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1950年,境内设蔡家乡和楚江圩乡。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置蔡家和楚江圩2个公社。
1984年,改为岚角山乡。
1986年,经省政府批准岚角山乡撤乡建镇。
1995年,撤区并乡建镇,将楚江圩镇合并为岚角山镇。
2015年,岚角山镇与曲河街道成建制合并,设立曲河街道。
2016年,从曲河街道析出,设置岚角山街道。
行政区划
2011年末,岚角山街道辖岚角山、楚江圩两个社区居委会,和官禄塘、庆桥、油渣头、蔡家埠、潇湘庙、新田前、巴洲、千世头、长塘角、楚江圩、东塘庙、阳甸、中间庙、渣里口、飞跃、石木冲、岚角山、保方寺、梅塘口、杨司江、宅芝甸、进贤、良木铺、周家、香山前、武塘、春光、高桥头、寅巳塘、五口井等30个村民委员会,下设6个居民小组,299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岚角山街道下辖8个社区和7个行政村。
岚角山社区 | 油榨头社区 | 飞跃村 |
楚江圩社区 | 蔡家埠社区 | 高桥头村 |
保方寺社区 | 巴洲社区 | 五口井村 |
新田前社区 | 香山前村 | 春光村 |
三庙社区 | 杨司江村 | 官禄塘村 |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岚角山街道地处冷水滩区南部,东与伊塘镇接壤,南抵零陵区接履桥街道,西与蔡市、仁湾两镇隔江相望,北靠上岭桥镇,辖区面积90·1平方公里。岚角山街道地形地貌
岚角山街道以山地、丘陵为主。水文
岚角山街道境内河道属长江流域。主要河流为湘江,自巴洲村南入境,由南而北,流经千世头村、蔡家埠村、油渣头村、潇湘庙村、中间庙村、阳甸村。境内河道长12千米,流域面积38平方千米。自然灾害
岚角山街道主要自然灾害有旱涝、风灾、霜冻、雷击等。旱灾年均发生0·5次,最严重的是1998年的夏秋特大干旱达9个月之久,影响到1999年的春季生产,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
人口
2011年末,岚角山街道辖区总人口28045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145人,城镇化率7·5%。另有流动人口6401人。总人口中,男性14591人,占52%;女性13454人,占48%;14岁以下6482人,占19%;15~64岁15477人,占55%;65岁以上6805人,占26%。人口以汉族为主。2011年人口出生率13‰,人口死亡率5·8‰,人口自然增长率7·2‰。
截至2016年,岚角山街道总人口29485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岚角山街道财政总收入1341万元,比上年增长6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04万元,比上年增长1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49万元,比上年增长14%。人均财政收入1·6万元,比上年增长12%。农业
岚角山街道有农业耕地面积3·8万亩,人均1·39亩;可利用草地2·5万亩,林地18·3万亩。2011年农业总产值4·9亿元,占生产总值的47%。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5·7万吨,人均2038千克。主要经济作物有蔬菜、水果。2011年蔬菜水果种植1·2万亩,产量3·8万吨,主要品种有南瓜、豆角、韭菜、辣椒、茄子、西瓜、甘蔗等;其中蔬菜8·5吨,水果12万吨。
岚角山街道畜牧业以家禽、猪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15·6万头,年末存栏12·6万头;牛饲养量1·5万头,年末存栏1万头;羊饲养量2万只,年末存栏1·5万只;家禽饲养量116·5万羽,上市家禽81万羽。2011年生产肉类25200吨,其中猪肉18080吨,牛肉7000吨,羊肉120吨。畜牧业总产值1·0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2%。
工业
岚角山街道工业以汽车销售、木材加工、建筑材料为主。2011年工业总产值4·7亿元,比上年增长18%;实现工业增加值1·6亿元,比上年增长15%。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42%。工业实交税金659万元,比上年增长16%。商业
2011年,岚角山街道社会商品零售额3·2亿元,比上年增长20%。有便民超市等商业网点300个,职工1200人。金融
2011年,岚角山街道金融产业实现增加值500万元,比上年增加100万元,占生产总值的10%。截至2011年12月底,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额8000万元,同比增长15%,全年新增500万元。到2011年12月末,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2家,农村商业银行1家。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岚角山街道有幼儿园3所,在园幼儿320人,专任教师25人;小学2所,在校学生974人,专任教师97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学生1235人,专任教师125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为100%。文化事业
