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简介
在风景优美的重庆北碚嘉陵江东岸,一条小河将之分为上坝和下坝。千年古镇东阳镇就座落在这美丽的下坝。1937年抗战爆发,复旦大学西迁下坝。一时,千年古镇文人荟萃,学者云集。下坝成为爱国、抗日、民主、进步的“陪都三坝”之一,也有抗战“小延安”之称。洪深、周谷城、陈望道、吴宓、孙寒冰等来到下坝,陋室绳床,坚持教学,含辛茹苦,研读不辍。当时,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个翻译《共产党宣言》到中国的陈望道教授驻足下坝,望着“一湾嘉陵流新绿,万仞西山依旧青”的祖国河山,突发灵感,挥笔改“下”为“夏”,取其蓬勃旺盛,热烈革命之意。从此,夏坝之名,出新意而含义深远。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复旦迁回上海,在其旧址上,又成立了相辉文法学院,培养了像袁隆平、童第周、周光召等世界级的科学家。1953年相辉学院分别并入西南农业学院、西南政法学院、西南财经学院、重庆大学等。
在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上,1957年5月,重庆市夏坝中学在复旦、相辉的旧址上诞生了。在这50多年的风雨兼程中,在“苦不怕、读夏坝”的夏坝精神影响下,学校又培养了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胡泽君、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邹吉祥、北碚区教委主任罗志惠、原北碚区政协副主席谢可、西南大学后勤集团总经理曹继建教授、著名画家彭召明、彭栋梁、北碚文化馆馆长董进波,民营企业家巫印龙……夏坝中学的发展历程,可算得上是“五十年风雨,五十年硕果”。 五十多年来,重庆市夏坝中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学校占地面积35亩,现有学生近600余人,在职教职工近90人。其中,中高级教师占60%,本科以上文凭教师占90%,市、区级骨干教师9人。近年来受区级以上表彰的教师达三十余人次。是重庆市百所教师教育实践基地学校之一。
学校始终坚持“爱润夏坝 育德养才”的办学理念,不断提高办学水平。近年来,学校抓住城乡教育统筹均衡发展的机遇,狠抓教师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狠抓教育教学质量。新建了教学楼、综合大楼、学生宿舍、膳食中心。每间教室配备了电视机、投影仪,教师都配备了手提电脑。袁隆平题写校名的校门、塑胶运动场、标准化实验室业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学校以抗战为背景的文化墙正准备动工修建,已完成“森林校园”一期工程。
学校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以中国教育学会、中国伦理学会“十一五”、“十二五”规划课题“和谐德育”研究子课题“弘扬复旦爱国精神 构建和谐校园”的研究为经线,创新德育途径,其经验和做法在全国交流,学校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实验校,研究成果获得了全国一、二等奖;以教育部“十二五” 重点课题“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研究”子课题“三整合六环节问题式教学”模式为纬线,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促学生自主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内涵发展,在区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并得到了各级领导和专家的支持和指导,先后接待区内外专家、领导、同行近千余人,先后两次在该校召开了全区初中深化课改工作现场会。
结合该校开展的“科艺体2+2实验”,苦练内功,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打太极作为学校的“一校一品”特色活动, 让学生终身受益。 师生充满激情地投入到“三大实验”中。学校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造优质教师团队,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学校办学品位等方面,现已初见成效,连续三年获区教委绩效考核一等奖。学校工作在《人民教育》、《新德育》、《重庆日报》、《西部教育》、《北碚报》、新德育网、市教科院网、区政协网、北碚教育网等媒体上多次报道。重庆市夏坝中学正朝着成为市、区有影响的特色初中学校这一目标迈进。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