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泉州古城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泉州古城各个时期

泉州古城

各个时期

1000多年前的唐朝,泉州还是个小城,称为“子城”,后来至清代年间,泉州城共进行大规模扩城、修城27次,最多的时候城门达8个。

盛唐时,泉州城(即故城)有4个城门:东门、西门、南门、东南门。至唐末,“开闽三王”中的王潮、王审知在故城里建一小城,即“子城”。“子城”有4个门,东门叫“行春门”(相公巷以西、门楼巷口以东的东街路中);西门叫“肃清门”(旧西菜市附近);南门叫“崇阳门”(承天巷口至花巷口间的南街处);北门即“泉山门”。

南唐保大年间,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对泉州外城,即罗城进行加固,开辟了7个城门,包括:东门仁风门(现崇福路);西门义成门(现甘棠巷口);南门镇南门(即中山中路泮宫口附近);北门朝天门(与今同);东南门通淮门(现涂门街尾);西南有两门,一是通津门(今傅府山南麓),一是新门(今临漳门)。这期间,留从效又筑一衙城。   

元朝至正十二年,泉州路达鲁花赤(蒙古语,意为“镇守者”,相当于地方长官)偰玉立扩城,叫新罗城,把原来的通津门移徙水门巷处,南门从涂山街移至天后路,叫德济门,其他不变。到了明朝,又开了一个新门,叫小东门,在今儿童医院附近。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十一·城池》:“府治中有衙城,外有子城,又外有罗城,有翼城。”至迟于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年),泉州已有夯土板筑的城墙。随着泉州社会、经济、人口等繁荣发展,自唐初筑城后,经唐·天佑三年(906年)王审知筑子城,唐·天佑间(904~907年)王延彬拓城西地至至清·道光的九百多年间,罗城先后修筑27次。泉州古城从无到有,“屡广而大,屡增而高,屡培而厚,屡易而坚”,从3平方华里,扩至20平方华里,最终达到30平方华里。

泉州城有护城河、外濠七条,城内河支沟(今称“八卦沟”)五条,构成密如蛛网的排水、交通系统。古城内外,大小桥梁不下百座。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一·地理八》:“五代时,留从效重加版筑,绕植刺桐。”故称刺桐城。

清·顺治十五~十六年(1658~1659年),福建提督马得功、兴泉道叶灼棠、泉州知府陈秉直依关东式改造泉州府城,古城定型。因城西北、东北、东南三部凸出,中心城区东西宽而南北短,从清源山俯瞰,形肖鲤鱼,故称“鲤城”。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十一·城池》:“府治中有衙城,外有子城,又外有罗城,有翼城。”

泉州唐故城

唐·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第三次设置武荣州,州治由原来的南安县丰州城迁址今泉州市区。清·乾隆《泉州府志·卷十一·城池》称:“罗城,相传为南唐·保大中(943~957年)节度使留从效筑也。”实际上,唐故城初筑时间应在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玄宗开元六年(718年)晋江建县之间,为夯土版筑。

唐故城垣遗址根据调查报告,勾勒出的泉州唐故城遗址,确定唐故城周围13·2里,城区面积将近3平方公里,因趋避地势之故,形状不规则。

①北垣:

以北楼(南唐·保大中(943~957年)改称朝天门)为中心点(今北门街孝悌巷口以南),分向东、向西两段。

北垣东段:从今北门街孝悌巷口以南的北楼始,城墙依地势南下接云榭(今气象站),利用云榭天然形势折东至白狗庙前县后街东畔,转南行至米仓巷南泉州卫校,循马鞍山东北麓坡地,沿江厝池南折东,直趋中营,下接唐故城东垣。

北垣西段:从今北门街孝悌巷口以南的北楼始,城垣往西直线达裴巷北、河岭巷南(第一塑料厂大门偏北,宋南外宗新睦宗院旧址)。河岭以西则沿河岭巷南高地,直西出富厝埕,过新华北路,转西南入花棚下培元中学操场接唐故城西垣。

