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释义
作为汉语法律术语,"讼理"包含两个层面的核心释义:
1·司法准则:指审理案件时实现公平正义,杜绝冤假错案,如《汉书》所述"政平讼理"即强调司法体系与社会治理的双重完善。
2·诉讼行为:直接指向控诉、起诉等法律行动,该义项在汉典、百度汉语等权威释义中均被列为首要解释。
…更多「基本释义」介绍请查阅全文…
古籍用例
在文献典籍中,"讼理"常与政治评价相关联:
班固《汉书·循吏传》记载:"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将司法公正视为社会稳定的核心要素。
《后汉书·百官志》"理讼平贼"的表述,体现了"讼理"作为司法职能的动词化应用。
…更多「古籍用例」介绍请查阅全文…
构词解析
该复合词由两个单字构成:
讼(sòng):形声字,"言"部表意,"公"部表音,本义为争辩是非,引申为诉讼案件。《论语·颜渊》"听讼吾犹人也"即用此义。
理(lǐ):形声字,'王'部表意,'里'部表音,本义为治玉,后引申为治理、条理,在此特指案件审理的规范化运作。
…更多「构词解析」介绍请查阅全文…
相关成语
政平讼理:
成语结构:联合式四字格,前两字"政平"指政治清平,后两字"讼理"强调司法公正,共同构成社会治理的完整图景。
语用功能:多作谓语或定语,如《资治通鉴》"欲致政平讼理之美,必先惩贪去暴",体现古代士大夫的司法理想。
近义词汇:政平讼息、狱讼公平,均强调司法体系与社会治理的良性互动。
现代应用
在当代汉语中:
作为专业术语仍见于法制史研究,如评价古代司法制度时使用"宋代讼理体制"等表述。
日常生活中更多使用"诉讼""起诉"等现代法律术语,但"政平讼理"作为成语仍保留在书面语中。
部分方言区延续'争讼要讼理'的俗语用法,强调诉讼行为的合法性基础。
…更多「现代应用」介绍请查阅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