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民族公众号

中国民族

平台属性:微信公众号
所属地区:北京
公众号ID:mztjwx
公众号分类:阅读
关于公众号:

“中国民族”微信公众号的责任主体为民族团结杂志社,属于阅读类型;公众号主要(内容/服务)是从这里,走进中华民族大家庭。

开发/运营主体:民族团结杂志社

关于主体:民族团结杂志社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司局级文化事业单位。

最后更新:2025-7-5 关于更新时间TIPS:“更新时间”是指本页信息来源的截止时间,包括公众号的图片/文字介绍、公众号所属企事业单位的介绍等。
我要反馈:不良内容举报 » 公众号纠错(有误/注销)»
中国民族公众号二维码公众号二维码,扫一扫马上关注

中国民族百科

中华民族,是中国古今各民族的总称;是由众多民族在形成为统一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民族集合体。众多民族各有其发展的历史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多元性,有着长期在统一国家中共处并发展其统一不可分割的联系,最终自觉地联合成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中华民族的一体性。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政治概念,是唯一代表中国现当代民族的共同体名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的目标。

中华民族一词最早由梁启超于1902年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提出,在论及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思想地位时,他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对“民族主义”进行了新的阐释。至当代,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来处理中国的民族问题。1989年,费孝通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论,这一观点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同,成为了主要观点。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正式将“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宪法概念载入其中。

中华民族意涵的丰富有利于形成爱国统一战线、推进“一国两制”的实施、完成中国的统一,并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的发展是与统一多民族中国的发展过程相联系的,它既是多民族的多元发展,又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一体发展,两者相辅又相成。

词汇提出

史前时代的: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轩辕氏)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中华,“中国”华夏,即“中华”,中华与华夏并称,“华”成为中华与华夏的简称,也可以是中国的简称。

“民族”一词的现代意义是在19世纪末叶从日本传入中国的,在“民族”一词现代意义传入中国后,产生了“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学词汇。中国的古意义“民族”一词可见于《南齐书》列传之三十五《高逸传·顾欢传》中,有“今诸华士女,民族弗革”。

概念发展

古代

“中华”一词出现甚早,源自于中国古代华夏族(汉族前身),起源于黄河流域一带,居四方之中,文化、科技发达并且历史悠久,因此称该地为中华,此区后来被称为中原或中国。上古所谓“中国”,即指后世“中原”。

最早出现华夏二字并称的,是《左传·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孔颖达疏曰:“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意即因中国是礼仪之邦,故称“夏”,“夏”有高雅的意思;华夏族的服饰很美,故作“华”。历史学家认为华是源于上古的华胥国(位于陕西西安附近),也有人说“华”是因华山而得名,“夏”是因夏水(汉水)得名。久而久之“中华”便成了中国,华夏等意词。

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章太炎认为:“中国云者,以中外别地域之远近也;中华云者,以华夷别文化之高下也”(《章太炎文录初编·别录卷一·中华民国解》)。这里强调中华一词乃区别文化高下之族的含义。“中华”在历史上曾专指汉族,这是由于中华与华夏一词有关。华夏文化发达,遂以中华自称。

近代

观点阐述

各家观点

梁启超的“多元混合”说

甲午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思想深受西方影响。梁启超指出“中华民族的近代觉醒是从甲午战争时期才正式开始”。1902年,在《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一文中,梁启超写道:“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四海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生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这是“中华民族”一词的最早使用,从上下文来说,梁所说的“中华民族”当指汉族,确切地说,指的是古华夏族的后代,不断壮大的汉民族。他在该文中,在“黄帝子孙”一词特别注文指出:“下文省称黄族,向用汉种二字,今以汉乃后起之朝代,不足冒吾族之名,故改用此。”

词汇意涵

基本概念

到了近代,中华民族乃中国作为国家共同体的一个国族概念。由于现代中国自晚清迄今的历史及政体更变,此概念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意涵及争论,如孙中山革命时,关于满族人是否为要驱逐的外族,还是五族共和之一的民族。“中华民族”一词的演进也因此反映了近百年来国族与民族主义的相关争议。“中华民族”其内涵是否为汉族还是指国族,成为对汉本位、大汉族中心的主要疑虑。因此,此词不同于“华夏”、“汉人”、“唐人”、“炎黄子孙”等于有外显的种族及文化的象征,而是有外显政治象征,如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号,也反映了做为国家共同体的国族概念。

