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六大茶山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六大茶山茶山历史

六大茶山

茶山历史

地名

清乾隆进士檀萃《滇海虞衡志》载,“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曼撒,周八百里。

这“周八百里”不仅指茶山的面积,而且也表明“六大茶山是连成一片的。西面是攸乐茶山,中间是革登、莽枝、倚邦、蛮砖茶山,东面是曼撒茶山。

明隆庆四年(公元 1570年),车里宣慰使刀应勐将其管辖地划为12个版纳时,“六大茶山”为一个版纳——“茶山版纳”。这是为适应茶叶,特别是贡茶的生产而必须的。

据《普洱府志,形式》篇所载,六大茶山除曼撒茶山属易武土司管辖外,其余五山均属倚邦土司管辖。有史籍讲“易武茶山,实际上就是曼撒茶山。清《滇海虞衡志》记述古六大茶山的地名是正确的。

位置

关于古“六大茶山”地理位置,史籍上的说法,多种多样:有的讲在澜沧江以东,有的讲在澜沧江以西,还有的说澜沧江两岸各有六大茶山。

清光绪年间绘制的《思茅厅界图》表明,古“六大茶山”都在澜沧江束岸。攸乐茶山现属景洪市,其余五大茶山均在勐腊县。其中,曼撒在易武乡,革登、莽枝、蛮砖、倚邦在象明乡。

据说,象明是以孔明山、野象山合名而得。古“六大茶山为云南最古老的茶山,也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之一。现均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贡茶

古六大茶山的土地全部被各种树木、竹林、草、藤条、鲜花覆盖它们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终年小溪叮冬流淌,蝴蝶起舞飞翔,各种小鸟竞相比赛歌唱,构成了一个美丽富绕多姿多彩的动植物王国。

这里又远距城镇、工厂,不受废气、污物、声响的污染,空气是多么的清新而富有营养,环境是那么的洁静和美丽,若三、五好友林间小路漫步,真会使人流连忘返。

这里生长的古茶园,历来不施用农药化肥,色、香、味、形具佳,远在清雍正十·年就被朝廷指定象明茶区年解贡茶15000斤,易武茶区66666斤,为什么要6呢?据说6(禄)是吉祥的象征, 66有福,66大顺。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曾对著名作家老舍(舒舍予)先生说过:“普洱茶是皇室成员的宠物,拥有古六大茶山产的普洱茶是皇室成员显贵的标志,普洱茶还是朝廷馈赠各国首脑、贵宾的礼品,深受外宾喜爱。贡茶制一直持续到光绪三十年,历时一百六十三年,后因清朝末期,内部动荡,社会治安不好,贡茶送到昆明附近被贼抢,朝廷鞭长莫及,没有追究,贡茶制到此结束”。

清政府指定年解贡茶,并在普洱建办贡茶厂,将六大茶山晒青毛茶运普洱加工成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瓶装芽茶、蕊茶、装茶膏等八种(称八色贡茶)。

乾隆年间,倚邦、易武已会加工饼茶、沱茶、方茶,茶叶就地加工后直运昆明,再转运北京。

茶商

古“六大茶山”三国前就有茶树种植,三国以后茶就作为商品与外地贸易,晋时逐渐发展,唐,宋已形成茶叶商品基地。明洪武年间被划作一个单独行政区域。清中叶茶山鼎盛,产品远销四川、西藏、港澳、南阳个地,普洱茶从此闻名中外。

古“六大茶山”不但是西双版纳各族人民过去的主要经济来源,还曾经吸引内地数十万同胞前来开发,这对于繁荣边疆经济,加强各民族的团结交往,起到巨大的作用。

由于种种原因,清末及民国时期“六大茶山”逐渐走向衰落,到解放前夕茶叶生产更跌到低谷。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级政府十分重视茶叶生产,“古六大茶山”逐渐恢复生机,普洱茶生产走出低谷,重放光芒。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