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该校创办于1958年,坐落于福建省福安市城内富春溪畔。原名“福建省福安民族中学”,1969年易名为“福安专区民族中学”,1971年定名为“福建省宁德地区民族中学”;因撤地建市,2001年改名为“福建省宁德市民族中学”。
学校创办于1958年春季,当时名“福建省福安民族中学”,隶属福安县文教局管理。学生以畲族为主体,面向福安专区的福安(含柘荣)、宁德、霞浦、福鼎、寿宁、周宁、长乐、连江、罗源9县招生,校址设在福安城北甲杯山上(后解放军134医院址)。1960学校迁往福安县城北郊溪边村(原闽东电机三厂址),改归省教育厅直接管理,招生范围扩大到福安、闽侯、南平、三明和福州5地市。1964年学校划归福安专员公署文教局管理,主要招收福安本专区的少数民族学生。1968改名“福安专区民族中学”。1970年10月,学校迁到福安城内原福安师范校址(即今宁德市民族中学校园,福安市城北街尾103号)。1971年10月,学校更名为“福建省宁德地区民族中学”。2001年6月,学校再更名为“宁德市民族中学”迄今。
…更多「历史沿革」介绍请查阅全文…
学校规模
学校占地面积初中校区40多亩(富春校区),高中校区70亩(扆山校区),至2018年10月,有56个教学班(其中初中24个班级、高中32个班级)学生2829人,学校少数民族生比例占60%左右,以畲族为主,住校生1120人,少数民族学生主要来自全市九个县、市、区。学校有教职工213人,其中专任教师193人,正高级职称1人,高级职称59人,中级职称70人;特级教师4人,国家级骨干教师2人,省名师培养对象1人,福建省名师工作室成员2人,省级学科带头人7人(培养对象2人),宁德市名师7人,省、市级骨干教师24人,其中研究生学历(或专业硕士学位)24人。
突出特色
办学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全体教职工共同努力,学校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办学特色,主要有:一是确立以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为主的指导思想,形成了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生源结构体系;二是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基础相对较差,绝大多数住校的特点,建立起全面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课内课外一起抓新型的素质教育教学秩序;三是从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出发,本着加强初中、打好基础,发展高中、形成优势的原则,逐步形成适应培养多层次人才的需要的办学思路;四是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成立畲族经济研究小组,畲族传统文化、体育研究小组等等,加强对民族教育资源的开发;五是把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一个基本出发点,贯穿于办学过程始终;六是坚持做到了让少数民族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用得上”。
…更多「突出特色」介绍请查阅全文…
办学理念
在新一轮的教育竞争中,我校在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上积极探索,突破固有模式,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正逐步向“教育理论上有建树,办学路子上有特色,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上有成就,学生成才模式上有新路”的现代化学校迈进。我校将“学生至上,育人为本,为未来育人,育未来有用的人”作为育人的目标,全面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健全人格,强壮体魄的可持续发展人才。在实现观念转变中,学校注意向全体教师进行教育改革新思想宣传教育,反复组织学习、讨论,明确提出了“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的民族素质教育目标,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工作中努力地去追求“处处是创造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思想境界。力争办学水平评估一级达标,成为省级素质教育达标学校,确保省级文明学校荣誉,建成福建省民族教育的窗口。
…更多「办学理念」介绍请查阅全文…
办学成果
学生成绩
高考喜报2012届我校高三考生540人,高一录取时上福安一中线36人(保送生19人,正取生17人),在上级各部门的关怀领导下,经过全体高三教师的努力,2012年高考再创佳绩,实现历史性突破:600分以上20人,本一上线120人,本二上线456人。文科钟富平631分、理科钟隆洁657分均居福建省前列。
学校荣誉
…更多「办学成果」介绍请查阅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