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茶山
针对历史资料对古六大茶山的各说不一,远在1957年11月至12月,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组织专业茶叶普查工作队,对古六大茶山进行了认真的实地普查,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第一任所长蒋铨先生亲自参加,历时整整一个月,行程1200余里,走遍了古六大茶山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走访了许多健在的男女老少,查看了许多碑石记录,历尽千辛万苦,搜集看了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为古六大茶山史料提供了宝贵的、不可磨灭的证据,向州人民政府作了口头及书面汇报,根据当时现存的茶山范围、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古六大茶山依次是易武、倚邦、攸乐(基诺)、莽枝、蛮砖和革登,州人民政府确认了他们的报告。
茶山历史
地名
清乾隆进士檀萃《滇海虞衡志》载,“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曼撒,周八百里。
这“周八百里”不仅指茶山的面积,而且也表明“六大茶山是连成一片的。西面是攸乐茶山,中间是革登、莽枝、倚邦、蛮砖茶山,东面是曼撒茶山。
…更多「茶山历史」介绍请查阅全文…
茶山传说
古“六大茶山”的命名,传说与诸葛亮有关。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蜀汉丞相诸葛亮走遍了六大茶,留下很多遗器作纪念,六大茶山因此而得名。
清朝道光年间编撰的《普洱俯志古迹》中。有记载:“六茶山遗器俱在城南境,旧传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悠乐,置铜鉧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蹬,置撒袋于曼撒。
因以其山名曼枝、革登有茶王树较它山独大,相传为武侯遗种,今夷民犹祀之”。古茶山中的孔明山巍峨壮观,是诸葛亮寄箭处(民间传说射箭处是普洱俯城东南无影树山),上有祭风台旧址。
地理位置
古六大茶山位于北纬21°51′至22°06′,东经101°14′,至101°31′之间,东与老挝交界,国境线长87.3公里,北与江城县接界,西与景洪市毗邻,南与勐仑、瑶区连接,幅员2260余平方公里,约合3,38,800亩,历史上称为江内地区。
其中攸乐茶山是景洪市的一个乡,位于景洪市东北部,距景洪城53公里;易武茶区(包括)易武茶山、曼撒茶山,距景洪123公里,距勐腊县城110公里;象明茶区(包括倚邦茶山、蛮砖茶山、革登茶山)距景洪168公里,距勐腊县城163公里。
…更多「地理位置」介绍请查阅全文…
生态环境
古六大茶山山水相连,地形、气候、植被相近。根据测试,海拔最高2023米,位于易武茶区的黑水梁子,最低海拔565米,位于象明茶区曼配罗梭江(人渡)水面,海拔高低差距1458米,以海拔每升高100米温度降低0·5℃看,有立体性气候特点,海拔800米至1800米范围内的土地有上百万亩,这些土地屑赤红壤、红壤,土层深厚、肥沃,土壤ph值多在4·5-6·5之间,理化性能十分有利于茶树生长。
…更多「生态环境」介绍请查阅全文…
大叶白毫
六大茶山未受到第四世纪冰川的破坏影响,保留下来的山茶科植物繁多,恐龙时代的活化石牺椤随处可见。2002年1月16日张毂先生带领日本爱知大学教授松下智先生一行四人在向导李保生(瑶族)的引道下到六大茶山最高山峰海拔2023米的黑水梁子考察,这里山峰陡峭,有桫椤、有野生大叶种茶和小叶种茶,他们找到一株围茎198厘米,高10余米的大茶树,根据保生讲这株样大的附近有10余株,在1998年被野火烧死了。通过松下智先生几次到易武考察,他说大叶种茶的发源地就是这些地方。
…更多「大叶白毫」介绍请查阅全文…
茶山现状
易武山
