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医学科学院新闻中心公众号

中国医学科学院新闻中心

平台属性:微信公众号
所属地区:北京
公众号ID:CAMS-PUMC
公众号分类:健康
关于公众号:

“中国医学科学院新闻中心”微信公众号的责任主体为北京协和医学院,属于健康类型;公众号主要(内容/服务)是报道院校动态,关注医学科研前沿,传播医学健康知识,服务社会和院校广大员工。

开发/运营主体:北京协和医学院

关于主体:北京协和医学院是中国北京市公办高校。

最后更新:2025-7-5 关于更新时间TIPS:“更新时间”是指本页信息来源的截止时间,包括公众号的图片/文字介绍、公众号所属企事业单位的介绍等。
我要反馈:不良内容举报 » 公众号纠错(有误/注销)»
中国医学科学院新闻中心公众号二维码公众号二维码,扫一扫马上关注

公众号主体介绍北京协和医学院介绍

企事业单位信息来自互联网,当前信息最后更新时间截止于2025年7月

中国医学科学院新闻中心是由北京协和医学院开发/运营的微信公众号。

北京协和医学院(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主管,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实行院校合一管理体制的中国最高医学研究机构和最高医学教育机构。学校位列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入选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成员。

北京协和医学院创办于1917年,原中文名为私立北平协和医学院,是中国最早设置八年制医学教育和护理本科教育的医学院校。其前身是美英基督教教会于1906年共同创办的协和医学堂。1951年1月,学校由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和卫生部接管,且改名为中国协和医学院。历经传承与发展,学校先后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中国首都医科大学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后于1982年首次授予硕士学位,1985年首次授予博士学位。2006年定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2022年,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占地面积115·28万平方米。截至2025年6月,学校10个学院、3个本科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专业点3个,截至2023年9月,学校有全日制在校生8289人、校本部及各科研院所教职工3292人,专职教师734人。

历史沿革

北京协和医学堂

1906年,英国伦敦教会在清朝慈禧太后和清政府的支持下,在北京创办了协和医学堂。随后长老会、美以美会、内地会、伦敦教会医学院和英格兰教会也加入其中。协和医学堂(union medical college)成为由英美教会在中国合办的第一所医学院校。

私立北京协和医学院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5年6月,学校拥有19个研究所,并设有10个学院,共有3个本科专业。

院系专业设置
院系名称专业名称
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学院临床医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药学院药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护理
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卫生健康管理政策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脑和类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资料来源:注: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的招生计划纳入清华大学的总招生计划之中,由两校共同完成招生录取工作注:本科药学专业由北京协和医学院药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联合培养。

学科建设

截至2020年4月,学校有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授权专业点9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专业点3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5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2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8个,国家重点三级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此外,院校有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 1‰行列(临床医学、药学),拥有13个esi全球前1%学科,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有7个a类学科。
学科建设
类别名称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生物学、预防医学及护理学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护理学、医学技术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口腔医学、中药学、图书馆情报与档案学
世界一流建设学科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国家重点一级学科生物学、药学
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妇产科学、肿瘤学、麻醉学、内科学
国家重点三级学科外科学(胸心外)、外科学(骨外)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外科学(普外)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药用植物学
北京市重点一级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生物医学工程
北京市重点二级学科神经病学、眼科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转化医学
北京市重点三级学科外科学(普外)
a类学科基础医学、药学和生物学3个学科获评 a+、临床医学获评a,护理学、生物医学工程获评 a-
北京市高精尖学科群医学
参考资料:

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12月,学院已建设有12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mooc课程6门,spoc课程22门。2023年,学校共开设本科生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课共140门,207门次。2022年共出版教材13种(学校教师作为第一主编)。2023年组织遴选和推荐学校64名老师申报人卫出版社规划教材的主编、副主编及编者,涉及学科包括临床医学、公共卫生、护理学等学科。学院建设有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省部级教学团队5个,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2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5个。
教学建设
类别名称
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临床医学、护理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微生物与人体健康、临床诊断学、放射诊断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护理学基础、全科医学一社区早接触
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医学免疫学教师团队、临床医学团队、临床学院内科学系教师团队
注:名单数据不全

