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湖北医药学院第二临床学院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湖北医药学院办学条件

湖北医药学院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设有16个二级学院,6所附属医院,开设26个本科专业。
院系设置
二级学院专业
第一临床学院临床医学、麻醉学、康复治疗学、儿科学
第二临床学院临床医学、精神医学
第三临床学院临床医学、儿科学
第四临床学院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药学
第五临床学院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检验技术、康复治疗学
口腔医学院-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技术、生物科学、医学影像技术
继续教育学院-
全科医学院-
药学院药学、制药工程、中药学
护理学院-
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预防医学、健康服务与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资源管理、智能医学工程
基础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药护学院临床医学、麻醉学、预防医学、护理学、医学检验技术、药学、康复治疗学、医学影像技术、公共事业管理、信息资源管理、制药工程、软件工程
附属医院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国药东风总医院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北医药学院附属随州医院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妇幼保健院

学科建设

学科设置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有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省级重点一级学科3个,3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

学科建设
类别名称
一级学科硕士点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医学技术
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临床医学、护理、药学、公共卫生、口腔医学、应用心理、生物与医药、公共管理
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现代医学、公共卫生与健康、生物与医药
省级重点一级学科临床医学、基础医学、护理学
“楚天学者计划”设岗学科外科学、内科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麻醉学、妇产科学、护理学

学科评估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临床医学2017年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24年晋升为前2·2‰,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有教职工1338人,硕士生导师951人(含专业学位基地导师),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599人,博士461人。拥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湖北省医学领军人才等国家级、省级人才103人,40余人(次)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湖北名师”等荣誉称号。
优秀教师
类别名单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李和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李和、王家宁、杨桂元、王伦长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李和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伦长
省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李和、涂汉军、杨桂元、王普清、邓守恒、王家宁、曾孔生、黄铁柱、漆子桂、徐少勇、李飞
省首届医学领军人才涂汉军、王家宁
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李和、王家宁
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王家宁、孟忠吉
省劳动模范涂汉军、王伦长
楚天学者王家宁
省级教学团队
序号团队名称带头人级别
1麻醉学教学团队傅南安省级
2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团队李文春省级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拥有3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10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有6门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1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7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质量工程
类别名称
国家特色建设专业麻醉学、护理学
省级本科品牌专业麻醉学护理学口腔学、药学、临床医学
省级重点专业精神医学
省级教学示范中心生物(医学)基础实验中心、临床技能培训中心、英语语言学习中心
省级精品课程《外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口腔修复学》《生理学》《人体解剖学》《临床麻醉学》《第一临床学院内科学》

教学成果

部分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一栏
序号成果名称参与者获奖等级获得年份授奖单位
1一普二专三开放:灾害救援医学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李涛、刘菊英、肖敏、张建、刘翠、李盾、杜成芬、周丽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017年湖北省人民政府
2基于人生命周期的螺旋式本科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冯晓敏、程利、李亚玲、张桃桃、何荣华、张素芳、余可斐、徐江华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2017年湖北省人民政府
3医学生职业发展系列课程的改革与实践翟成蹊、赵鹏飞、周艳、陈璞、吴敏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三等奖2017年湖北省人民政府

(上表内容来源于)

合作交流

校企地合作

学校与地方政府和生物医药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主导编制1个省级、3个市级中药材地方标准,主持制订《十堰市卫生健康“十四五”规划》《十堰市中药产业发展规划(2022-2030)》。

国际合作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是我国中西结合部重要的国际交流合作窗口。先后聘请164名海内外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柔性方式引进10名海外学者。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杜兰大学、英国莱斯特大学等国外高校保持着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