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简介
海拉尔区人民法院前身——海拉尔市人民法院始建于1951年3月,在经历过砸烂公、检、法,法官被专制的历史沧桑后,于1973年8月恢复重建。2001年10月,海拉尔市撤市设区,海拉尔市人民法院更名为海拉尔区人民法院,并进行了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目前海拉尔区人民法院有干警95人,其中政法专项编有87人,事业编有8人。具有审判职称的有60人(含院领导),其中工作在审判执行一线的法官有46人。班子成员7人,其中院长1人,副院长4人,政工科科长1人,纪检组长1人。为适应地区发展、审判事业的需要,在区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1年,海拉尔区人民法院搬入了新落成的审判综合楼,办公环境、基础设施有了极大改善。
机构设置
海拉尔区人民法院设有刑事审判庭、民事审判一庭、民事审判二庭、行政审判庭、立案审查庭、审判监督庭、建设法庭、奋斗法庭、政治工作办公室、纪检监察室、行政办公室、研究室、执行局、法警队、信访办公室、房屋征收与补偿审判庭、审判管理办公室、未成年人犯罪综合审判庭。
法院建设
近年来,海拉尔区人民法院牢牢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工作主线,发扬优良传统,勇于创新,各项工作形成了新的布局,取得了新进展,实现了新突破。先后获得全国司法公开示范法院、全国网络宣传先进单位、自治区人民满意好法院、自治区无执行积案先进法院等荣誉称号,并多次荣立集体二等功、三等功。执法办案是人民法院第一要务,不仅关涉司法权威,更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计。工作中,海拉尔区法院牢牢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妥善化解转方式调结构过程中产生的民商事等矛盾纠纷,促进经济发展,服务改革创新。2014年1至6月,共审理涉及“8337”案件18件,及时向海拉尔区委、政府及相关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5件。同时,海拉尔区法院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适时成立了房屋征收与补偿审判庭和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庭,不断加强相关案件审判工作,依法维护人民群众权益,获得社会各界好评。据统计,2014年1至6月,海拉尔区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1098件,审执结833件,同比分别上升31·34%和34·35%。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以公开促公正,成为海拉尔区法院新一届党组强力推进的一项重点工作。2013年,海拉尔区法院将深化司法公开作为确保司法公正的一项有力举措,全面推进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等三大平台建设。截至6月,已在官方网站公开裁判文书182件。2011年和2013年,分别建立了2个数字法庭,可对案件庭审进行同步录音录像,实现了局域网内庭审直播点播。另外,海拉尔区人民法院还进一步完善了人民陪审员制度,扩大了人民陪审员参与审判范围,2014年1至6月,民事审判中人民陪审率达到82·47%,高出上级法院要求17·47个百分点。人民法院队伍建设,事关公正司法能否实现,事关人民法院科学发展。海拉尔区法院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全面加强队伍建设。制定了《纪律作风整顿实施办法》和《五个一票否决实施办法》等制度,切实加强纪律作风建设,健全完善反腐倡廉和正风肃纪长效机制。海拉尔区法院连续三年实现队伍“零违纪”,连续两年被海拉尔区委、政府评为“实绩突出领导班子”。做好新时期人民法院宣传工作,对于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切实树立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官良好形象、传递司法正能量,意义十分重大。2013年,海拉尔区法院在《人民法院报》《内蒙古日报》等中央和自治区级媒体刊发重点稿件百余篇。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法院网络宣传先进单位”。利用微电影创新法制宣传活动被中央综治办、共青团中央、中国法学会评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法制保障制度创新优秀事例”,所创作的法制教育微电影《我和法官的故事》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全国法院首届十佳微电影”,在首届内蒙古网络剧微电影大赛中获“最佳人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