垣濠沟:

北垣中段无濠(故城北部未设治之前原为荒僻地带,为泉之邙山;北山至北门城口以北乃古河曲之大泽,故无须濠沟)。

东侧南行地段以天然沟堑(破柴巷沟、都督第沟、水巷沟)、大池(江厝池、水心亭池)、沼泽为濠,米仓巷南泉州卫校以东则接中营下沟。

西段河岭至培元中学操场为北部西沟。

②西垣:

西北与花棚下培元中学操场的北垣相接,迤西南行至孝感巷北,循巷南下,横穿西街入“老鼠尾”,复循岗阜山脊西南行经欧阳詹故居(今一半圈入源和堂蜜饯厂内,在厂区北墙中偏东)西,南下至崎头庙巷接故城南垣。

西垣濠沟:西北以西姑大池为濠,孝感巷北段西下方即为奇士西界沟,注小督池,汇入素景门旧濠(濠在宣明坊五塔巷口),西南则留从效洗马池接通旧罗城南濠。

③南垣:

西起新门街崎头庙巷南口,接故城西垣,沿新门后街经铺仔巷(又称报仔巷)、甲第巷南口,接上崎头巷(在傅府山南,即甲第巷南口折东,今统称甲第巷),过通津桥北、宏博巷(今巷废)南口、关刀埕,穿新华南路入金鱼巷,沿巷过叠芳桥北、井巷桥北,至镇南桥(即南门桥,在今涂山街头岗亭一带)北,继续往东达通远桥(镇南桥东,原胭脂巷——燕支巷正对面)北,折北循鲍厝巷直接府文庙西墙外蓝桥巷,至巷北转东,沿府学泮池、明伦堂池、百源川池诸池及老河沟(时含今路下沟)北岸,至小菜巷龙宫,复北折至伯府埕泉州五中校门偏东,转东循凤池至原漆厂西墙(今名城大厦附近),接故城东垣。

南垣濠沟:西起崎头庙巷南口下,陪城墙迤东至涂山街头东鲍厝巷南口下为旧罗城南濠西沟,折北至蓝桥巷北则以府学池水域为濠,转东至小菜巷龙宫以府学泮池、明伦堂池、百源川池及老河沟为濠,伯府埕、凤池一线以南则以东湖水域为堑。

④东垣:

北起中营下东口,接故城北垣。陪二郎巷沟西岸南下,穿过东街入忠义巷,自忠义巷偏西南下,经万厝埕尾,翻越释仔山,至山南麓施琅将军东园假山残址,南下趋凤池巷,至原漆厂西墙北侧路中,接故城南垣。

东垣濠沟:北段为二郎巷沟,至六板桥、七板桥处折东入东门大沟;忠义巷一段以东数十米外东门大沟为濠;释仔山以东、以南,则以烟波浩渺的东湖水域为堑。

唐故城城门

唐故城有四个城门。《紫云开士传·文亻冉(“冉”上“孚”字头)传》云,唐·咸通初(860~861年),文亻冉(“冉”上“孚”字头)于开元寺东南造木浮图(木塔)时,“使募施者州四门”。

东门(未详,疑为“行春门”):在二郎巷口偏西的东街上。

西门(素景门):在孝感巷南口西街上,据宋志遗文名曰“素景门”,是遗存于志乘中少数唐代泉州地名之一。

南门(镇南门):位于南街(中山中路)南端、镇南桥之北。

东南门(旧通淮门):在故城东南,旧通淮桥(即离井桥,后称登仙桥)北,即今东边巷南口“坊脚”。

北楼:“北墉之立侯楼”,是供“更人防卒”“登俾击柝之所”,楼下无门。因城北河曲大泽阻隔,东北沟渠、池塘、沼泽密布,荒无人烟,无路可通。

西南水门(通津门):位于故城西南,初筑城时为水门,仅通舟楫。

泉州旧罗城

扩建南垣东段

唐·大和三年(829年)前,扩建南垣东段。

清·乾隆《泉州府志·名宦·赵棨传》载,唐·大和三年(829年),泉州刺史赵棨开天水淮时,通淮门已在旧通淮桥的东南,说明此时南垣东段已自鲍厝巷南口向东延展至兵马司桥北,而东垣也自原漆厂西墙径直南延至兵马司桥北。

