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就
研究方向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是动物多样性资源与保护;肽类分子探针与候选药物;肿瘤与干细胞;衰老机理与动物模型;灵长类动物表型与遗传等。科研成果
截至2022年12月,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973、863、中科院战略性先导专项和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重大科研任务,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5项,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并多次获得省部级及中国科学院重要奖项,授权专利352件。
获奖年度 | 获奖名称 | 获奖类别 | 获奖等级 |
---|---|---|---|
2021 | 乳腺癌异质性的分子机制研究 | 云南省自然科学奖 | 三等奖 |
2021 | 暗色唇鱼人工繁殖与产业化推广 | 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 三等奖 |
2021 | 大动物高效基因编辑与体细胞克隆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 云南省技术发明奖 | 一等奖 |
2020 | 家养动物的起源与驯化 | 云南省自然科学奖 | 一等奖 |
2020 | 竹叶青蛇毒中活性物质的挖掘及其生物学功能鉴定 | 云南省自然科学奖 | 三等奖 |
2020 | 恒古骨伤愈合剂促骨形成集成创新与应用推广及产业化示范 | 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 一等奖 |
2019 | 羊的进化基因组学研究 | 云南省自然科学奖 | 一等奖 |
2019 | 走进动物王国 | 云南省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2019 | 肿瘤骨转移机制及诊疗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 云南省科技进步奖 | 特等奖 |
2019 | 肺癌综合诊疗技术研究及临床应用 | 云南省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专利名称 | 申请号 |
---|---|
一种研究爬行动物的实验器材放置装置 | 202122654489·2 |
一种野生动物保护用连续捕捉装置 | 202122765566·1 |
一种非洲爪蟾的人工繁殖方法 | 202210052571·4 |
一种基于多基因表达特征谱的肝癌个性化预后评估方法 | 201810440101·9 |
一种基于多基因表达特征谱的胰腺癌个性化预后评估方法 | 201810440131·x |
一种虎姿态标本皮张处理装置及处理方法 | 202010505657·9 |
一种基于多基因表达特征谱的结肠癌个性化预后评估方法 | 201810440932·6 |
一种多空间的可折叠小动物置放盒 | 202122348128·5 |
一种用于研究小型动物的标本展示架 | 202122398560·5 |
一种实验爬行动物的存养监视装置 | 202122665851·6 |
进展研究
2022年11月11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科研团队完成了一份云南蝴蝶名录,共收录6科356属1300种云南蝴蝶。
2022年12月,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了1·4万年前的云南马鹿洞“蒙自人”,属于“走出非洲”定居于亚洲东部的早期现代人,与最早的美洲原住民有遗传联系。
学术期刊
《zoological research》(《动物学研究(英文版)》)创刊于1980年,是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和中国动物学会共同主办的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动物学类学报级双月刊。2014年开始改为英文刊。主要发表灵长类动物与动物模型;动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动物多样性与进化。根据《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期刊分区表》于2022年12月发布的数据,该刊位于动物学1区。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