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国立中正大学时期(1940年10月-1949年7月)
1940年,国立中正大学筹备委员会在泰和城郊杏岭成立,聘请西南联大副教授刘中藩为第一任馆长。9月1日,图书编目工作开始,登入第一本书《比较宪法》。同年10月,国立中正大学下设文法、工、农三学院九学系,图书馆随校成立。该校改当地刘氏庄园一栋楼房为馆舍(200平方米),下设办公室、采访、编目和阅览四股,工作人员12人。图书馆在不到半年时间里搜集到中文图书8000册、西文图书1024册,中文期刊172种、西文期刊83种、中西文报纸32种。
1942年,在赣县龙岭分校设立分校图书馆。
1945年1月,日军南下,分校馆并入总图书馆,随学校同迁兴国,再迁宁都长胜。搬迁途中,有2000册图书因来不及转移,被日军焚毁。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图书馆随学校迁到南昌市西郊望城岗(即南昌陆军学院校址)。
1947年6月,学校为图书馆新建的面积为1400平方米的飞机形木质结构新馆舍投入使用,书库容量10万册,阅览座位400个。
1949年5月南昌解放时,全馆藏书总量达68940册(中文图书41608册,西文图书7766册,中文小册19566册)。
国立南昌大学时期(1949年8月-1953年10月)
1949年6月,国立中正大学由省军管会接管。
1949年8月,省政府决定学校改名为国立南昌大学。江西工专、江西水专、江西体育师专、江西农专相继并入,学校迁入南昌市内。
1949年9月,南昌大学图书馆迁入市内,暂借盐务办事处内的开明亭为总馆馆舍(即江西省委党校园亭),下设文艺、水利、工业、农业及体育专科等5个分馆。
1950年,总馆迁到老飞机场的新校本部(即江西师大校本部),除工学院和体专分馆外,其余分馆并入总馆。总馆馆舍为两层楼房,工作人员15人(不含分馆),下设总务、采访、中文编目、外文编目及阅览五股进行工作。全馆藏书总量到院系调整时已达12万册。
1953年8月,中南区院系调整开始,南昌大学有关专业调出江西,与中南区其他院校有关专业合并,新组建一批专业院校。分馆随院系调出,总馆也调出部分图书,相继支援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以及新组建的华中工学院、中南土木建筑学院、华南工学院、中南财经学院、华中师院、江西农学院和湖南师院,共计调出图书56887册。
江西师范学院时期(1953年11月-1983年10月)
1953年11月,国立南昌大学改名为江西师范学院,总馆随校改名,此时图书馆共计藏书92888册。
1956年,购书经费达13万元,图书馆派出数批人员外出采购图书,购入线装古籍3万余册。
1960年4月,图书馆搬进新馆开放,建筑面积4240平方米,书库容量60万册,阅览座位840个,工作人员20余人,基本读者达3600人。
1964年5月,图书馆进行分类法改革,采用《中图法》试用本类分中外文图书,并改用汉语拼音著者号。
1965年,藏书总量达到593603册(不含报纸合订本)。
1966年文革开始后,图书馆日常工作陷于瘫痪状态。
1969年,图书馆随校改名为井冈山大学图书馆,江西教育学院图书馆归并到井冈山大学图书馆。同年10月,图书馆随校迁往井冈山拿山。原图书馆藏书只有极少一部分带上山,绝大多数图书封存在原书库内,由学校留守处代管。井冈山大学时期,图书馆仅有工作人员4人。
1972年8月,学校恢复原名江西师范学院,图书馆随校迁回南昌。
1973年,图书分类改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并对原自然科学图书进行了改编。
1979年,江西教育学院恢复,江西教育学院图书馆的图书由该馆收回。
1983年11月,学校改名为江西师范大学时,读者已达4500人,藏书总量达120万册(不含报纸合订本)。
江西师范大学时期(1983年11月-)
1983年11月,江西师范学院改名为江西师范大学,图书馆更名为江西师范大学图书馆。
1984年,在全国改革大潮的推动下,图书馆在办馆思想上,由封闭的自成一统向全方位开放和横向联系过渡;在办馆水平上,由单一的服务性职能向服务性学术性职能过渡;在服务手段上,由低水平的传统手段向现代化服务手段过渡;在服务方式上,由单纯的封闭式向多元化开放式过渡;在藏书建设上,由各学科收藏齐头并进过渡到重点收藏,有计划地在大学级藏书的基础上发展研究级藏书。
1988年,图书馆藏书已达150万册。江西师大图书馆由原来的近万册图书和10余名工作人员,发展到150万册藏书及70余名工作人员。
1992年,江西省政府投资750万元人民币,爱国旅台同胞周仲超先生捐赠20万美元用于建设青山湖校区图书馆。
1993年9月,青山湖校区图书馆图书馆正式迁入新馆,命为“重韶图书馆”。
2005年10月,形成以瑶湖校区图文信息中心为总馆,青山湖校区和青云谱校区分馆为支撑的三馆运行体系。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