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汉市农科院公众号

武汉市农科院

平台属性:微信公众号
所属地区:湖北武汉市
公众号ID:WuhanAgri
公众号分类:公益
关于公众号:

“武汉市农科院”微信公众号的责任主体为武汉市农业科学院,属于公益类型;公众号主要(内容/服务)是品牌宣传、公益服务。

开发/运营主体:武汉市农业科学院

关于主体:武汉市农业科学院是公益型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

最后更新:2025-7-5 关于更新时间TIPS:“更新时间”是指本页信息来源的截止时间,包括公众号的图片/文字介绍、公众号所属企事业单位的介绍等。
我要反馈:不良内容举报 » 公众号纠错(有误/注销)»
武汉市农科院公众号二维码公众号二维码,扫一扫马上关注

武汉市农科院百科

武汉市农业科学院(wuh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为市属正局级事业单位,是集农业科研、开发、推广、服务、培训于一体的公益型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

农科院的主要职责为开展农业规划设计研究,农业生态安全、环境监测及技术研究,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及有关技术与标准研究;承担国家、省、市重大农业科研任务,开展农业发展战略、农业信息化、农业物联网等方面的相关研究;承担农业科技的创新、成果的转化和示范推广等工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技术、人才和科研成果等方面支撑;开展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工作。

据2018年1月官网资料显示,农科院下设7个研究所、1个研究中心和1个研究院,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360余人,占武汉市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三分之二以上。

发展历史

1961年4月,成立于1958年9月的市郊区水产科学研究所与养殖场合并组建武汉市水产科学研究所;1972年,市林业科研所成立,同年更名为市果树科研所,1978年又更名市林业果树科学研究所;1978年9月,武汉市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所成立;1978年12月,武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武汉市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成立。

1984年6月,武汉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组建,武汉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武汉市林业果树科学研究所、武汉市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所、武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武汉市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改属市农业科研中心。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据2018年1月官网资料显示,农科院共各类专业技术人才360余人,占武汉市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三分之二以上,拥有博士50余人,硕士107人。累计有102人获各类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5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省政府专项津贴3人,省突贡青年专家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3人,省高端人才引领计划1人。

科研部门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截至2013年底,农科院共承担各级各类科技项目1162项,取得农业科技成果480项(科研项目鉴定成果391项、品种审(认)定38个,专利92项),科研成果获奖189项。全院发表科研论文1556篇(其中sci或ei论文70篇),出版专著51部。

突出重点特色学科

按照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在学科发展和项目选择上遵循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办特色所,办特色学科。目前已形成了12个方面具有现代都市农业特色的重点学科,并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其中有2个学科主持国家行业计划,有3个学科跻身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有9个学科显示出区域特色优势。

科技成果转化

全院现有成果转化企业19家,企业大都为民营股份制企业,主要是院所科技人员以技术、成果、管理、资金等方式入股,以科研室组的成果转化为目的组建的科技型企业。现全院70%的一线科技人员拥有企业股份,60%的处、所级领导为企业的董事长或总经理。全院现有5个农业龙头企业。自2006年以来年创产值分别为1·5亿元、2·9亿元、2·84亿元、3·1亿元,3·5亿元。较为突出的企业有:

公益性职能

我院提出以服务“三农”为主旋律,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己任,履行科技公共服务职能,“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给农民作示范,让农民有钱赚”,成为服务“三农”武汉模式。

一是参与市级涉农活动,把落实市委、市政府“三农”战略决策与发挥科技优势对接起来。发挥农业科技在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小康帮扶、双百共建、城乡一体化、科技抗灾救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搬迁创新

我院现址在武汉市洪山区张家湾,在中环线以内,需要外迁。从2004年开始,按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在黄陂武湖征地1692·6亩,入驻单位有蔬菜所、农科所、林果所、农机化所;在江夏金口、郑店征地316·9亩,入驻单位有水产所、畜科所,总征地面积2009·5亩。市委、市政府对我院搬迁建设工作十分重视,要求我院搬迁工作,不搞简单的人财物位移,要“搬出新天地、搬出新面貌、搬出新机制”。通过搬迁建设,将园区建设成具备“科学研究、展示示范、产业孵化、龙头带动、教育培训和生态旅游”等多种功能的新农科院。

科研示范展示

经过几年努力,武湖、郑店、金口三个基地的搬迁工作整体有序向前推进。武湖基地道路、给排水、电力电信、园林绿化等工程建设项目基本完成;建成了新品种展示园、药效试验园、工厂化种苗生产基地。郑店基地,中博水产公司入驻,鳜鱼良种繁育中心和国家级鲌鱼良种场两个重点项目建成,水产科研综合楼已完工。金口基地,建成奶牛胚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鸭苗孵化车间,武汉安佑饲料公司落户基地并已建成投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中心楼建成并投入使用,科研办公楼主体工程已完成。截至2010年底,全院已累计投入搬迁建设资金3亿元。目前,建成的一批项目已投入使用并开始发挥效益,已接待10多批次国内外农业考察团,初步发挥了科技成果展示的示范效应。

