紫金文化人才培养工程”文化英才、文化优青名单;同月,获南京市“2020年创新名城突出贡献奖先进集体”;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创抗疫mv《信念》获2020江苏网络文化季活动优秀作品奖;同月,校文学院中文系党支部顺利通过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验收;同月,校农工党支部再获省直五星支部表彰。

2021年2月,江苏省教育厅与南京江北新区签约共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首次获批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荣获“江苏省智慧校园示范校”称号;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评估并获优秀;同月,哈佛—南信大联合实验室在pnas发文揭示大气二次有机气溶胶液相生成新机制;同月,江苏曙光光电有限公司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洽谈合作。

2021年3月,环科院廖宏教授团队在《pnas》发文揭示华北臭氧污染季延长成因及应对策略。

2022年1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获批工信部“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项目;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荣获江苏省公共机构“十三五”节能工作考核评价优秀单位;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荣获2021年省技术转移联盟技术转移工作促进奖。

2022年2月,入选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同月,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学院获批省级重点应急管理学院建设点;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中再创新高,位列第55位;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团委荣获2021年度全省共青团工作先进单位;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纪检监察机构获省纪委监委年度工作考核第一等次。

2022年3月,国科大南京学院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签署“本-硕-博一体化联合培养项目”实施细则协议;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获批筹建水利部水文气象灾害机理与预警重点实验室;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荣获江苏教育新闻宣传工作优秀单位;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报》荣获江苏省新闻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史馆入选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三期刊入选省高校精品•优秀•特色期刊;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两支部入选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荣获“2021年度网络安全先进单位”称号;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信仰公开课”获评省级示范课。

2022年4月,获批首期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24项;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作为唯一地方高校代表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推进会上发言;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第九届“共享杯”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创新大赛获全国一等奖佳绩;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农工党支部连续3年获省直五星支部表彰;同月,民建南信大支部获民建江苏省委表彰;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获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主考学校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优秀等次;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综合绩效评价获评优秀;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全省共青团“两红两优”评选中喜获佳绩;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1年度综合考核再获“第一等次”。

2022年5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京东集团举行战略合作签约暨京东商学院揭牌仪式;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辅导员荣获第九届江苏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二等奖;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12个基层党组织入选全省首批党建工作培育创建单位;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取得突破,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2项,学校同时获优秀组织奖,获奖数量位列全省第二;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入选全国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2022年6月,国科大南京学院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及南京邮电大学确定拟录取的2022级联培研究生近200人;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荣获2021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获批2022年南京市大数据与信息服务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获批江苏省统一战线理论研究基地;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3个支部通过教育部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验收;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多项成果喜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增至46个;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喜获省社科基金项目16项;同月,腾讯云副总裁黄炳琪来校作主题讲座。

2022年7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新增4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新型研发机构江苏省长三角智慧水务研究院入选2022年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认定;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网球队在第二十届省运会上喜获佳绩;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获批中国科协2022年度学风传承行动项目立项;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报》两篇论文获首届江苏省科技期刊优秀论文奖;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社会实践团队入选教育部2022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团队名单;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留学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获评“江苏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生获江苏省第八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6项;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全国高等学校测绘类专业青年教师讲课竞赛·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子在2022年全国大学生测绘学科创新创业智能大赛中获得佳绩;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子在第七届江苏省高校测绘地理信息创新创业大赛中再获佳绩;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农工党支部作品《讲多党合作故事 献礼中共二十大》荣获农工党省委短视频大赛二等奖;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田径队在第二十届省运会比赛中取得佳绩。

2022年8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获批自然资源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首获大奖;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荣获“2021年度江苏大学生志愿服务苏北计划”优秀组织奖;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务处荣获首届全省本科高校“榜样教务处”荣誉称号。

2022年9月,国科大南京学院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2级联培研究生入学后即进入国科大南京学院学习和从事科研工作,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2023年的研究生招生目录中单列招生计划用于“联合培养项目”;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率先设立全国首个元宇宙工程系;同月,获批3个江苏高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同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4项;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荣获2022年气象科技活动周优秀组织单位及优秀活动荣誉;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获批“翱翔之翼”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项目立项;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多项成果获评“十三五”以来气象行业优秀科技成果;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第二届江苏省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和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中取得佳绩。

2022年10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雷丁学院当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联席会主席单位;同月,获批2022年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程研究中心;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获评2022年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单位;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再获多项中国科协研究生科普能力提升项目;同月,学校荣获“2022鲲鹏应用创新大赛hpc赛道江苏省二等奖1项、全国铜奖1项。

2022年11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十名外籍专家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急管理学院成立大会暨发展战略研讨会举行,这是全国首家立足气象灾害领域的应急管理学院;同月,获批国家遥感数据与应用服务平台首批试点应用单位;同月,中国首个人工智能海洋学专业委员会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召开成立大会;同月,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学院更名为应急管理学院;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师在第四届江苏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佳绩。

2022年12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软件学院正式成立;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子获得首届全国大学生智能硬件设计大赛最高奖“圆梦杯”;同月,入选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同月,江苏省安全生产管理领导干部主体班(第五期)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成功举办;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两份科技期刊获评中国高校百佳、优秀科技期刊;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雅思考点荣获“2022年全国雅思突出贡献考点奖”;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4名农工党党员当选农工党江苏省第十三届专门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科院刘振鑫团队模式成果已投入国家气象中心业务应用;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谢涛教授受邀参加中法空间研讨会并作专题报告;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2022年江苏省微课教学比赛中喜获佳绩;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先进集体奖”;同月,阿里巴巴集团华东公司总经理李嘉平受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兼职教授;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进入全国高校智库百强榜;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获批省教育科学规划战略性与政策性重大招标课题。

2023年4月20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苏州太湖研究院签约揭牌仪式举行。2023年5月,国科大南京学院与南京邮电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及南京师范大学确定拟录取的2023级联培研究生近300人。2023年5月22日,南京2023元宇宙应用共创大会暨中国元宇宙技术与应用创新平台成立大会在南京市建邺高新区金鱼嘴基金街区举行,南信大牵头成立中国元宇宙技术与应用创新平台。2023年8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揭牌成立元宇宙联合实验室。2023年12月13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开展“青年会客厅”之保研学子学习经验分享交流会。

2024年3月21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软件学院召开2023级研究生德育辅导员座谈会。2024年4月24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计算机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学生党支部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展主题党日活动。2024年4月26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艺术学院领导主讲“严守纪律规矩 力行师德规范”专题党课。2024年5月10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长望学院开展“长望学舍”学业交流活动。2024年8月29日,江苏教育界与产业界对话对接系列活动——科技创新赋能气象产业发展大会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办。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