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唐代初创
临水夫人陈靖姑生卒的年代,大多数学者一般都认可为唐大历二年(767年)至贞元六年(790年)间。从元人张以宁《临水顺懿庙记》所述此庙“肇基于唐”来看,大概陈靖姑卒后不久即受乡人的香火祀奉而讲的。
比较早的记载陈靖姑早期灵异事象及殁后被立祠祀的是元代无名氏的《枫泾杂录》。据该书称:
…更多「历史沿革」介绍请查阅全文…
建筑格局
结构
临水宫是一座仿宫殿式建筑,除主殿及左右配殿外,还有附属供殿和附属建筑,构成一个风格迥异的建筑群。整个建筑群分为临水宫主庙祭祀建筑群、宫外祭祀建筑群和服务区建筑三部分。呈座东北朝西南方向。正殿中轴线北偏东25度。整体空间结构遵循传统民族宫殿式建筑形制,以纵深长、横面窄的形态,将各建筑物依中轴线作对称性左右分布,东部偏殿呈长方形分布。组群建筑包括仪门、主殿、配殿、偏殿建筑。
特点
…更多「建筑格局」介绍请查阅全文…
主要建筑
综述
临水宫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宫始建于唐贞元八年(792),历代改、扩建,现存主体建筑为清光绪元年(1875年)火灾后重修。
临水宫是一组群式建筑,其规模宏大,总占地面积8003·13平方米,主体建筑依山势层层高起,附属建筑由两翼次第展开。大门位于正殿东南方,门圹牌楼式,正上方竖列“敕赐临水宫”五个阴刻镏金楷书大字;大门之内,拾级而上,经一道砖砌的拱门,进入主殿。主殿面宽19·76米(含墙体),总进深47·25米,面积1054·57平方米,红墙黑瓦,挑檐翘角是地方宫庙风格的完美体现。中轴线建筑自南而北依次为戏台、拜亭、正殿、后殿,戏台两侧建二层的厢房,拜亭二侧分立钟、鼓楼;主殿东侧有太保殿、西侧有婆奶殿,后殿东侧则排列梳妆楼、三清殿等建筑。
…更多「主要建筑」介绍请查阅全文…
历史文化
临水夫人
临水夫人陈靖姑,是中国民间信仰中最有影响的女神之一。由于她的信仰传说与历史上广大社会底层之城乡民众的生活需求有着密切联系,因之受到广大民众的关注。同时,由于时代风气及各种地域文化因素,使之成为妇女、儿童这一弱势群体的保护神,从而得到社会的公认,使得这种信仰不断得以充实、发展和升华,成为一种文化底蕴很深的人文现象。
…更多「历史文化」介绍请查阅全文…
文化价值
历经千年传承,以古田临水宫祖庙为发祥地的陈靖姑信俗文化已成为闽都文化和海丝文化的重要内容,成为世界各地华人社区颇具影响的世界文化现象。广大民众对临水夫人陈靖姑的崇敬已经上升为一种信仰习俗和独特的优秀民俗文化,这种民俗文化蕴含着深刻的思想、道德、伦理、信仰价值,涵盖了民间信仰、宗教、历史、文学、艺术、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领域,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广大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古田临水宫庙建筑艺术,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而且含有独特的结构特征和美学内涵。古田临水宫作为受过皇封敕赐的颇具道教色彩的地方宫殿,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地方官员对信仰习俗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同时也成为服务于地域传统的社群文化,流露出政治阶级特色,促进了临水夫人信仰在福建地区的播迁与流行。
…更多「文化价值」介绍请查阅全文…
保护措施
1991年3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古田临水宫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6月,国务院颁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田县“陈靖姑信俗”列入名录中。(文件:国发【2008】19号,序号:992,编号:x—85)
22013年3月5日,古田临水宫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更多「保护措施」介绍请查阅全文…
机构设置
临水宫自宋代淳祐年间赐额“顺懿”以来,历代政权都多以国家祀典规格以待之,其管理多归于道会司。司香火者为庙祝,协助管理为临水社区十三境之“夫人会”。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临水宫列入国家宗教活动管理宫庙,完善管理制度,临水宫建设和发展得到有序发展。
1991年,组成“临水宫管理委员会”。管委会纳入民间社团组织管理。管委会于1991年1月1日正式挂牌上岗,制定管理制度,开展宫庙管理、宗教事务和对外交流等项工作。
…更多「机构设置」介绍请查阅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