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福建古田临水宫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古田临水宫主要建筑

古田临水宫

主要建筑

综述

临水宫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宫始建于唐贞元八年(792),历代改、扩建,现存主体建筑为清光绪元年(1875年)火灾后重修。

临水宫是一组群式建筑,其规模宏大,总占地面积8003·13平方米,主体建筑依山势层层高起,附属建筑由两翼次第展开。大门位于正殿东南方,门圹牌楼式,正上方竖列“敕赐临水宫”五个阴刻镏金楷书大字;大门之内,拾级而上,经一道砖砌的拱门,进入主殿。主殿面宽19·76米(含墙体),总进深47·25米,面积1054·57平方米,红墙黑瓦,挑檐翘角是地方宫庙风格的完美体现。中轴线建筑自南而北依次为戏台、拜亭、正殿、后殿,戏台两侧建二层的厢房,拜亭二侧分立钟、鼓楼;主殿东侧有太保殿、西侧有婆奶殿,后殿东侧则排列梳妆楼、三清殿等建筑。

临水宫依山建筑,红墙绿瓦,参差错落,气势恢宏,与周围层峦叠嶂遥相映照,更加雄伟壮观。全宫占地 2000多平方米,土木结构,正门嵌有“敕赐临水宫”匾额,山墙上有“双龙戏珠”,“虎子尝泉”等浮雕。宫内分前后左右四分殿:前殿南墙设两重仪门,越数级台阶达大院,院内存有古戏台、钟鼓楼、拜亭和正厅,以精雕细刻的廊柱、雕梁、画栋、斗拱扶摇而上,形成大小藻井。正厅中间供奉着相传以陈靖姑真身所塑造的神像;左殿是太保殿;右殿塑有36婆官像;后殿由陈母葛夫人殿、梳妆楼、三清宫组成。

戏台

临水宫的戏台位于正殿的正前方,正面面阔一间,4·2米,进深三间四柱,7·91米,单檐歇山顶。前台立四柱,上覆八角形藻井;柱子四面向外悬挑,上加卷棚轩,下饰挂板、牛腿,形成三面通透的表演空间。戏台四面出檐3米,老角梁之上加支戗柱,檐口起翘达2·66米,使整个戏台的屋面曲线呈现出极度夸张的伸向天际的表现力。临水宫古戏台作为福建地方戏台的杰出代表,以其独特的建筑艺术特点,被载入《中国戏曲志·福建卷》。

拜亭

戏台之后为拜亭,重檐歇山顶。单间,四柱,面阔5·76米,进深3·43米,上覆八角形藻井天花天花之上,立柱位置内移,并向前、左、右三面各出四跳斗拱,外侧加45度如意拱,拱下加各式泥塑,形成极其繁复而有强烈艺术表现力的屋面建筑意象。

钟鼓楼

拜亭两侧,左为钟楼,祀虎将军,右为鼓楼,祀马将军。钟、鼓二楼形制相同,面阔一间,2·60米,进深二间,2·57米,重檐歇山顶,上下三层,楼梯设在进深之第二间内。楼底层祀神,二层周有回廊,内置钟、鼓:三层为草架,结构与拜亭相似。

正殿

拜亭之后为正殿,是临水宫的核心建筑。正殿面阔五间、19·76米(含墙体),进深六间,15·4米(含后墙),单檐二坡顶,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构架。明间宽5·72米,次间宽4·74米,二侧的梢间较窄,仅1·46米,用来放置神像,梢间外侧无柱,檩条直接搁在山墙之上。正殿前二间为廊,进深分别为2·32、1·32米,顶部做成二个轩顶的形式:第三、四间抬梁减柱,上覆八角藻井天花,进深分别为2·44、2·40米;第五间上覆平板天花,进深4·43米;第六间进深(至墙)2·53米,

当心间设为临水宫正神龛,临水夫人神像居神龛正中位置,林夫人、李夫人神像居左右。神龛上方为数层斜面向上的浮雕大楣,神龛装饰以金箔贴附,神龛的装饰手法浮雕透雕并用。神龛上方的木雕艺术装饰,因受香火熏烤,已呈现赭黑色,给人以历史沧桑感。