扩建西垣

唐·天佑间(904~907年),扩建西垣。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十一·城池》:“唐·天佑间(904~907年),王延彬权知军州事,其妹为西禅寺尼,拓城西地以包寺。”

黄天柱《泉州古城踏勘记叙兼谈罗城与子城的关系》介绍:“其增筑城垣走向,即从今新华北路东侧的进贤巷原泉州烟丝厂起,向西北穿过新华北路,到泉州市第一轻机厂的西边容器车间东南墙边的小路,西通奉圣巷(原西姑池已被轻机厂填平,西姑寺也于1958年拆除),连接旧环城路西北段,转向西南到西门路口原义成门所在地;再沿西门城濠东侧,南下抵新门外的临漳桥东畔。该范围包括唐故城城外的西北部和西南部一带,其中包罗有龙头山、洗马池、溪后池、长沟、西姑池等地方。”

王潮兄弟据泉时,泉州州城周围17·2里,城区面积4平方公里。

五代时,重加版筑,正名为“罗城”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一·地理八》:“五代时,留从效重加版筑,绕植刺桐。”《清源留氏族谱·卷二·留鄂公传》:“泉州城市旧狭窄,至是扩大仁风、通淮等数门。”

罗城

因“重加版筑”时已内有子城,故外城遂正名为“罗城”。

《晋江府志》载,古泉州的罗城由南唐·保大中(943~957年)留从效所筑。城墙周围20里(城区面积约5平方公里),高一丈八尺,有七座城门:

东面是仁风门(取“夫天之道也,东仁而守,西义而成”之义),俗称东门,位于二郎巷口偏西的东街上唐故城东门处。

西面义成门(亦取“夫天之道也,东仁而守,西义而成”之义),俗称西门,位于甘棠巷口偏东西街上(时西城墙已西移,原唐故城之西门——“素景门”废)。

南面镇南门,俗称南门,位于南街镇南桥(蓝桥)之北,大概在泮宫口处。

北面朝天门,俗称北门,位于文胜巷口北门街上。

东南面通淮门,俗称涂门,已从唐故城向东南推移到兵马司桥北。

西南面临漳门,俗称新门,位于新门水关桥东北。

西南还有一道通津门,因门外大部成陆,航道淤塞,跨濠架设津梁交通城外,亦称新南门,位于 傅府山南麓、通津桥正北。

黄天柱《泉州古城踏勘记叙兼谈罗城与子城的关系》介绍:“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于南唐·保大 年间(943~957年),扩大唐故城的东部、东南部及北部等环半城的外围之地。即由涂门沿今温陵西侧北上,中经凤池、释仔山(旧市农校)至东门;溯向西北,”

拓东北垣

宋·乾德(963~968年)初,拓东北垣。

《泉州府志·卷十一·城池》:“宋·乾德(963~968年)初,节度使陈洪进建崇福寺于松湾,复拓城东北地。”

黄天柱《泉州古城踏勘记叙兼谈罗城与子城的关系》介绍:“平海军节度使陈洪进因其女出家为尼,建千佛庵(即今崇福寺)于城东北松湾居之,复拓东北垣,至东至北包寺入城。地在虎头山东侧,二郎巷沟以外的东北部,今崇福路(城基路)以西的地方,即今泉州市农机公司仓库一带,包罗崇福寺、市委党校内的大小池,其拓展的范围较小。”

泉州新罗城

北宋时期

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泉州知州陆藻增筑泉州罗城,城墙内石外砖,横2丈,高过之。