主要领导

院长:刘前信。

获得荣誉

2023年2月,入选拟确认保留武汉市文明单位称号名单。

公众号主体介绍武汉市农业科学院介绍

企事业单位信息来自互联网,当前信息最后更新时间截止于2025年7月

武汉市农科院是由武汉市农业科学院开发/运营的微信公众号。

武汉市农业科学院(wuh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为市属正局级事业单位,是集农业科研、开发、推广、服务、培训于一体的公益型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

农科院的主要职责为开展农业规划设计研究,农业生态安全、环境监测及技术研究,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及有关技术与标准研究;承担国家、省、市重大农业科研任务,开展农业发展战略、农业信息化、农业物联网等方面的相关研究;承担农业科技的创新、成果的转化和示范推广等工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技术、人才和科研成果等方面支撑;开展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工作。

据2018年1月官网资料显示,农科院下设7个研究所、1个研究中心和1个研究院,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360余人,占武汉市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三分之二以上。

发展历史

1961年4月,成立于1958年9月的市郊区水产科学研究所与养殖场合并组建武汉市水产科学研究所;1972年,市林业科研所成立,同年更名为市果树科研所,1978年又更名市林业果树科学研究所;1978年9月,武汉市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所成立;1978年12月,武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武汉市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成立。

1984年6月,武汉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组建,武汉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武汉市林业果树科学研究所、武汉市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所、武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武汉市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改属市农业科研中心。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据2018年1月官网资料显示,农科院共各类专业技术人才360余人,占武汉市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三分之二以上,拥有博士50余人,硕士107人。累计有102人获各类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5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省政府专项津贴3人,省突贡青年专家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3人,省高端人才引领计划1人。

科研部门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截至2013年底,农科院共承担各级各类科技项目1162项,取得农业科技成果480项(科研项目鉴定成果391项、品种审(认)定38个,专利92项),科研成果获奖189项。全院发表科研论文1556篇(其中sci或ei论文70篇),出版专著51部。

突出重点特色学科

按照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在学科发展和项目选择上遵循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办特色所,办特色学科。目前已形成了12个方面具有现代都市农业特色的重点学科,并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其中有2个学科主持国家行业计划,有3个学科跻身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有9个学科显示出区域特色优势。

科技成果转化

全院现有成果转化企业19家,企业大都为民营股份制企业,主要是院所科技人员以技术、成果、管理、资金等方式入股,以科研室组的成果转化为目的组建的科技型企业。现全院70%的一线科技人员拥有企业股份,60%的处、所级领导为企业的董事长或总经理。全院现有5个农业龙头企业。自2006年以来年创产值分别为1·5亿元、2·9亿元、2·84亿元、3·1亿元,3·5亿元。较为突出的企业有:

公益性职能

我院提出以服务“三农”为主旋律,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己任,履行科技公共服务职能,“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给农民作示范,让农民有钱赚”,成为服务“三农”武汉模式。

一是参与市级涉农活动,把落实市委、市政府“三农”战略决策与发挥科技优势对接起来。发挥农业科技在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小康帮扶、双百共建、城乡一体化、科技抗灾救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搬迁创新

我院现址在武汉市洪山区张家湾,在中环线以内,需要外迁。从2004年开始,按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在黄陂武湖征地1692·6亩,入驻单位有蔬菜所、农科所、林果所、农机化所;在江夏金口、郑店征地316·9亩,入驻单位有水产所、畜科所,总征地面积2009·5亩。市委、市政府对我院搬迁建设工作十分重视,要求我院搬迁工作,不搞简单的人财物位移,要“搬出新天地、搬出新面貌、搬出新机制”。通过搬迁建设,将园区建设成具备“科学研究、展示示范、产业孵化、龙头带动、教育培训和生态旅游”等多种功能的新农科院。

科研示范展示

经过几年努力,武湖、郑店、金口三个基地的搬迁工作整体有序向前推进。武湖基地道路、给排水、电力电信、园林绿化等工程建设项目基本完成;建成了新品种展示园、药效试验园、工厂化种苗生产基地。郑店基地,中博水产公司入驻,鳜鱼良种繁育中心和国家级鲌鱼良种场两个重点项目建成,水产科研综合楼已完工。金口基地,建成奶牛胚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鸭苗孵化车间,武汉安佑饲料公司落户基地并已建成投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中心楼建成并投入使用,科研办公楼主体工程已完成。截至2010年底,全院已累计投入搬迁建设资金3亿元。目前,建成的一批项目已投入使用并开始发挥效益,已接待10多批次国内外农业考察团,初步发挥了科技成果展示的示范效应。

主要领导

院长:刘前信。

获得荣誉

2023年2月,入选拟确认保留武汉市文明单位称号名单。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