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演变
天门山隆起开始于燕山运动,再经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造就了天门山隆起的主体,经强烈的剥蚀和淋溶作用,形成了现今的喀斯特山地地貌。山顶团长期的风化剥蚀和断层作用,四周陡峭部分被剥蚀仅保存了核部产状宽缓的地层,呈现出孤立台地地貌。天门山峭壁以下有向下伸出的几条曲折的山峦,被山脚两支横亘东西山岗切断,构成中山峡谷、峰丛洼地及峰脊谷地地貌。
地理环境
地质
天门山区内地层岩层主要为寒武系灰岩、白云岩、页岩,南部可见到震旦系炭质页岩。地形地貌
天门山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海拔1518·6米,属于新华夏系,武陵隆起带。天门山的东南侧以薄层至中厚层泥质条带灰岩和灰岩为主,西北侧以中至厚层的白云岩和灰岩为主组成石灰岩山地、丘陵、洼地等岩溶地貌。湖南省天门山气候特点
…更多「地理环境」介绍请查阅全文…
山脉关系
所属山脉
天门山是武陵山脉向东进入洞庭湖平原的余脉,武陵山脉属云贵高原云雾山分支的东延部分。呈北向东,分布于湘西北。海拔多在800—1200米。其中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200多座。其山脉北支分布于湘川鄂边界的有八面山、八大公山、青龙山、东山峰、壶瓶山等,中支沿澧水干流之北有天星山、红星山、朝天关、张家界、白云山等,南支从贵州省境内延伸过来进入省内有腊尔山、羊峰山、天门山、大龙山、六台山等。上述三支山脉均消失于洞庭湖平原。主要山峰
…更多「山脉关系」介绍请查阅全文…
山体形态
漏斗
天门山有直径2—70米不等的大小漏斗几十处,多见于山顶东部。这些漏斗,多系岩溶塌陷作用而成,其下多发育有溶洞。比较有名的漏斗有“天池”“卧龙潭”“梅花雨源”等。溶洞
综述
天门山溶洞遍布地下,许多垂直型溶洞,深达数百米,有的根本不知深浅,而且通过水平型溶洞互相串联,层层相叠,洞中有洞,洞上有洞,各洞均有泉水流淌,前人赋名的有祖师洞、玉皇洞、鬼谷洞、求儿洞、观音洞等十六处。
…更多「山体形态」介绍请查阅全文…
资源状况
植物资源
天门山山顶森林属原始次森林,拥有的珍贵树种有:珙桐、香果树、金钱槭、大庸鹅耳枥以及麻花杜鹃等。其中,珙桐俗称鸽子花,有着“植物大熊猫”之称,而在海拔1500多米的天门山所拥有的100多株高山珙桐群落更是世界罕见;大庸鹅耳枥和麻花杜鹃则分别是1985年和2006年有关专家在天门山发现的新树种。
动物资源
…更多「资源状况」介绍请查阅全文…
所获荣誉
1992年7月,天门山被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
2005年9月,天门山被亚太旅游联合会、世界华侨华人旅游合作组织评选为“中国最佳森林公园”。
2007年,张家界天门山旅游景区被旅游部批准为国家aaaa级景区。
2008年8月12日,天门山顺利通过创建aaaaa景区省级初评。
…更多「所获荣誉」介绍请查阅全文…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天门山古称嵩梁山,三国时期嵩梁山忽然峭壁洞开,玄朗如门,形成迄今罕见的世界奇观——天门洞,吴帝孙休认为这是吉祥的征兆,于是将嵩梁山改名天门山,山下置天门郡,也就是今张家界市。神话传说
综述
天门山有八仙塞天门眼、八仙遗座、鬼谷修易、秦始皇赶山填海、田僮天门眼遇仙、王灵官守山门、仙人峰、野拂藏宝、野拂显武功、易嘉德天门洞遇仙、樱桃湾、袁公盗天书、祖师岩脚迹等故事传说。
…更多「历史文化」介绍请查阅全文…
地方特产
三下锅
相传明代嘉靖年间,朝廷征调湘鄂西土司兵上前线抗倭,恰好赶上年关,为不误军机,土司王下令提前—天过年,于是腊肉、豆腐、萝卜一锅煮,叫吃“合菜”,以后演变成“三下锅”。如今张家界的三下锅不再是腊肉、豆腐、萝卜一锅煮,多为肥肠、猪肚、牛肚、羊肚、猪脚或猪头肉等选其中三样经过本地的土厨师特殊加工一锅煮,味道较为不错,只有在当地人出入的一些小餐馆才有。
…更多「地方特产」介绍请查阅全文…
旅游信息
交通路线
外部交通
乘张家界市区1路、4路、5路、6路、7路、10路公交车(票价1元),均可到达城市花园索道站,可乘坐索道上山游览,也可乘景区免费巴士到天门山山门。
于汽车站乘4、5、10路公交车均可抵达天门山索道下站,票价1元,时间在10分钟之内。
…更多「旅游信息」介绍请查阅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