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简介
在风景优美的重庆北碚嘉陵江东岸,一条小河将之分为上坝和下坝。千年古镇东阳镇就座落在这美丽的下坝。1937年抗战爆发,复旦大学西迁下坝。一时,千年古镇文人荟萃,学者云集。下坝成为爱国、抗日、民主、进步的“陪都三坝”之一,也有抗战“小延安”之称。洪深、周谷城、陈望道、吴宓、孙寒冰等来到下坝,陋室绳床,坚持教学,含辛茹苦,研读不辍。当时,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个翻译《共产党宣言》到中国的陈望道教授驻足下坝,望着“一湾嘉陵流新绿,万仞西山依旧青”的祖国河山,突发灵感,挥笔改“下”为“夏”,取其蓬勃旺盛,热烈革命之意。从此,夏坝之名,出新意而含义深远。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复旦迁回上海,在其旧址上,又成立了相辉文法学院,培养了像袁隆平、童第周、周光召等世界级的科学家。1953年相辉学院分别并入西南农业学院、西南政法学院、西南财经学院、重庆大学等。
…更多「学校简介」介绍请查阅全文…
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爱润夏坝,育德养才。
学校理念是学校“应然”状态的设计,它要为学校未来的发展提供超越学校现实状态的规划与蓝图。学校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学校的理念演变过程,在每一个阶段,都是学校理念引导着学校发展的。办学理念需要学校教育工作者认真地回答两个问题:一是学校要培养什么的人;二是怎样培养这些人。
(一)“爱润夏坝,育德养才”作为办学理念的原因 夏坝中学位于镇,嘉陵江畔。当时,《共产党宣言》中国首位翻译者陈望道先生驻足下坝,眼望此大好河山,望着“一湾嘉陵流新绿,万仞西山依旧青”的祖国河山,突发灵感,挥笔改“下”为“夏”,取其蓬勃旺盛,热烈革命之意。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复旦大学迁入下坝,下坝与重庆沙坪坝、成都华西坝并称为“抗战文化三坝”,成为爱国抗日、民主、进步的“陪都”三坝之一,素有抗战“小延安”之美誉。在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上,梁实秋、童第周、周谷城、苏步青、于右任、邵力子、王朴、袁隆平等在此工作和学习过。 抗战时期复旦大学的教务长孙寒冰,曾一度兼法学院院长,还在课余之暇主编《文摘》刊物。他学识渊博,造诣精深,作风正派,生活俭朴,对学生亲切热情,诲人不倦。处理学校教务,井井有条,极受学校师生的尊敬,是当时在全国有一定声望的著名教授,在国外也是知名人士。 训导长陈望道,也是一位进步人士。早在20年代,他就在于右任校长的领导下同邓中夏、瞿秋白、蔡和森、恽代英、张太雷、萧楚女等共产党人在上海大学任教,曾为唤起民众、组织民众、打倒军阀、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积极开展活动。 潘序伦先生是会计学权威,他写有《银行会计》等多种著作,立论精辟。曾在复旦兼过一段时间的课,对学生要求严格,教育有方,很受欢迎。 卫挺生,经济系主任,教经济系必修的财政学、货币学课程。他对此两门学科造诣较深,特别是货币学,不但熟谙中国货币的历史沿革,而且对外国货币的研究亦甚精通,故他讲货币学时,确有独到之处,学生很受启发。 1943年12月,李登辉为毕业纪念刊写《序》,明确指出“牺牲与服务”是复旦精神:“诸生当切记复旦之精神为牺牲与服务,出校以后务须发挥复旦之此种精神。”李登辉关于复旦精神的解释,得到后来成为校长的陈望道先生的认同。1947年11月,在追悼李登辉的大会上,陈望道先生高度评价李登辉:“先生是复旦传统的象征,也是校长的最好典型。先生曾以服务牺牲解释复旦精神,先生自已就是服务的,牺牲的,同时也是民主的,和平的,专为青年的发展,中国的进步办教育的。”由李登辉倡导的“牺牲与服务”精神,仍如春风化雨,成为复旦、夏坝师生振兴中华的自觉行动。 抗战时期,复旦大学的教授们就是在这里带领着自己的学生,冒着敌人飞机的轰炸,秉承“博学、笃志”的办学思想,以超强的意志力,艰苦奋斗,坚持教学,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其中就有著名的物理学家丁肇中,还有后来相辉学院的世界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 1957年,夏坝中学在原复旦大学旧址基础上建立起来。2008年10月,袁隆平院士回母校,欣然为夏坝中学题写了校名。 五十五年的风风雨雨,在“苦不怕,读夏坝”的夏坝精神影响下,学校培养出了现任广东省委组织部部长胡泽军,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邹吉祥,著名画家 彭召明、彭栋梁,民营企业家巫印龙等无数优秀校友……夏坝中学的发展历程,可算得上是“风雨五十五年,硕果五十五年。” 可见,夏坝中学正是在中华民族的大爱之下,一批批德才兼备的仁人志士在不断的成长,这就是我们在基于学校的历史文化传承的基础上,提出“爱润夏坝,育德养才”办学理念的缘由。
…更多「办学理念」介绍请查阅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