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展览
该馆藏藏品其中一级文物3件/套,二级文物19件/套,三级文物217件/套,一般文物1091件/套,文物标本5100件/套。举办各种临时展览如:恐龙展、气球展、昆虫标本展、水族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毛泽东家风展、走向新中国、东北抗联图片展、抗战胜利图片展等,并且定期组织中小学生参观,取得了良好地社会效益。
截至2022年,馆藏文物6915件/套,珍贵文物239件/套。绥化市博物馆图册
猛犸象化石
猛犸象生活在距今10万至1万年前,身高约3~4米,浑身长满了绒毛和半米长的暗褐色粗毛。大约在一万年前,冰川时期结束,气候转暖,猛犸象适应不了这种气候的变化,逐渐迁移、死亡,最后退出了它们世代生活的家园。
披毛犀化石
披毛犀生活时代大约距今12000~4000年之间,体长约3·5米,平均体重1·8吨,但最大的个体重量可达3吨,体型和印度犀牛差不多,比现存的白犀牛要小。头部和颈部向下低垂,它的鼻端有两只角,前端的角离眼睛之间的角大约长90厘米。它的毛长、耳细、脚短厚及敦实的身体。它的臼齿齿冠很高;釉质层厚,有许多褶皱;齿凹内充填了致密的白垩,适合于咀嚼质地干燥地的草本植物。石器
大约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晚期,绥化大地上就已经有了早期人类,他们在此生活,留下许多石器,后演变为濊貊人和索离人(濊貊的北支)。
在旧石器时代制作石器最原始的办法,是把一块石头加以敲击或碰击使之形成刃口,即成石器。打制切割用的带有薄刃的石器,则有一定的方法和步骤:先从石块上打下所需要的石片,再把打下的石片加以修整而成石器。初期,石器是用石锤敲击修整的,边缘不太平齐。到了中期,使用木棒或骨棒修整,边缘比较平整了。及至后期,修整技术进一步提高,创造了压制法。压制的工具主要是骨、角或硬木。用压制法修整出来的石器已经比较精细。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