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上古
西区历史悠久,《帝王世纪》载有黄帝次子昌意“降居若水(雅砻江)”以“蜀山氏女”为正妃而生颛顼的传说。“若水……南至大笮(今盐边县)入绳(金沙江年)”(《汉志》),其产生地含区境。
先秦
夏禹时,区辖地属梁州。
西周
周成王时(前1042—前1020年),“合梁于雍”,区境土改隶雍州。至春秋,巴蜀2支氏族已建立两个奴隶制国家,“蜀地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嶓”(《华阳国志·蜀志》),蜀国领有区境。
…更多「历史沿革」介绍请查阅全文…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74年1月,西区开始筹建街道办事处。2月,成立西区宝鼎中路街道办事处。3月,成立河门口街道办事处。4月,成立摩梭河街道办事处。6月,成立清香坪、玉泉、格里坪街道办事处。10月,成立宝鼎街道办事处。至此,西区辖街道办事处7个,并辖平江、五七(太平)2个公社,21个大队,81个生产队。区境以河门口为中心,东到新庄06号桥,南至宝鼎矿区,西达龙洞煤矿,北止攀钢石灰石矿。区革委会筹备领导小组驻河门口北街。渡口市西区为市辖工业区。
…更多「行政区划」介绍请查阅全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西区位于攀枝花市西部,东起凉风坳,与东区银江镇相接;南及金沙江,与仁和区太平乡隔江相望;西至鸡冠石山,同云南省华坪县相依;北临老拱山,与仁和区同德、布德镇相邻。介于东经101°26′43″—101°40′08″,北纬26°31′45″—26°40′43″之间,东西长21·3平方千米,南北宽5·2千米,总面积123·96平方千米。西区地质
西区地质主要由水层岩构成。水成岩因地壳的不稳定性、不等量升降和地史上几大构造运动而形成,区内地层有7个构造层:十亿年前沉积的震旦系上统观音岩组(zbg),总厚度961—1350米,从巴关河由北东向西北边境展布,组成中低山地;古生界泥盆系中泥盆统(d2),总厚度445米,出露在西北角边境,组成中低山地;古生界二叠系下统凉山组(p1v),总厚度56·4—184·3米,主要分布在长坪子以上,水泥厂至龙坪子以北的两块长2·3—3千米、宽300—600米地段,组成低山地;中生界三叠系上统炳南组(t3b),总厚度956·3—2940·3米,主要分布在金沙江北岸中东部,组成低山岗丘陵地貌;中生界侏罗系下统冯家河组(jf),总厚度3739米,出露在区南侧,组成低山丘陵区;新生界第三系上新统昔格达组(n2),厚10—180米,主要分布在乌龟井至新庄台地上;新生界第四系更新统(q2),总厚度53—62米,主要分布在河门口公园与河门口水厂以北、水泥厂至河门口和庄上村沿河地段。火成岩由玄武岩和闪角正长岩构成。上二叠系(约二亿年左右入侵),西区境内有大片岩浆喷出,冷却后为玄武岩,新庄尖山体西侧至洗煤厂出露面大。后因地壳下沉三叠系地层,昔格达层复于其上,区内中西部仅有深切沟剖面露头,新庄尖山中上部山体主要由未喷出的闪角正长岩组成。地形地貌
西区位于金沙江北岸,西北高,东南低。巴关河以东为海拔2557米的大火山西侧,以西在海拔2464米的老公山体中下部。最高点在与云南交界的老鹰岩顶东侧,海拔约2650米(老鹰屋顶海拔2700·2米),最低点在凉风坳攀钢建出水洞下江面边界(东、西、仁和三区交界点),海拔999米,相对高差约1651米。境内地面平均海拔约1500米,江面落差约11·5米。东南部新庄尖山海拔1758米,因是火成岩构建,难于风化,形成孤立的山体,与江面高差为759米。金沙江入境地段为窄谷,出境地段为峡谷,中间大部分地段为中谷。整个地面处在复式背斜的南翼顺倾坡面,从低至高呈阶地状变化。海拔1150米以下的一二级阶地向江面倾斜,部分台地面较平缓,东西部边境少数地面有陡岩。海拔1150—1250米的三四级阶地,东部地下火成岩基底被古河床侵蚀,但席草坪至清香坪地段台地面保存完整;巴关河以西各水成岩底层较软,已被各条箐沟切成岗状丘陵地貌,部分地段被切成深丘。海拔1250—1400米地段处在低山下部中至深丘地,地面反而开阔平缓;西部石灰岩及白云灰岩出露区有完整的块状石林地貌,而东中部同类地层区则现石牙地貌。海拔1400—2000米有几处陡岩,坡面沟发育,坡陡土薄,山形紧凑,属低中山地。海拔2000—2650米地段,有两级古剥蚀面残存,是各箐沟发源地,比以下地区平缓,属中山山地。全区地面属中低山河谷阶地地貌。气候
西区境内属亚热带立体气候,根据攀枝花市米易、盐边、仁和三县区15年以上气象资料,并结合各海拔高度区的植被群落结构和自然类型分析,区内由低到高有准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等五个气候垂直带谱,与水平气候带不衔接,故又称岛状式立体气候。四季不分明,干湿季节明显。气温日变化大,年际变化小,垂直差异大,小气候复杂多样,年平均气温20℃。年日照充足,长达2361—2749小时;辐射强,热量丰富,干燥炎热。年降雨量776·3—990毫米,集中在6—8月,最短71天,最长153天,平均119·9天;雨季4个月平均年降水660·6毫米,占全年降水86%。干季最长278天,最短217天,平均245·3天;干季8个月降水103·8毫米,占全年降水14%。多夜雨,年降夜雨量542·5毫米,占总降雨量70%,降夜雨77·2天,平均每夜降水7毫米;白天降水总量232·8毫米,降雨62·3天,平均日降水3·7毫米。蒸发量大,除8月降水量大于蒸发量以外,年蒸发量大于降水量3·2倍,2月蒸发量大于降水量148·1倍。年平均风速不大,谷地年平均风速0·9米/秒,最大1·9米/秒,秋季风速最小0·6米/秒。风向受地形控制,多东南风,稍偏南北,频率8%;大风日多在春季,静风日多在夏季。冬春季谷地难见霜雪,海拔1400米以上山地每年12月至翌年1月中旬均有霜日,年无霜期长达300天以上;随海拔升高,霜日增多,寒冻强度增大,海拔2200—2400米山地为常年积雪线。冰雹仅在局地成条状危害。土壤