师资力量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5年6月,学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1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5个、其他国家级科研基地15个、省部级实验室71个等。
部分科研平台
平台级别平台名称
国家级平台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疑难重症及罕见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天然药物活性物质与功能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妇产科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国家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国家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发育和功能人脑组织资源库
国家发育和功能人脑组织资源库
国家人类疾病动物模型资源库
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北京协和)
国家新药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濒危药材繁育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细胞产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细胞产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药物及代谢产物分析研究中心
国家药物及代谢产物分析研究中心
中国以色列人群医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委部级平台国家卫生健康委内分泌重点实验室
国家卫生健康委内分泌重点实验室
国家卫生健康委心血管疾病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
国家卫生健康委天然药物生物合成重点实验室
国家卫生健康委抗生素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
国家卫生健康委人类疾病比较医学重点实验室
国家卫生健康委人类疾病比较医学重点实验室
参考资料:(注:名单不全)

研究成果

截至2025年6月,学院在2016-2019年期间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9项、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18项、北京市科技奖20项、其他省市科技奖(天津、云南、四川)19项、中华医学科技奖29项、华夏医疗保健科技奖23项、中华预防医学奖5项、中华中医药学会奖4项、中西医结合科技奖2项、中国高校科技十大进展1项、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1项、中国医学科学院-梅里埃研究院青年科学家奖3项,合计134项。
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2000年以来)
奖项项目第一完成人
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造血干细胞调控机制与再生策略程涛
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聚乙二醇定点修饰重组蛋白药物关键技术体系建立及产业化石远凯
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乳腺癌精准诊疗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徐兵河
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心血管疾病磁共振诊断体系的创建与应用赵世华
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人类重大传染病动物模型体系的建立及应用秦川
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基于外周血分子分型的肺癌个体化诊疗体系建立及临床推广应用王洁
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治疗体系的建立和推广朱兰
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药大品种三七综合开发的关键技术创建与产业化应用孙晓波
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草药dna条形码物种鉴定体系陈士林
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胰岛素瘤诊治体系的建立与临床应用赵玉沛
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化学药物晶型关键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杜冠华
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人工麝香研制及其产业化于德泉
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遗传病致病基因和致病基因组重排的新发现 张学
2014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草药微量活性物质识别与获取的关键技术及应用 庾石山
201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食管癌规范化治疗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推广 赫捷
201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抗感染药物临床前药效评价平台关键技术的建立及应用蒋建东
201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冠心病外科微创系列技术的建立及应用推广胡盛寿
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重症冠心病临床评估体系和外科治疗关键技术的建立与应用胡盛寿
200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人群高血压和冠心病遗传资源的收集和利用研究顾东风
200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血液干细胞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韩忠朝
200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药用植物种质资源迁地保护与利用肖培根
200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丁苯酞原料及软胶囊冯亦璞
200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主动脉夹层治疗新策略研究及应用 孙立忠
200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心血管疾病发展趋势和防治策略研究顾东风
200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提高中国肺血栓栓塞症诊疗水平的系列研究王辰
200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帕金森病和痴呆流行病学及干预、控制研究张振馨
200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胰腺癌综合诊治方案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赵玉沛
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单核苷酸多态与肿瘤的研究林东昕
200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国家一类抗肝炎新药双环醇的研究张纯贞
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不同民族永生细胞库的建立和中华民族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褚嘉佑
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系列研究及临床应用邱贵兴
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疑难先心病外科治疗的临床和基础系列研究吴清玉
2004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提高婴幼儿重症先天性心脏病外科疗效的临床与基础系列研究刘迎龙
200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提高主动脉外科手术疗效的临床研究和应用孙立忠
200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心脏起搏及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致命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陈新
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遗传性乳光牙本质致病基因的研究沈岩
200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提高冠心病外科治疗效果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吴清玉
200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全身感染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临床与基础研究陈德昌
200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孟迅吾
200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肠粘膜屏障损害和谷氨酰胺、肠内营养、生长激素的影响蒋朱明
200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全国控制和基本消灭麻风病的策略、防治技术和措施研究李桓英
200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人经典型苯丙酮尿症(pku)突变基因的鉴定与产前诊断罗会元
200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卡托普利对急性心肌梗塞病死率及并发症影响的多中心随机临床研究刘力生
200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天麻种子与真菌共生萌发及生长机理和纯菌种伴播技术研究与应用徐锦堂
200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bme-200眼科超声波诊断仪王延群

学术资源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院徽

院校徽章为璧形,寓意为中西合璧,其绿色和白色象征生命的常新与永恒,整体体现院校为生命科学的发展团结奋进的精神。其内容包括盾牌、殿堂、桂冠、玉兰、绶带及院校中英文名称。徽章上方的“协和盾牌”象征抵御疾病、护佑生命,是由校名中的“和”(协和、人和)与“u”(union或unity)对应而成。“和”为草书,如飞动的蛇杖,它源于古希腊传说中的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手杖和使神赫耳墨斯手杖,象征神奇的医术和中立的医德,是国际公认医用标志。下面翻开的书本象征开卷有益,其左右记载的“1917”、“1956”分别是校奠基与院命名的时间。神杖、圣蛇、书本分别象征科研、医疗、教学。盾徽既为璧徽组成部分,也可独立使用。

