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历程
学校概述
该校开办之初,陈纪方先生受命整顿原建国战时初中补习学校时,即着意改办私立中学,制定了全面的管理规章,确立了严谨务实的办学理念基础。由此学生学风大为改进,私立建华中学在市民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得以确立,招生人数激增,班级数也不断扩大。解放后,学校由私立改为公立,校领导由教育局委派,对学校的管理和对学生的教育方式都发生很大的变化,确立了新的办学原则。五十年代初期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后来重视学习前苏联凯洛夫教育法;五十年代后期,提倡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贯彻阶级路线;到六十年代强调阶级斗争是学校的一门主课,教改问题主要是教员问题等等。但无论各种教育风尚怎样变化,温州实验中学总是本着以培养学生勤奋好学、刻苦努力的学风,树立教师爱护学生、以身作则、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宗旨,并依这样的原则来管理学校,不但在当时各中心工作方面有突出表现,学生的学习更是扎扎实实,各科成绩在全市各中学中始终保持领先地位。因此,学校在社会上也一直保持很高的声誉。
学校一直注意用艰苦朴素的传统来教育学生。五、六十年代每年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与工人、农民一起劳动。在六十年代中期,还一度组织师生到市环卫处帮助清卫工人掏粪(倒马桶),于每星期日由班主任带队,凌晨即开始挨家挨户地为市民端马桶。当时的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仁愚同志也参加到学生的劳动队伍中。此举后经报纸报道,被温州市民传为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之佳话。
1965年,学校又试行开门办学,安排两个班到茶山五美园上课,让学生边劳动边上课。开学伊始,学生自己动手平整操场、清理教室,因陋就简,深刻体会创业的艰难。当时每周功课中安排两个半天劳动,还将学生分配到农民家,拜农民为师,让他们直接沟通,使学生对农村有更加真切的了解,也帮助当地的农民增长科学文化意识。学校还保留锦山农场,有土地13·28亩,每学期都组织学生到农场参加劳动锻炼,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
改革开放的科学管理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全国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学校的教学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有了更多的理论支持,也得到更大的自主权。八十年代以来,温州实验中学的办学理念进一步得到更新,改革和创新的力度加大,学校向市教育局党委呈送了《关于学校体制改革的请示报告》,提出了八点“松绑”的要求,为后来的改革打下了基础。随后学校制定了《温六中教职员工岗位责任制》、《教职工奖金和奖励试行办法》 等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在政治上,全面落实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对错划右派的16位同志作了改正,纠正了19位同志历史遗留的冤假错案,对文革中遗留的17位同志的问题进行了甄别,解决了两位同志的财产被查抄问题,共解决了56位教师的政策落实问题;在生活上,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提高教工的福利待遇,另一方面采用不同方法为住房困难教工建房。这些举措,消除了教师的后顾之忧,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校党支部被评为1986年度市级先进党支部。
八十年代末,学校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民主选 举校长和党政职能分开的举措,林卫平同志担任校长,并由校长聘任组阁领导班子,《温州日报》对此作了宣传报道。此后,温州实验中学在全市教育界率先进行“教职工聘用制”、“结构工资制”、“教学评估制”、“年级管理制”等管理体制改革。通过一系列新制度的实施,办学质量明显提高,社会声誉鹊起,迅速成为浙南地区名校。此时,温州实验中学对温州市学校的“示范”作用已露端倪,前来参观学习的兄弟学校络绎不绝。改革实验成果不仅纷纷被温州其它学
校引用或借鉴,而且也为以后市教育局制订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1990年学校确定“团结、勤勉、创新”为校训:学校要求全体师生奉“团结”之理念,以诚待人,友好相处,齐心协力,在融洽的氛围中培养服务社会的谦让和协作精神;要求全体师生树“勤勉”之品格,好学不倦,努力进取,不懈奋斗,传承该校优良的学风;要求全体师生有“创新”之意识,独立思考,破除陈规,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开创未为人知的广阔天地,建设学校、国家乃至全人类的美好。
新世纪的改革与进步
1997年联合办学后,学校高举“素质教育”和“现代化学校建设”两面旗帜,致力提升教育装备设施,致力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和途径、教学模式和评估等深层次领域改革,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其实验项目之多,影响之大,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关注。浙江省教育厅先后在该校举行“素质教育”、“主体参与课堂模式”、“爱国主义教育”现场观摩会;温州市教育部门也先后在该校举行“现代教育技术”、“环境教育与保护”等方面经验的推广会。
2002年8月温州实验中学又率先在全市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校以校本培训、专家引领为手段,以基于案例的行动研究为载体,打造具有先进理念、深厚底蕴的名师队伍;构建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符合课程改革方向的教育教学模式;强调以人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分层走班教学实验,探索质优学生培养模式;尝试考试和评价制度改革。2003年11月学校承办“温州市新课程课堂展示会”,《中国教育报》和《温州日报》分别以《豪情满怀向未来》、《立足课程改革提倡百花齐放》为题,全面报道了温州实验中学的改革经验。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丁石孙、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著名教育家吕型伟、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邵宗杰、省教育厅副厅长张绪培等先后到温州实验中学考察、指导工作,对温州实验中学取得的成绩予以充分肯定。张保庆副部长题词勉励“开拓探索,实验示范”。
2005年温州实验中校与加拿大哥伦比亚省教育部合作,创办中加班。同时南浦分校改名为南浦校区,并将第一第二届中加班安排在南浦校区。
2007年温州实验中学绣山校区改名为温州市绣山中学。其本质为中加班,属于实验中学的私立学校。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