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1988年海南建省成为大特区的时候,曾经掀起创业的热潮,当时有10万人才下海南的说法。而海南报业市场化的竞争,却是在2001年之后,不大的市场中,有超过5家综合性日报在角逐。在竞争低烈度、市场增量空间又不足的情况下,强势大报能否继续保住份额,弱势报纸如何扭转乾坤,本刊记者专程赴海南探讨海南报业的发展和市场走向。
1990年是省级党报创办都市报的高潮,《海南日报》由于是报业老大,在其它竞争者基本不构成威胁的情况下,并没有动作,而是通过加强报纸内容贴近性,担负了部分“都市报”的功能。
…更多「历史沿革」介绍请查阅全文…
经济实力
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具有较强的报业经营能力。广告、发行、印刷、信息等报业经济支柱性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人才实力:海南日报拥有一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报社在职采编人员中,具有副高以上新闻职称的有45名,占采编人员总数的32%;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中,有各类专业中级以上职称人数33名,占37·5%。此外,还有一批博士、硕士毕业生。
发行实力
海南日报实行自办和邮发相结合的发行方式,发行量已连续15年保持增长,目前海南日报期发行量最高达17万份,平均日发行量15万份。全省平均每50人拥有一份海南日报,海口更达到平均每10人拥有一份。海南日报发行连续增长率、自费订报率、零售率、全省人均占有率及省会城市人均占有率均居全国省级党报之首。
市场地位
《南国都市报》是海南第一份都市类报纸,依托《海南日报》,拥有较强的新闻资源背景,办报宗旨是“说市民话,办市民事,帮市民忙,进市民家”。创办初期,像其它都市类报纸一样,《南国都市报》也是以社会新闻起家,贴近本地读者,“聊天”“早茶”等专版在读者中具有较大影响力。当时的《南国都市报》独立经营核算,建立了发行队伍,主打零售市场,创办第二年,发行量就超过15万份。 正如所要防范的那样,《南国都市报》在零售市场中的绝对优势地位很快受到了新进入者的挑战,2002年3月19日,《海南特区报》由周三刊改版成日报。当时市面上的几家报纸《南国都市报》《海南经济报》《商旅报》的零售价格都是8角钱,而《海南特区报》上市就是5角钱,马上对其它报纸的发行形成了冲击。
…更多「市场地位」介绍请查阅全文…
荣誉奖项
2019年3月21日,《海南日报》获得由人民日报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与中国平安联合发起的“村暖花开·乡村扶贫扶志典型人物”评选活动“全国党媒优秀扶贫报道”奖项。
2023年11月,海南日报刊播的《海南公开为一名正厅长级干部澄清正名》获第33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蹲点记·中国式现代化的海南实践”》、《看一粒种子“上天入海”,太奇妙了!》获三等奖。
…更多「荣誉奖项」介绍请查阅全文…
管理方法
发行的基础
2004年度第十一届全国省级党报发行工作协作会6月6日在海口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40多名省级党报领导及发行部门的代表参加会议,对海南日报积极加强新闻策划,创新报道机制,扩大信息含量,报纸的感染力、吸引力不断增强,发行量始终保持连续增长的成绩,深感兴趣,极为赞赏。 发行的基础就是办好报纸,只有报纸办得有吸引力,读者爱看,发行工作才能有所作为。作为省委机关报,《海南日报》是目前海南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既要保持自身的权威性,又要不断地提高可读性,这样党报才能更快更多地走进市场,提高自身在报业市场中的竞争力。除了对《海南日报》进行宏观上的政策指导外,平时省委、省政府对于报纸的版面和内容并未过多干涉,给报社以一定的自由发挥空间。如今,《海南日报》在四个方面已经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一是人均发行量高,全省每46个人就拥有一份《海南日报》;二是零售量大,仅省会城市海口的每天零售量达3万多份。市民清晨买菜,顺路在报亭买一份《海南日报》,成了海口的一大文化景观;三是自费订阅率高,达50%以上,干部群众自掏腰包订阅《海南日报》;四是党报“养”小报,《海南日报》的广告额占海南整个广告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内的子报子刊在很多方面是靠《海南日报》扶持的。
…更多「管理方法」介绍请查阅全文…
版报宗旨
坚持“高扬主旋律,贴近老百姓,投身大市场”的总体思路,以广泛的新闻覆盖、深度的观察思考、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美的制作品质,为读者提供精彩纷呈、赏心悦目的精神食粮;以提高品质、满足需求、精心服务为要义,展现一份都市大报的风貌。
历届领导
(一)创刊开始至1956年实行社长制
社 长:陈说(1950.5~1951年下半年)
社 长:刘青云(1951年下半年~1952年初)
社 长:李敏(1952年初~1953年初)
(以上时期无副职)
代社长
…更多「历届领导」介绍请查阅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