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陕西省宜川中学教育集团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宜川县中学办学历史

宜川县中学

办学历史

明朝末年,成立“丹山书院”。

明朝嘉庆年间对书院进行了复修,改名为“瑞泉书院”。

民国初年,又改名为“宜川第一高级小学”,这是宜川中学的前身。

1941年10月15日,陕西省宜川中学成立,时名“宜川县县立初级中学”。

1942年,学校搬迁至滨临著名的黄河壶口瀑布处宜川县城中心。

1941年,学校开始招收两个初中班65人,定为三三级,这是宜中的第一届学生,国民党时期,政治腐败,军阀混乱,学校没有固定校址,每年只能招收两个班,未能发展,截止解放前,仅招初中生460余人。

1949年秋,宜川县县政府恢复了宜川县初级中学,校长由县长薛明斋兼任,与一完小同校上课。

1950年,一完小迁出。

1958年,设立高中班,第一次招生37人,成为完全中学,从1958年—1966年共毕业九个高中班。

1966年至196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学校没有招生。

1968年秋,学校开始正常招生,但学制由原来的三年制改为二年制和春季招生,冬季毕业,并且没有高中招生。

1970年,学校恢复高中招生。

1978年3月,学校被确定为延安地区五所重点中学之一。

1979年,学校成为完全中学,且学制又由二年制改为三年制。

2003年7月,学校晋升为陕西省重点中学。

2006年9月,学校更名为陕西省标准化高中。

2008年8月,学校增设新校区。

宜川县中学成立于1941年10月15日,当时的名称是“宜川县县立初级中学”。校址在旧宜川县政府西花厅。学校的成立筹备工作由国民党县政府委托宜川当时的绅士张季玉负责,他就是宜川县中学的第一任校长,我们所在的校址是几经变化后于1942年春迁入后学堂内才固定下来的,当时占地2·07亩。追溯源流,历史悠久。据考,在明朝末年,成立了“丹山书院”。到明朝嘉庆年间进行了复修。改名为“瑞泉书院”,到民国初年,又改名为“宜川第一高级小学”,这可以说是宜川中学的前身。

1941年即民国30年,当年招生仅两个初中班65人,定为三三级,这就是宜中的第一届学生,国民党时期,政治腐败,军阀混乱,连一个固定校址都没有,每年只能招收两个班,根本谈不上发展,所以解放前,仅招初中生460余人。

1948年春,宜川县解放了,经过一年的时间,全国解放了,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教育,于1949年秋,就恢复了宜川县初级中学,校长由县长薛明斋兼任,与一完小同校上课。1950年暑期,一完小迁出,1958年设立高中班,第一次招生37人,成为完全中学。从1958年—1966年共毕业九个高中班。1966年至196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没有招生。1968年秋开始正常招生,但是学制由原来的三年制改为二年制和春季招生,冬季毕业,而且没有高中招生。

1970年恢复了高中招生,开始招四个班(125人),1971年至1977年底,根据当时的教育改革,学校开设专业班,如:理论班、写作班、数学班、农技班、机电班、医务班、文艺班、农机班、农数班等等,1978年3月确定为延安地区五所重点中学之一,到1979年又成为完全中学,而且学制又由二年制改为三年制。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