1926年蔡元培在北京写《说民族学》一文,认为民族的特征是“血系、语言、住所、习惯、宗教、精神体系”。这也是对民族的正确解释。

国族文化

中华来源

若以公民身份国族定义中华民族,则该词包含由中华民国宪法或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所有国境内的各民族,为中国人的国族。亦有学者认为“中华民族”作为中国民族国家的称谓,乃为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族、与国家三种认同的合为一体。例如芮逸夫曾诠释孙中山之说,将中华国族、中华民族和中华国家三个称谓,说是“三位一体”。

中华民族还有两个“别称”,一是“中华儿女”,二是“炎黄子孙”(炎帝与黄帝的子孙,或者只说“黄帝子孙”)。这两种称呼有时候可以通用,都是指的中华民族。但是大同之中又有小异,“中华儿女”之称是近代才出现的,其含义偏重于文化(是共同接受中华文化的群体);“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之称古已有之,其含义偏重于血缘(有共同的祖先)。有些少数民族可以更愿意接受“中华儿女”之说,不太愿接受“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之说。即使这些词最初都是仅仅指汉人。

构成分布

民族认定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的民族区别处于混乱模糊状态。为了使中国各民族真正实现民族平等,充分享受民族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充分发挥各族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民族识别。

中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大体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相关名言

城里的老胡同,乡下的古村落,作为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被遗忘的角落,它们保存了中华文明最悠久、也最鲜活的记忆,它们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文化的魂。(冯骥才)

以汉语为来源的英语词语是汉英两种语言接触的必然产物,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必然结果;随着中华民族与英语民族的交流交往日益频繁,来自汉语的英语词语及表达方式将会越来越多。(周海中)

公众号主体介绍民族团结杂志社介绍

企事业单位信息来自互联网,当前信息最后更新时间截止于2025年7月

中国民族是由民族团结杂志社开发/运营的微信公众号。

民族团结杂志社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的司局级文化事业单位,成立于1985年,主要负责《中国民族》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该杂志包含汉文、蒙古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朝鲜文及英文6种文版,面向海内外发行,内容涵盖党的民族理论政策阐释、民族团结发展历程及民族工作报道领域,运营中国民族网、微信公众号等融媒体平台。杂志社设12个部门,并在乌鲁木齐设立新疆分部负责维吾尔文、哈萨克文编辑出版。

《中国民族》前身为1957年创刊的《民族团结》汉文版,1987年起陆续推出蒙古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朝鲜文版,2001年统一更名后增设英文版。2003年英文版创刊,形成多语种出版体系,其中汉文版为月刊,英文版为季刊,少数民族文版多为双月刊。杂志社自1991年起设立新疆分部,承担区域性编辑出版任务。2001年被列入“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维吾尔文版曾获中国期刊奖提名。

历史沿革

2001年,《中国民族》杂志被新闻出版总署确定为“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2003年,《中国民族》杂志维吾尔文版获“第三届中国期刊奖”提名奖,是全国9000多种期刊中唯一获此殊荣的维吾尔文刊物。2010年,《中国民族》杂志英文版被中央外宣办评为优秀外宣期刊二等奖。

内设机构

杂志社设有办公室、人事处、财务处、出版发行部、事业发展部、新媒体中心、汉文编辑部、蒙古文编辑部、维吾尔文编辑部、哈萨克文编辑部、朝鲜文编辑部和英文编辑部等12个部门。

基本概况

《中国民族》(原名《民族团结》)杂志汉文版创刊于1957年10月。1987年《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版创刊,1988年维吾尔文版、哈萨克文版创刊,1989年朝鲜文版创刊,上述4个少数民族文版内容相对独立。1991年,杂志社在乌鲁木齐设立新疆分部,维吾尔文版、哈萨克文版在乌鲁木齐编辑出版。2001年,当时的5种文版统一将《民族团结》刊名更改为《中国民族》。2003年创办英文版。目前,6种文版面向海内外公开出版发行。汉文版为月刊,英文版为季刊,其余为双月刊。创刊至今,《中国民族》杂志始终坚持面向少数民族、民族地区和民族工作领域,服务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服务民族工作,准确阐释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生动记录各民族团结奋斗繁荣发展历程、深入报道民族工作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领导成员

党委书记、社长:张庆安

党委副书记、总编辑:李小林

党委委员、副社长、副总编辑:邵彬

党委委员、副社长:满吉拉

党委委员、纪委书记:虞晖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