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昌市博物馆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南昌市博物馆馆藏文物

南昌市博物馆

馆藏文物

综述

截至2012年,南昌市博物馆收藏有陶瓷、铜器、钱币、石器、玉器、漆器、木器等各类珍贵文物5000余件,其中一级文物推荐7件,二级文物68件,三级文物400余件。南昌市博物馆展品

主要文物

青铜器

四乳瑞兽纹铜镜照容用具。青铜质。半圆钮座下饰有一虎,部分躯体现在座的周围。宽凹线方框的四边外的主区各饰一禽或一兽。分别为龙、凤、独角兽与虎。它们之间以乳钉相隔。宽平缘上饰卷云纹。这是东汉铜镜流行的纹样之一。铜镜浅浮雕造型,以线绘图、画面饱满。禽兽体态刚健有力,充满生气,呈现祥瑞之意。镜上画面营造出神兽祥瑞天上游,朵朵飘云相伴随的景象。
鎏金铜佛像佛像祼露右上身,发髻高束,呈攒尖金顶兰地螺发。双腿盘坐在仰复莲须弥座上。面部眼眉清秀,额点宝珠,双耳垂肩。右手作降魔印,左手作说法印。佛教的各种手势代表佛教的各种教义,是具有印度特点的人体语言,表达的含义极为丰富。常见的有说法印、无畏印、愿印、降魔印、禅定印5种,即“释迦五印”。
乳钉雷纹圈足铜簋青铜质。口微敞,折沿,深腹,高圈足微外撇。器身作三组装饰:口沿下一圈等距离饰三个浮雕兽面纹,其间三组雷地蟠螭纹,腹部饰雷地乳钉纹。圈足外饰三组对称雷地蟠螭纹。簋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的食器,祭祀和宴飨也用簋,用簋之数多成双。西周之时簋与鼎被视作礼器,其数多寡则表示身份的高低贵贱。
荷花纹方镜照容用具。正方形,半圆纽。以细线纹勾划两株荷花及荷叶分别沿对角线对置。两宋时期,铜镜处于衰落期,纹饰普遍存在简化现象,只注重实用而不尚装饰 ,图案模糊,显得粗糙。宋太祖祖父为赵敬,故宋时改镜子为照子,这是两宋时期一大特点,是历史上避讳制的产物。
四花镜照容用具。青铜质。八出葵花形,圆钮。钮外对称排列四串折枝花果纹。根、茎、叶、花栩栩如生,布局清新明朗,流畅华丽。
铜三足盖砚于1997年南昌市火车站地下停车场出土,东晋文房用具,盖高5·0厘米,盖径21·9厘米,灯体口径21厘米,高5·8厘米。青铜质,盖纽为四方扁平形,中心有一圆孔,纽座为八瓣叶形。砚起砚墙,砚面平,三蹄足。
铺首三足铜炉于1997年南昌市火车站地下停车场工地出土,产于东晋,高15·8厘米,口径39·3厘米,底径30·5厘米。敞口,平沿微下卷,鼓腹下收,圜底,下承三兽足。腹外壁饰五道凸弦纹及两个对称兽面铺首,鼻作钮状,足上部为兽面形,下部为蹄形足。

金银器

金凤钗、金发簪于1983年在南昌市郊区塘山出土, 明代首饰,金质。明代妇女发饰雍容华贵,簪钗各有其插戴位置。挑心是自下而上用挑的方式簪戴在发髻正面中心。鬓钗一对通常是分别倒插于两个额角上。
金戒指于1997年南昌市火车站地下停车场工地出土,东晋首饰,直径1·1~2·0厘米,戒面宽1·2~1·6厘米,指环宽0·2~0·3厘米,环形,戒面由指环一侧向上平凸成“山”字形。戒面饰一佛像,佛像以錾刻的手法表现出头部及身体。佛像下錾刻水波纹似为莲花座,佛像身后錾刻短竖线纹,似为背光。

玉器

玉碗于1988年南昌市绳金塔地宫出土,高3厘米,口径11·4厘米,足径5·5厘米。是清代陈设用器,青玉质,敞口,斜弧壁,平底,体薄晶莹透明。
镂空凌霄花青玉佩于2002年南昌市红角洲警察学校出土,产于明代,青白玉质,有黄褐沁斑,略呈椭圆形,采用双层透雕工艺,雕刻四朵叠压的凌霄花,两朵朝上,两朵朝下。

陶瓷器

青花冰梅纹盖罐于1988年南昌市绳金塔地宫出土,清代容器,高13·8厘米,口径4·2厘米,足径6·6厘米器身直口,丰肩,长圆腹,假圈足。通体以青花浓料画冰裂片纹,以淡料略加晕染,其间勾画白色梅花,蓝白相映,寒梅吐艳尤显芬芳,颇具文人画风韵。冰梅纹盖罐是康熙时期的典型作品。冰梅纹又称冰裂梅纹,清康熙朝创制的瓷器纹饰,以仿宋官窑冰裂片纹为图案地纹,再在其上画朵梅或枝梅。
景德镇窑青花折枝菊纹碗于1998年北京文物协调交流中心调拨,清代容器,高6·1厘米,口15·4厘米,足径5·3厘米。撇口、弧腹、圈足。内底及外壁绘青花折枝菊纹和璎珞纹。外底书青花纂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
乾隆款祭红盘于1998年北京文物协调交流中心调拨,清代容器,高2·5厘米,口13·2厘米,足7·6厘米。撇口、浅弧腹、平底圈足。内外施红釉,灯芯口。外底书青花篆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祭红釉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行的红釉品种。烧成后的釉面为失透状,呈色均匀凝重。
景德镇窑黄釉盘于1998年北京文物协调交流中心调拨,清代容器,高3·5厘米,口17·8厘米,足10厘米。敞口、浅弧腹,圈足。内外满施黄釉,外底书青花楷体“大清光绪年制”款。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