神龛前有一大型石供案桌,长4米,宽0·9米,高1·5米,石桌外侧刻有“大德曰生”的楷书字样,桌上放置宫中铁质古香炉和大型烛台。第二张石供桌长4·6米、宽0·85米、高2·03米,上置铜香炉和铜烛台三副,该桌于清光绪年间制作。在此桌两旁各摆放一张木案桌,供道士设坛念经、摆放法器、举行科仪及信众摆放供品之用。

二梢间做成上行的台阶,通往后殿。

后殿

葛夫人殿,为临水宫正殿之后配殿,亦为临水夫人的家神殿,后殿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穿斗式构架。该殿沿主殿后两侧边梢间上行台阶10余级直达后殿。后殿比主殿略高5至7米,中间用一堵墙相隔,后殿面阔五间、宽为19·76米,进深二间、约1·5米,面积29·6平方米。后殿神龛主祀陈临水夫人之母葛太夫人,亦称葛妈殿。

后殿神龛主祀临水夫人之母葛太夫人神,神像高1·8米;两侧神龛分祀临水夫人的兄弟陈法通和陈法清;中龛前部有骑虎、骑马的少年二人,此即传说中的临水夫人之子灵通舍人和义子白舍人;其他各神龛中还有神将,相传均为夫人神的协神黑白二将军,王、杨二太保,高、朱二元帅等。

太保殿

太保殿,居正殿左侧。祀周、卢二太保。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面积122·78平方米。殿堂用八柱,方形单开间,宽6·8米,深5·5米,穿斗式均构架,其上另采用官刀拱和如意拱的斗拱木雕技艺。顶棚用藻井,井内向出斗拱双层,呈螺旋叠七层状。堂中设木雕侠案,龛上匾额书“威灵显赫”。殿中面积12·8平米。正中神龛48立方米,太保殿南北两壁计有11幅壁画,内容为《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总面积约22平方米,以四方连环图形式组成,画面大小均等。唯外侧两幅较大,长2米,宽0·9米,其余均0·9米见方。壁画作于清光绪年间,用红、黄、黑等各色矿物质为颜料。故虽经岁月侵蚀,画面依旧鲜艳,具有色纯质朴之感。

正中神龛中供周、卢二太保,卢居左,周居右,两神均身着戎装,为临水宫护殿神。殿前二卒,左牵驹、右带马。传说两太保均为闽清神,因与陈靖姑斗法不胜,而坐于配殿。但地方百姓十分尊重这两尊神,每逢节庆及临水夫人神诞,临水宫供品先供配殿再供正殿。昔日庙中演戏都先给太保殿献《加官》祝贺。正月初,各宫庙道坛到庙请香火,都要先到这里献香“寄马”,以示尊敬。

婆神殿

三十六宫婆殿,又称婆姐殿,位于正殿右边门墙外侧,1980年后重修。单开间,前有天井。进深四间,面积80平方米。正中神龛65立方米。两旁神龛长5·9米,宽1·1米,高3米。每个神龛1947立方米配殿正中神龛主祀神为陈林李三夫人。左右两边神龛各供十八位婆姐神像。其造型精巧,形态各异,体现妇女生育及育儿之众生像。据民间传说,各位婆神均有籍贯与姓名。

梳妆楼

梳妆楼,又称生成官,系夫人神盥洗梳妆处。结构较为精致,其殿面宽8·6米,深9·7米,面积83·4平方米。殿门口楹联为:“行闾山正法道传闽中地,展临水慧心德闻海外天。”

梳妆楼四周壁上绘有记述陈靖姑神活动的壁画计32幅,为清光绪二年(1876年)屏(南)邑人周承述所绘,其故事情节取自清嘉庆间福州坊间小说《临水平妖志》和《闽都别记》,颇具艺术文物价值。因屋漏渗透宫墙,壁画多已受损,模糊不清。

台内正中神龛供临水夫人软身木雕神像,可抬动,用于出巡游境。神像小于正殿临水夫人神像,高2米,着端庄妇人衣饰。每年春节前,按例请乡中具有福寿双全的中老年妇女,为之沐浴更衣。而“临水十三境”之巡游,皆用此软身神像,巡游之俗现已废。此宫因具家庭气氛,可供妇女于神前诉说情怀及表达愿景,为妇女上香最频繁的宫室。2009年10月2日至11月3日金身游台湾的临水夫人软身神像亦供于此殿。