2009年10月,建成岚角山镇有线电视台,后改称湖南有线网络有限公司岚角山站,2011年有线电视用户1200户。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岚角山街道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个,其中医院2所,社区卫生服务站1所;病床110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3·9张。专业卫生人员42名,其中执业医师10名,执业助理医师27人,注册护士20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5人,平均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0·4人,平均每千人注册护士0·7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2·1万人次,住院病人手术238台次,出院病人0·18万人次,病床使用率80%。
社会保障
2011年,岚角山街道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75户,人数134人,支出27·6万元,比上年增长6·5%,月人均168元,比上年增长6%;城市医疗救助12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5人次,共支出0·8万元,比上年增长20%。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788户,人数1297人,支出102·4万元,比上年增长4·3%,月人均65元,比上年增长30%;农村五保集中供养30人,支出12·2万元;农村五保分散供养16人,支出2·9万元,比上年增长25%;农村医疗救助108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474人次,共支出4·4万元,比上年增长65%;农村临时救助86次,支出8·6万元,比上年增长30·6%。
2011年,岚角山街道自然灾害受灾人口14200人次,紧急转移安置120人次,农作物受灾面积0·6千公顷,倒塌房屋12间,直接经济损失40万元,救灾支出8·5万元,比上年增长10·3%。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27人,安置义务兵、士官等8人。社会福利费6万元,比上年增长15%;社会福利单位1个,床位72张,其中收养机构床位30张,生活无着人员救助床位30张,社区服务床位12张。社区服务设施12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4个,社区服务站4个,其他服务设施4个;社区日间照料床位数12张,社区留宿照料床位数30张。新增就业人员3500人,有32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5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0·2%,全年共帮助12户零就业家庭实现每户至少一人就业。
2011年,岚角山街道五项社会保险(不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合计300万元,比上年增长8%;基金支出合计330万元,比上年增长7%。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312人,比上年末增加5人,其中参保职工242人,参保离退休人员75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5人和4人。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1430人,比上年末增加430人;20户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参加职工70人,年末企业年金基金累计结存70万元。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337人,比上年末增加10万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80人,比上年末增加12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185人,比上年末增加7人,参加失业保险50人,比上年末增加5人,年末领取失业保险金9人;参加工伤保险412人,比上年末增加6人,其中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24人,比上年末增加5人,全年评定伤残等级5人,比上年增加1人,全年享受工伤保险待遇415人,比上年增加6人。参加生育保险20人,比上年末增加2人,全年共有12人次享受生育保险待遇,比上年增加3人次。
基础设施
邮政电信
2011年末,岚角山街道有邮政局1处,代办所1处,邮政业务总量210万元,其中纯收入120万元。杂志、报纸累计发行量1·5万份。电信企业2家,服务网点2个,程控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050万门,固定电话用户926户,移动电话用户600户,互联网用户766户。
给排水
2011年末,岚角山街道境内自来水厂一座,年供水4·5万吨,人均生活用水18吨。
供电
2011年末,岚角山街道有供电站一座。
交通运输
岚角山街道境内有衡枣高速、邵永高速、洛湛铁路、零陵机场、省道322、省道1812线、省道s217线、零陵大道等多种路线。2011年末有客运站一个,日发客运汽车20班次,日均客容量400余人次。
历史文化
当地名人
岚角山街道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之一李达的故乡。文物古迹
岚角山街道境内有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