精神文化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现任领导
姓名职位
邓海华党委书记、副院校长
王辰院校长
李青、张抒扬、杨涛副院校长
张勤副书记
王峥纪委书记
数据统计截至2025年6月参考资料:

历任领导

历任校长
姓名时间职位
麦克林(franklin c·mclean)1916-1920担任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
胡恒德(henry s·houghton)1920-1928 1938-1942担任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
顾临(roger s·greene)1928-1938担任北京协和医学院代理校长
刘瑞恒1929-1938担任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
李宗恩1947-1957担任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
参考资料:
历任院校长
姓名时间职位
沈其震1956-1958院长,著名医学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黄家驷1958-1983院长、校长,著名胸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吴阶平1983-1985院长、校长,著名泌尿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顾方舟1985-1992院长、校长,著名病毒学教授,六十年代初成功研制脊髓灰质炎口服活疫苗
巴德年1992-2001院长、校长,著名免疫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德培2001-2011院长、校长,著名医学分子生物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曾益新2011-2015校长,著名肿瘤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曹雪涛2011-2015 2015-2017院长,院长、校长,著名免疫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参考资料:
历任党委书记
姓名时间职位
张之强1952-1966党委书记
白希清1966-1973党委书记
杨 纯1976-1978党委书记
王 伟1978-1979党委书记
林士笑1979-1982党委书记
吴阶平1983党委书记
冯佩之1983-1984党委书记
顾方舟1985-1986党委书记
钱昌年1986-1998党委书记
刘晓程1998-2000党委书记
祁国明2000-2001党委书记
刘 谦2001-2007党委书记
李立明2007-2016党委书记
李国勤2016-2019党委书记
吴沛新2019-2021党委书记
姚建红2021 - 2024党委书记
参考资料:

校园环境

协和画廊

在北京协和医学院3号楼两侧连接2、4号楼的两个弧形画廊,被称为“协和画廊”,因曾被改造成办公场所而加装顶棚,使其内檐彩画得以留存。经文物专家鉴定,这是一处民国初年彩画,兼具中西绘画风格,其用心、用技、用料、用工之精深,成本之巨大,是彩画中的精品,展现了中西合璧的艺术特色和丰富的历史内涵。

协和医学院址旧

八大处校区

八大处校区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八大处路33号,为护理学院所在地,2007年八大处校区投入使用。

北区

北区规划用地约74700平方米(112亩),总建筑面积149006平方米,总投资105874万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科研用房、教学用房、图书馆。未来园区内,将包括重大疾病研究国家实验室、药用植物科研楼、图书馆、实验教学楼、学生宿舍、学生食堂等建筑设施,2024年8月25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区宿舍正式投入使用,首批迎来千余名学生。

天津校区

天津校区选址于天津静海区,是协和天津基地四大项目之一,总占地面积达1400余亩,建筑规模约380000㎡;一期约200000㎡, 二期约180000㎡,项目已于2023年9月开工建设。

校友情况

知名校友(部分)
姓名简介
刘力生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协和医学院一级教授
沈悌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教授
周南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国“最美医生”称号获得者。2018年,被中央文明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评为“中国好医生”
罗爱伦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医生,是中国麻醉学科泰斗,多次参加并主持国家和卫生部的重大科研项目
邱海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在ards及多器官功能衰竭与功能重建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上有造诣
陈晶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以下简称“unscear”)主席
吴皓美国艺术与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截至2024年6月(注:排名不分先后)

所获荣誉

荣誉
时间奖项名称
2016年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2022年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2023年高等教育专业评价机构软科发布"2023软科中国大学排名"、北京协和医学院位列医药类大学排名第一

相关事件

2025年4月,关于北京协和医学院“4+4”学制的讨论引发广泛关注。4月30日上午,有记者查询北京协和医学院“4+4”改革试点班招生网,发现已经打不开,显示“502 bad gateway”,往年录取名单也无法查询。此前一天,记者登录该网站还可正常打开,其中可以查询到往年改革试点班的招生情况,董袭莹也在录取名单当中。随后,记者就此事致电北京协和医学院,对方暂未回复。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