2008年,台湾草衙三奶宫张宏图敬献桌、椅、床、橱、梳妆台、衣柜、屏风等进行装饰摆设,全套皆用鸡翅木材雕刻而成。此宫常年封闭,只供观览。

三清殿

三清殿,又称法主殿。原来仅供闾山法主许真君及闾山众神。1984年重修该殿,于中神龛塑三清神像,供道德天尊、元始天尊、灵宝天尊三神;左龛塑玉皇大帝;而将闾山法主许真君和张、萧、刘连四圣者及诸神移于右龛。该殿面宽105米,深97米,面积101·9平方米,四周壁上绘有道教壁画计22幅。殿中楹联曰:“尊坐镇灵山焕彩,清静无为胜境呈祥”。

仪门与门楼

临水宫的门楼有两重,一为仪门,在前;一为门楼,在仪门后。二门均侧向于主殿之东南方。仪门,即宫门,为牌楼式。仪门上方正中央,以两条主体浮雕青龙托着一块长方形竖匾,匾中阴刻“敕赐临水宫”字样。青龙两侧各侍立一持笏赐福天官的浮雕像。门楼两旁的红墙上各镶有双龙戏珠、金狮戏球的浮雕图案。门两边青石浮刻对联一副,上书:“庙貌壮千秋鼎新有象,母仪昭百代坤厚无疆。”落款为“信官徐应麒”。仪门外侧左右设有一对青石抱鼓石,为明朝成化二十年(1484年)间打造。

门楼居仪门内,历阶数级而至。门楼顶层为歇山顶。两脊鹊尾双翘,曲线和谐优美。脊上有“平安有象”的泥塑,檐下壁墙有人物立体浮塑。第二层为半歇山顶,两端脊尾向外翘起,檐下壁堵各镶浮塑人物形象一组,蕉叶两片。蕉叶上题字:“崇祀典”、“广恩波”。第三层墙头为双波顶,檐下壁堵上有古瓶古鼎等器物形状浮塑。

附属殿堂

文昌阁,祀文昌帝君。2004年,由浙江省温州市鹿域区家乐圣坛捐建,门口楹联为:“临登科士精琢成器,水涌山润汇流为泽”。文昌阁边长均为4·6米,面积21·2平方米。

土地庙,2000年,土地庙建成,庙宽4·7米,深5米,面积23·5平方米。门口楹联为:“育生机地利春耕夏耨,施福德时招雨顺风调。”神龛中供土地公和土地婆。

观音阁,2001年,观音阁建成,深宽均为12·3米,面积151·3平方米。门口楹联为:“佛在灵山万远处,灵山只在人心头”。神龛中供观音菩萨。神像于2002年重塑并贴金。

十二姐妹殿,2003年,十二姐妹殿建成,深12米,宽1·8米,面积14·6平方米,为西班牙华人涂姓信众献建。居中神龛供三奶夫人神。左右两边神龛供跟随陈靖姑神一同学法的十二姐妹。

附祀殿宇

梳妆桥

梳妆桥,位于临水宫溪流下游一公里处。创建年代不详。该桥横跨下明溪入临水溪出口处,溪面二丈之余,桥为平梁式木构廊桥。桥上原设神龛,供奉林夫人,其桥祀功能与临水宫相辅相成。

相传林夫人在此梳妆,以青丝发诱捕藏于桥下的长坑鬼。该桥毁于1941年抗日战争时期,现仅存左侧桥墩(右侧圮于水)及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重修该桥的石碑一通。

百花桥

百花桥,位于临水宫上方300多米处,古桥原为木拱廊桥,为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县令王继祀创建。原祀陈林李三夫人之廊桥,为闻名遐迩的“请花祈嗣”之祀所。后多次圮于水,清道光二十年(1841年)县令张广珽集资重修。民国十四年(1925年)又延聘名匠丁秋香改换拱木、加固桥身。

