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解释
作为汉语专有名词,"孔方"特指古代流通货币中带有中心方孔的圆形铜钱。该称谓源于钱币铸造工艺特征,因钱体外缘呈圆形,中间留有方形穿孔,形成"外圆内方"的形制特点。晋代文人鲁褒在《钱神论》中首次将这一物理特征转化为拟人化称谓"孔方",由此成为货币的代名词。
词源考据
该词的定型可追溯至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下》"钱圜函方"的记载,孟康注"外圆而内孔方"的注解明确点明钱币形制特征。至晋代,鲁褒《钱神论》首次使用"孔方"作为钱币代称,文中"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则其圆"的论述,将钱币形制与天地形态相类比。这一用法在南北朝时期得到延续,如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道钱则孔方"的表述。
文献用例
晋代文人创作中,"孔方"已形成固定搭配。鲁褒在《钱神论》中构建"亲之如兄,字曰孔方"的拟人化表达,开创钱币文学化书写的先例。宋代黄庭坚《戏呈孔毅父》诗句"孔方兄有绝交书",明代王世贞《鸣凤记》"家中有孔方",清代陈维崧《满江红》"孔方阻尔书难上",均延续了这一文学传统。现代诗歌创作中仍可见其影响,如2025年《鲲鹏诗词选编》收录的"终要孔方情愿来"。
文化影响
作为特殊货币称谓,"孔方"在汉语体系中形成独特隐喻系统。其命名逻辑体现古人"观物取象"的思维方式,通过具象化特征建立抽象财富概念。在语法功能上,该词可充当主语、宾语及定语,如"孔方难求""不理孔方"等用法。相关衍生词"孔方兄"进一步强化拟人化特征,形成汉语特有的货币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