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攀枝花市西区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攀枝花市西区地理环境

攀枝花市西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西区位于攀枝花市西部,东起凉风坳,与东区银江镇相接;南及金沙江,与仁和区太平乡隔江相望;西至鸡冠石山,同云南省华坪县相依;北临老拱山,与仁和区同德、布德镇相邻。介于东经101°26′43″—101°40′08″,北纬26°31′45″—26°40′43″之间,东西长21·3平方千米,南北宽5·2千米,总面积123·96平方千米。西区

地质

西区地质主要由水层岩构成。水成岩因地壳的不稳定性、不等量升降和地史上几大构造运动而形成,区内地层有7个构造层:十亿年前沉积的震旦系上统观音岩组(zbg),总厚度961—1350米,从巴关河由北东向西北边境展布,组成中低山地;古生界泥盆系中泥盆统(d2),总厚度445米,出露在西北角边境,组成中低山地;古生界二叠系下统凉山组(p1v),总厚度56·4—184·3米,主要分布在长坪子以上,水泥厂至龙坪子以北的两块长2·3—3千米、宽300—600米地段,组成低山地;中生界三叠系上统炳南组(t3b),总厚度956·3—2940·3米,主要分布在金沙江北岸中东部,组成低山岗丘陵地貌;中生界侏罗系下统冯家河组(jf),总厚度3739米,出露在区南侧,组成低山丘陵区;新生界第三系上新统昔格达组(n2),厚10—180米,主要分布在乌龟井至新庄台地上;新生界第四系更新统(q2),总厚度53—62米,主要分布在河门口公园与河门口水厂以北、水泥厂至河门口和庄上村沿河地段。火成岩由玄武岩和闪角正长岩构成。上二叠系(约二亿年左右入侵),西区境内有大片岩浆喷出,冷却后为玄武岩,新庄尖山体西侧至洗煤厂出露面大。后因地壳下沉三叠系地层,昔格达层复于其上,区内中西部仅有深切沟剖面露头,新庄尖山中上部山体主要由未喷出的闪角正长岩组成。

地形地貌

西区位于金沙江北岸,西北高,东南低。巴关河以东为海拔2557米的大火山西侧,以西在海拔2464米的老公山体中下部。最高点在与云南交界的老鹰岩顶东侧,海拔约2650米(老鹰屋顶海拔2700·2米),最低点在凉风坳攀钢建出水洞下江面边界(东、西、仁和三区交界点),海拔999米,相对高差约1651米。境内地面平均海拔约1500米,江面落差约11·5米。东南部新庄尖山海拔1758米,因是火成岩构建,难于风化,形成孤立的山体,与江面高差为759米。金沙江入境地段为窄谷,出境地段为峡谷,中间大部分地段为中谷。整个地面处在复式背斜的南翼顺倾坡面,从低至高呈阶地状变化。海拔1150米以下的一二级阶地向江面倾斜,部分台地面较平缓,东西部边境少数地面有陡岩。海拔1150—1250米的三四级阶地,东部地下火成岩基底被古河床侵蚀,但席草坪至清香坪地段台地面保存完整;巴关河以西各水成岩底层较软,已被各条箐沟切成岗状丘陵地貌,部分地段被切成深丘。海拔1250—1400米地段处在低山下部中至深丘地,地面反而开阔平缓;西部石灰岩及白云灰岩出露区有完整的块状石林地貌,而东中部同类地层区则现石牙地貌。海拔1400—2000米有几处陡岩,坡面沟发育,坡陡土薄,山形紧凑,属低中山地。海拔2000—2650米地段,有两级古剥蚀面残存,是各箐沟发源地,比以下地区平缓,属中山山地。全区地面属中低山河谷阶地地貌。

气候

西区境内属亚热带立体气候,根据攀枝花市米易、盐边、仁和三县区15年以上气象资料,并结合各海拔高度区的植被群落结构和自然类型分析,区内由低到高有准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等五个气候垂直带谱,与水平气候带不衔接,故又称岛状式立体气候。四季不分明,干湿季节明显。气温日变化大,年际变化小,垂直差异大,小气候复杂多样,年平均气温20℃。年日照充足,长达2361—2749小时;辐射强,热量丰富,干燥炎热。年降雨量776·3—990毫米,集中在6—8月,最短71天,最长153天,平均119·9天;雨季4个月平均年降水660·6毫米,占全年降水86%。干季最长278天,最短217天,平均245·3天;干季8个月降水103·8毫米,占全年降水14%。多夜雨,年降夜雨量542·5毫米,占总降雨量70%,降夜雨77·2天,平均每夜降水7毫米;白天降水总量232·8毫米,降雨62·3天,平均日降水3·7毫米。蒸发量大,除8月降水量大于蒸发量以外,年蒸发量大于降水量3·2倍,2月蒸发量大于降水量148·1倍。年平均风速不大,谷地年平均风速0·9米/秒,最大1·9米/秒,秋季风速最小0·6米/秒。风向受地形控制,多东南风,稍偏南北,频率8%;大风日多在春季,静风日多在夏季。冬春季谷地难见霜雪,海拔1400米以上山地每年12月至翌年1月中旬均有霜日,年无霜期长达300天以上;随海拔升高,霜日增多,寒冻强度增大,海拔2200—2400米山地为常年积雪线。冰雹仅在局地成条状危害。

土壤

西区自然土壤的形成受生物气候控制,按大气环流控制的古生物气候水平带划分,西区是红壤发育区。主要类型有山地红壤、褐红壤、燥红土等。土壤分布垂直变化显著:海拔1100米以下的金沙江岸为燥红土;河谷地区新庄、大水井、河门口、龙坪子、格里坪等地,海拔1100—1300米为赤红壤,1300—1400为褐红壤;中梁子山、大火山等山区,海拔1400—1800米为山地红壤,1800—2200米为黄红壤,2200—2650米为黄棕壤。此外,在新庄、大水井、巴关河河谷盆地,格里坪等处,还有少量的园田土;侵蚀严重区无表土的称粗骨红壤。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