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泉州唐时原置武荣州,州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丰州属内陆港口,交通不便,地面狭窄,不利于经济发展。同时,因地理形势变化,今泉州城区处陆地升高,清源山下水流冲积,水泽变为陆地,交通方便,范围宽广。因此,唐·久视元年(700年)及景云二年(711年),州治向东南南移5公里,即今泉州城区。
主要建筑
文物遗存
泉州古城6·41平方公里的古城范围内,共有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69处古建筑及近现代重要史迹、代表建筑等传统风貌建筑。
泉州府文庙
…更多「主要建筑」介绍请查阅全文…
各个时期
1000多年前的唐朝,泉州还是个小城,称为“子城”,后来至清代年间,泉州城共进行大规模扩城、修城27次,最多的时候城门达8个。
盛唐时,泉州城(即故城)有4个城门:东门、西门、南门、东南门。至唐末,“开闽三王”中的王潮、王审知在故城里建一小城,即“子城”。“子城”有4个门,东门叫“行春门”(相公巷以西、门楼巷口以东的东街路中);西门叫“肃清门”(旧西菜市附近);南门叫“崇阳门”(承天巷口至花巷口间的南街处);北门即“泉山门”。
…更多「各个时期」介绍请查阅全文…
历史文化
铺境文化
铺境文化是泉州特有的,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城市管理制度,是中原文化慎终思远的具体体现。铺境体系由铺境空间和铺境信仰两部分组成;铺境空间由官方认可的基层行政组织“铺” 和基于共同信仰和祭祀传统的民间空间“境”,逐渐整合而成;铺境信仰是一种活态传承的信仰体系,民间节庆与信仰仪式仍然活跃,庙宇建造活动延续,是居民认同并自发维护传承的遗产。
…更多「历史文化」介绍请查阅全文…
文物保护
第一批
1961年3月公布泉州的清净寺、安平桥入选国家级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二批
1982年2月公布泉州开元寺入选国家级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三批
1988年1月公布泉州天后宫、洛阳桥、老君岩、九日山摩崖石刻、伊斯兰教圣墓入选国家级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五批
2001年6月25日泉州府文庙入选国家级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六批
2006年5月25日德济门遗址、泉州港古建筑于被国务院确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七批
2013年5月3号杨氏民居(清)入选国家级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八批
…更多「文物保护」介绍请查阅全文…
文化遗产
世界级非遗项目
南音、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闽南民居)营造技艺、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福建木偶戏传承人培养计划、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安溪铁观音制作技艺)、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国家级非遗项目
国家级“非遗”项目:陈三五娘传说、南音、泉州北管、泉州拍胸舞、梨园戏、高甲戏、高甲戏(柯派)、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打城戏、五祖拳、剪纸(泉州〈李尧宝〉刻纸)、惠安石雕(包括影雕、圆雕、浮雕、线雕、沉雕)、木偶头雕刻(江加走木偶头雕刻)、灯彩(泉州花灯)、竹编(安溪竹藤编)、永春纸织画、德化瓷烧制技艺、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晋江)、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泉港)、乌龙茶制作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鲤城)、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惠安)、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南安)、中医养生(灵源万应茶)、端午节(安海嗦啰嗹习俗)、端午节(石狮端午闽台对渡习俗)、惠安女服饰、元宵节(泉州闹元宵习俗)、元宵节(闽台东石灯俗)、灯会(南安英都拔拔灯)、民间信俗(清水祖师信俗)、蟳埔女习俗、泉州刣狮、泉州木雕、传统香制作技艺(福建〈永春〉香制作技艺)其他世界文化
…更多「文化遗产」介绍请查阅全文…
世界文化遗产点
遗产名称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遗产点数量
…更多「世界文化遗产点」介绍请查阅全文…
所获荣誉
1982年泉州古城成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文化遗产。
2021年9月26日,泉州文化标识“郑成功”“德化白瓷”“泉州古城”和关联的“妈祖信俗”等入选“福建文化标识”。
…更多「所获荣誉」介绍请查阅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