南宋时期

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知州叶廷珪复修泉州城,浚八卦沟。

“翼城在罗城外,(南)宋·绍定三年(1230年)郡守游九功筑,东至浯浦,西抵甘棠桥,沿江为蔽,成石城四百三十八丈,高盈丈,基阔八尺。”并辟镇南门外为“番坊”。(清·乾隆《泉州府志·卷十一·城池》)陈允敦《泉州古城址踏勘纪要》称:“绍定三年(原文为“绍兴三年”,误),郡守游九功以以原镇南门外至晋江北岸一片,商业繁荣,人烟稠密,但每年江水泛滥时,尽成泽国。因思应予以有所保障,乃于濒江一线加建防洪墙一堵,号曰翼城,西起原临漳门,沿破腹沟北岸,经马头埙沿五堡溪北岸,过浯浦桥,转北沿东鲁巷接于原通淮门。《志》云全长二里有奇,其实倍之。”(《泉州文史》第二期)

南宋·绍定五年(1232年),“海寇”王子清犯泉州,知州真德秀接受里人刘淑智建议,建东南翼城,北起仁风门,循东门大沟,外绕释仔山,回环草埔尾诸池,南至津头埔。

元时期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监郡契(亻字旁)玉立拓南罗城以就之,今统为罗城。”(清·乾隆《泉州府志·卷十一·城池》)泉州路达鲁花赤契(亻字旁)玉立径就翼城拓建南城垣,与西南、东南两翼城合,奠定了新罗城的规模。城墙内外皆石,城垣周围23里,高2丈1尺,城区面积约6·2平方公里。城门还是七个:北门(朝天门)、西门(义成门)依旧址不变;东门(仁风门)沿东街向东移50步;南门原镇南门废,改名“德济门”,移至万寿路口东侧、天后宫正大门对面40米;东南通淮门、西南临漳门均跨濠沟向东南移近百步;新南门(通津门)移到竹街南畔,曰南熏门。

明时期

明·洪武元年(1368年),泉州卫指挥李山修泉州城垣,高增5尺,基广皆2丈4尺,内外皆石;除南薰门无月城外,其余6个门加建月城,窝铺140个;又于仁风、通准二门间开小东门为八个城门。

明·嘉靖四十年(1562年),兵备万民英为防备倭寇进犯,自北门城口至城东北今崇福路北口,临城北晋江古河曲大濠围以木栅,筑羊马墙。后以舆论谓之压断“龙脉”拆除。

清朝时期

清·顺治十五~十六年(1658~1659年),福建提督马得功、兴泉道叶灼棠、泉州知府陈秉直依关东式改造泉州府城。因明羊马墙故址拓翼城4处;复因临漳门外潮汐涨啮,损坏城墙,令水师运滨海巨石于长沟北右半里,筑翼城以捍潮。至是,泉州古城定型。因城西北、东北、东南三部凸出,中心城区东西宽而南北短,从清源山俯瞰,形肖鲤鱼,故称“鲤城”。此时环城周围24里,城区面积6·8平方公里。

八卦沟

系泉州老城区排水系统,是唐代以来泉州府的子城、罗城遗留的濠沟、池塘,经过宋元时期逐渐连接而成排水渠道,大小沟渠遍布市区,其大动脉即八卦沟大濠,是研究古代泉州城池建筑的重要史迹。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郡守契玉立南拓罗城以就翼城。原南护城河成为城内濠沟。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童汉臣以御史知泉州,探求八卦沟湮塞原因,而加以疏浚。

经历次疏浚引金鸡北渠水冲灌,与百源川池形成市区主要排水系统。

八卦沟大濠两岸,皆叠砌筏形堰岸。这种筏形堰岸如同筏形桥墩,是宋代建筑特点,能承载、负重,虽年代久远仍不变形不坍塌

1、八卦沟大濠上桥,自西而东有12座桥。

 

(1)老先生巷桥:是龙头山通往新门街的要道。

 

(2)铺仔巷桥:是甲第巷通往新门街的要道,今存。

 