廊桥长26·11米,宽5·36米,高7·64米。拱梁用48根长10米、尾径30公分的大杉木,廊桥上面竖40根木柱,十排四柱,两两相对。桥柱上有些楹联,颇为脍炙人口。

原在木拱桥上设神龛,祀陈林李三夫人。闽浙各地信女多来求花、取绣鞋,以求子息,香火十分兴盛。1984年,地方政府拨款及民众集资,重建为石拱廊桥,可通汽车。改建石桥后,桥头两端各设小神龛,分别祀卫房圣母江夫人和李夫人。

顺天府

顺天府,原称拓主庙,为中村境社神。庙宽8米,进深15米,为土木单层建筑,庙中由正殿、天井、廊庑构成。正殿供祀临水夫人陈靖姑和其夫刘杞。

该殿于1996年重修,并正式定名为“顺天府”。庙中仅存文物两件,一为清顺治六年已丑(1649年)铁香炉,一为清嘉庆二十三年戊寅(1818年)木牌匾。

宫外建筑

临水宫自21世纪以来,宫外建筑占地面积扩至8000平方米。新建山门、临水夫人石雕神像台、憩园、碑林、香客楼、宾客楼、停车场等设施,与宫庙景观配套,使祖庙组群建筑和宫外建筑浑然一体,构成临水宫景区的主体,表现出极具道教特色的神庙景观。

门楼、牌楼

临水宫设两道山门楼,以壮观瞻。

一为靠近公路的正门楼,位于临水宫围墙的正中间,高12米,宽12米,系钢筋水泥结构。两条边长为0·9米的水泥立柱,上覆1·5米的水泥板为檐板,上置四方形的水泥横批板,内塑“临水宫”三字,横批板上方两端塑立体青龙一对。为进入临水宫的第一道山门。

二为临水宫石阶正门牌楼,该山门建于1994年夏,为祖籍古田的台湾碧潭观光庙宇临水宫创建人吴芳先生所立。山门呈八柱三门牌楼式,系钢筋水泥结构,中门宽1·6米,边门宽1·2米,高均为8米。正中门上为主体青龙托起牌匾,上书:“敕赐临水宫”。两旁画框内塑护卫将军神像。门拱上为瓷贴图案的鲤鱼跳跃、孔雀开屏、松鹤映日等图案。墙堵上方屋顶覆绿色琉璃瓦,飞檐翘角,屋脊塑立体青龙一对。两个边门略低于中门,门拱上各有泥塑一幅。进此山门后,再登49级台阶即到达临水宫仪门口。山门匾题“永怀祖庙以表达其本人及台湾广大信众对祖国、祖庙的眷念之情。此外,又新建山门两座。

碑林

临水宫现存石碑98通,除仪门内6通,山门内2通,其余分布在广场上方及宫外小停车场后侧。广场上方宫墙分布上下两层石碑计5通,停车场后侧宫墙外上行道分布39通。有清代石碑3通,民国石碑1通。最古老通为清嘉庆七年(1802年),其余均为1980年后所立。从立碑者属地分,有台湾的15通,马来西亚2通,福建省外1通,环境省13通,古田县8通。其中记事碑5通,余为乐捐与进香纪念碑。

服务区建筑

香客楼

原香客楼址在现观音堂处,民国年间有单间土楼二、三座,均为浙江温州及闽东各县宫庙捐资所建,为每年正月初到临水宫请香歇息之处,其功能如同设临水祖庙驿站。20世纪50年代,原地土房改为二层砖木房,为香客招待站。2003年5月,临水宫左侧后山新建二层楼的香客楼,上层为香客接待房(个别宫庙仍有号房),下层为食堂和餐厅。楼房面积共700平方米。

宾客楼

位于临水宫山门对面,1999年由台湾省宜兰县炉源寺捐资兴建。该楼为三层宾馆式楼房,占地面积639平方米,并设餐馆,可接待300人。古田临水宫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设于三楼。古田县道教协会亦设于楼中。

停车场

停车场有三处:一为山门内停车场1147·5平方米,二为宾客楼内停车场390平方米,三为位于夫人潭路边的大型停车场,2009年建成,面积13000多平方米,可停放车辆500辆以上。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