…更多「地理环境」介绍请查阅全文…
自然资源
水资源
西区境内水资源丰富,水质达到国家ⅱ级标准。界河金沙江平均流速3683立方米/秒,平均径流量554·25亿立方米。水质属重碳酸钙镁型,偏碱,低矿化度。另一条过境入江的巴关河,平均流速2·3立方米/秒,平均径流量0·73亿立方米,干季断流。过境江河水头低,农业无法利用,主要为工业及生活用水。
…更多「自然资源」介绍请查阅全文…
人口
截至2022年末,西区户籍人口11·666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7436万人,乡村人口9228人;女性57498,男性59166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92·09%。根据上级部门反馈,2022年,西区常住人口12·9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95·26%。
截至2023年末,西区户籍人口114393人。其中,女性56384,男性58009人。根据上级部门反馈,2023年西区常住人口12·9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95·30%。
经济
综述
2022年,西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9·17亿元,同比增长0·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8亿元,同比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62·57亿元,同比下降0·9%;第三产业增加值23·79亿元,同比增长4·9%。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25:70·77:25·98调整为3·14:70·17:26·69。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5·13亿元,同比下降3·9%,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50·61%。
…更多「经济」介绍请查阅全文…
交通运输
交通
截至2023年末,西区境内共有等级公路(含1、2、3、4级公路)196千米。运输
2023年,西区公路货运周转量77135万吨千米,比上年增长7·3%;公路客运周转量977万人千米,比上年增长19·9%。
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2023年,西区申报并获批立项实施的省级项目2项,争取经费累计45万元,市级项目立项1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家,评价入库的科技型中小企业29家,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8·17亿元。教育事业
截至2023年末,西区共有学校24所,其中幼儿园16所(公办4所、企业办2所、民办10所)小学3所,初中4所(初级中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普通高中1所。
…更多「社会事业」介绍请查阅全文…
风景名胜
攀枝花长江国际漂流基地国家aaa级景点。漂流所经之处是攀西大裂谷,地质活动频繁,地貌变化万千。在这段漂流线上一级滩25个,二级滩13个,三级滩7个,最长滩1000米。 | |
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野生植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地处中国西南川、滇两省交界的云贵高原西北部,位于攀枝花市西区、仁和区境内,总面积1358·3公顷。1983年经原渡口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6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攀枝花苏铁这一珍稀濒危植物及其生态环境。攀枝花苏铁是1971年发现的苏铁新种,1981年才正式定名,1984年被列入中国第一批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攀枝花苏铁对于研究中国横断山脉植物区系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古生物、古生态、古气候、古地质、古地理和种子植物的起源和演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