(3)通津桥:在新华路濠沟西侧第一条巷,南通新门街,北通傅厝山。现濠沟之南。有石板六条,长4·4米,宽3·25米,石板厚0·57米。桥南西侧民居壁上有石碑一块,高1·22米,宽0·60米;碑座高0·40米,宽0·73米,碑面涂盖白灰,内容不详。该桥是北宋城通津门前桥,北宋城垣城门早已废,唯此桥今尚存。

 

(4)叠芳桥:傅府山迤东第一道桥,在叠芳巷,南通新门街,北连金鱼巷,新门街与涂山街即以此桥巷口为界。桥有七条花岗岩石板,长5·9米,宽3·05米。遂就石板上铺盖薄水泥。北岸东侧有石阶可下濠沟。今存。

 

(5)井巷桥:在井巷,南通新门街,北连金鱼巷。此桥已接近闹市,更是交通要道。桥铺石板五条,全长5米,宽2·84米。双侧筑有扶栏,栏高0·60米,宽0·40米。桥板厚35厘米。现桥面抹盖水泥。今存。

 

(6)镇南桥:是北宋城南城门桥,址在今涂山街头十字路口北侧路下。

 

(7)洙泗桥:是进孔庙府学的要道。

 

(8)祖师桥:是后城通涂门街之桥,在祖师巷,巷北有祖师宫。桥南北向横跨于濠沟上,有七条花岗岩石板,两岸叠涩出檐以支撑桥梁。桥长6·65米,宽2·93米。两侧有石栏杆,桥南西侧有石阶可下,阶长2·5米。旁有一桥碑,系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六月立,碑文有:“泉州府晋江县为桥沟已经扩清,勒石以志,”。今存。

 

(9)隐居桥:是后城通涂门街之桥,在隐居桥巷,已拆。

 

(10)舍人巷桥:是后城通涂门街之桥,已拆。

 

(11)清真桥:在涂门街清净寺后,跨濠沟上,始建于宋代,原为石桥,1995年旧城改造时改为水泥桥。现桥双侧为花岗岩石栏杆,桥栏堵上刻有“清真桥”。

 

(12)兵马司桥:在兵马司桥巷尾通宜春村处,原为北宋城通淮门前桥,今存。

 

2、四大街上桥

 

东、西、南、北四大街上原来都有桥,多已湮废。著名如:

 

(1)行春桥:位于东街,已废。

 

(2)锡雅桥:讹称竹仔桥,又称泉山桥,位于北门街,已废。

 

(3)肃清门桥:位于西街,已废。

 

(4)奉圣宫桥:位于西街,已废。

 

(5)花桥:位于南街(今中山南路花桥宫附近),在路下。

 

3、七城门桥

泉州城原七个城门都有水关和大桥,近代多已拆建为钢筋水泥桥。

 

(1)仁风桥:位于原东门(今仁风街与东街交界处)。

 

(2)义成桥:位于西门。

 

(3)朝天桥:位于北门(朝天门)处。

 

(4)通淮桥:位于涂门。

 

(5)临漳桥:位于新门,原为北宋城临漳门前桥,后称水关桥,已湮废。今新门前桥(吊桥)旧称甘棠桥。

 

(6)鹊鸟桥:又称水门通津桥,俗称三堡宫桥,位于水门巷尾竹街西,原在水门(南薰门)水关内。桥原为石板桥,东西向,八十年代改为水泥桥。现桥长、宽各5米。桥南紧傍原水关闸门,桥南面濠沟因两岸民房填岩浸沟,仅宽3米,北侧濠沟依旧,宽达6米。

 

(7)水仙宫桥:即南门桥,又称通桥,在马坂巷水仙宫南侧,桥紧挨着宫。原为石板桥,现石板上铺抹水泥。桥长4米,宽3米。

 

(8)兴桥:在马板巷西侧,原为7条石板,后再增宽4条,桥长4·5米,宽6米。

 

鹊鸟桥、水仙宫桥、兴桥三桥之东,乃原宋元市舶司、市舶司仓库旧址,明中期后,司与仓俱废,遂于此地通晋江的濠沟上兴建这三座石桥。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