据口碑流传及易武《茶祖史话》记载,易武茶始于公元225年左右。在那缺医少药的历史时期,当地土著民族本人(自称及外称)生病了,用植物的根、皮、茶、叶、果试病,发现茶叶具有清热解毒、醒脑明目,止痛除烦的药用功效,又解渴好喝,便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外地到这里做生意或路过的人员生病了,群众也用茶叶为其治病,病治好了,免不了买些回去,需要量愈来愈多,茶叶变成了商品,有的群众就相约迁到野生茶林多的地方改造野生茶树,把高大的茶树砍矮,砍除杂树、杂草、藤条,变成人工容易采摘的茶园。到唐朝“大兴土木”时期又得到较大发展,初步形成山山有茶园,处处有人家的宏大局面。由于茶业的发展带动了其他事业,易武成了滇南有名的“利润城”。元朝时期由于国内战争和疾病直接影响到当地土著民族的安危,人丁大量减少,茶园大量荒芜。明末清初石屏地处偏僻,人多地少,风调雨顺年份多数人可解决温饱问题,若遇水旱失调,许多人便衣不暖体、食不饱肚,“穷走夷方急走广(广东、广西)”是石屏人生计的真实写照。许多南下的石屏人看到六大茶山气候适宜,土地宽广肥沃,大面积丢荒的茶园谁恢复属于谁,便相约“奔茶山”而来,来后经过几年的辛劳,不但恢复了许多老茶园,还在村寨附近择地而种,六大茶山的茶业进入了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据《茶祖史话》及李拂一先生著《镇越县新志稿》载:“清嘉庆、道光年间是六大茶山最辉煌的时期,易武茶区年产干毛茶7至8万担(每担150老斤),倚邦茶区两万担。”由于茶业的发展,使群众的经济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富裕,展现出盖楼房、建寺庙、立茶庄,办学堂,筑路架桥,一派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易武茶区的易武镇、易比、漫秀、大路边、曼撒、湾弓、大寨、旧庙等八大村寨都建有大庙,铺设有石板街道,民居中四合院楼房拔地而起;象明茶区的倚邦街、曼拱街、牛滚塘街,蛮砖街也热闹非凡,一派富有景象。
攸乐山
位于景洪市辖区内,现名基诺山。束西长75公里,南北宽50公里。东北与革登茶山为邻,西南接小勐养、勐罕和勐宽三个坝子,现为景洪市的一个乡级行政单位。攸乐茶山历史上位居“六大茶山”之首,是云南大叶茶的中心产地,历史上最高产量达2000担以上。攸乐山种茶,年代久远,相传茶是孔明遗种,故尊奉孔明为茶祖。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曾设过同知府和专管捕“盗”的普洱通判。抗日战争时期,攸乐茶山周边遭到烧杀抢掠,茶农四逃,茶山荒芜,茶叶生产受到严重破坏。1993年攸乐茶山产茶1942担(97000多公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州、市碓定该地区为山区开发实验区,在有关科研单位的指导下,在大力发展茶叶生产的同时,还积极种植砂仁、橡胶等,使基诺同胞经济收入大增,生活明显改善,正在向小康迈进。革登山
革登古茶山包括今象明新发寨、新酒房、菜阳河一带。也是古代较闻名的茶区,年产茶量在500担以上,茶叶属大叶类型。清嘉庆年间(1796—1820)革登八角树寨附近有茶王树,春茶一季可产干茶一担,已枯死,已荒芜难寻。倚邦山
…更多「茶山现状」介绍请查阅全文…
江外茶山
南糯山
属乔木大叶种,微苦涩,回甘、生津好,汤色桔黄、透亮。透着蜜香、澜香,谷花茶淡香如荷。历史上是闻名遐迩的古茶山,仍存活着一株已逾千年的栽培型的茶王树。布朗山
属乔木大叶种,较苦涩,回甘快、生津强,汤色桔黄透亮。香气独特,有梅子香、花蜜香、兰香,是很多中外客商和普洱茶爱好者梦寐以求的收藏佳品。巴达山
属乔木大叶种,这里生长着成片的栽培型茶树和野生茶树林。贺松村大黑山上就生长着一株1800年的野生型茶王树。此山茶叶味苦涩,回甘、生津快,汤色桔黄晶莹、透亮,条索墨绿油亮。香气好,有梅子香、蜜香。南峤茶山
属乔木中叶种,乔木茶树不成林(片),灌木居多,口感薄甜,汤色深桔黄,香气一般,茶叶等级低。勐宋茶山
属乔木中叶种,乔木茶树不成林(片),灌木居多,口感苦涩,微回甘、生津一般,汤色深黄,条索墨黑。惠民景迈山
…更多「江外茶山」介绍请查阅全文…
孔明山
早晨可以先到孔明山下的观音庙祈福,据当地人说外来人在此祈福很灵愿的,这里也整个基诺族地区一座观音庙。之后登孔明山,孔明山是一座石灰岩山,海拔1788·2米,在普洱茶古茶山“革登”附近,是普洱茶六大古茶山的最高峰,方圆10平方公里。俗传山顶上有一块平石为孔明当年祭风的“祭峰台”。整个山峰上有四个险峻悬崖峭壁,远远看去,就像孔明所戴的帽子,所以称之为孔明山。当地人又叫它龙谷岩。孔明山岩溶地貌发育,山形为直立南北向,整个山体上有多个悬崖峭壁,主峰北面峭壁最为险峻并与小黑江相联。南坡接观音庙盆地。山上有地造天成的八道门、九曲石阶,石林形态怪异,还有岩棕林、苏铁林等珍贵的植物资源。山上之石,若佛若仙,秀竹成林,古树参天,藤蔓交织。在山上极目远眺,万倾绿波尽收眼底,全年多季节云海茫茫。孔明山属于独特罕见的热带雨林山地自然风光类型,具有众多天然景观,并融合了热带雨林植被、动植物景观、岩溶地貌奇观、崖峭峰丛等地理形态。
…更多「孔明山」介绍请查阅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