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焦山寺始建于北魏道武帝时期,由高僧法果主持开凿石窟,现存崖面东西长约60米,高15米。辽代曾作为行宫使用,辽景宗于982年在此驾崩,萧太后在此摄政,现有行宫残墙遗存。明代嘉靖年间寺院主体建筑完成重建,顶部砖塔亦为此时期所建。2003年进行大规模修复,2016年石窟部分被列入第五批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特征
寺院整体依山势分五层建造:
第一至三层:采用"凹"形石料砖砌窑洞建筑,二层设中心禅院区,九间窑洞分三组布置佛殿与禅房
第四层:分布着11个北魏晚期洞窟,包含大像窟、僧房窟等类型,其中第6窟规模最大,马蹄形平面主像占据核心位置
第五层:三层六角楼阁式砖塔耸立山顶,通高10米,檐部雕刻仿木斗栱,内部设梯道可登临
…更多「建筑特征」介绍请查阅全文…
艺术价值
焦山寺石窟艺术具有承袭云冈的特点:
造像题材:第四层洞窟残存的"二佛并坐"形式,与云冈中期造像一脉相承
雕刻技艺:山体东侧第6窟主像衣纹处理保留云冈早期浑厚风格
窟龛形制:马蹄形平面、中心塔柱式布局延续北魏佛教建筑传统
明代砖塔采用典型嘉靖时期工艺,砖雕仿木构件精致,顶层攒尖圆顶结构严谨,是大同地区现存明代砖塔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