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元千佛崖公众号

广元千佛崖

平台属性:微信公众号
所属地区:四川广元市
公众号ID:qianfoya
公众号分类:旅游
关于公众号:

“广元千佛崖”微信公众号的责任主体为广元市千佛崖石刻艺术博物馆,属于旅游类型;公众号主要(内容/服务)是为您提供贴心旅游服务。

开发/运营主体:广元市千佛崖石刻艺术博物馆

关于主体:广元市千佛崖石刻艺术博物馆是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工农镇境内博物馆。

最后更新:2025-7-5 关于更新时间TIPS:“更新时间”是指本页信息来源的截止时间,包括公众号的图片/文字介绍、公众号所属企事业单位的介绍等。
我要反馈:不良内容举报 » 公众号纠错(有误/注销)»
广元千佛崖公众号二维码公众号二维码,扫一扫马上关注

广元千佛崖百科

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老城北4千米处的嘉陵江东岸。始凿于北魏时期,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又不断开凿。其开凿历史之长,居四川首位,也是四川省境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素有“历代石刻艺术的陈列馆”之称。

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全长388·8米,山崖顶高84米,窟龛最高处距地面45·5米,龛窟作多层次排列,最多达13层,现有54窟、819龛,大小造像7000多躯。占地面积7800平方米,建筑面积480平方米。

1961年3月4日,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广元市千佛崖石刻艺术博物馆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历史沿革

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始凿于北魏时期,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又不断开凿。

据清咸丰四年(1854年)石碑记为“一万七千有奇”。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修筑川陕公路时,炸崖开道,造像被毁掉多半。

据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所修《广元县志》统计,有唐代石刻27段,五代石刻5段,宋代石刻26段,元代石刻26段,明代石刻8段,无年号者41段。另有唐、宋、元、明、清的文字题记和摩崖碑刻100多通。

建筑格局

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以大云洞为中心,分南北两段。南段龛窟有:大佛洞、莲花洞、牟尼阁、千佛洞、睡佛龛、多宝佛龛、接引佛龛、供养人龛、神龙大佛、如意轮观音、单身佛窟等;北段龛窟有:三世佛龛、无忧花树龛、弥勒佛龛、三身佛龛、节行僧龛、菩提像窟、伎乐天人窟、地藏王龛、力士龛、卢舍那佛龛、十一面观音像、阿弥陀佛龛、飞天窟、清代藏佛洞等。大云洞居于千佛崖中心,规模最大,共有造像234尊,左右两壁雕有148尊莲花观音像,窟正中一大佛立像为弥勒佛,据说是武则天之化身。

主要建筑

大云古洞

大云古洞(千佛崖第512号窟)为剑南道按察使银青光禄大夫行益州大都督府长史韦抗所凿,工程起于唐开元三年(715年),约至唐开元十年(722年)完工。大云古洞位居千佛崖崖壁的中心位置,是千佛崖规模最大的洞窟。现存窟高3·8米,宽5·6米,深9·4米。窟口上方横额有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题“大云古洞”四字,故而俗称之。窟室后部三分之二处现为两层通壁长方形坛基。坛基后部主佛左右侧唐代向内扩大后复凿高坛,坛上各开一个敞口平顶圆拱形龛,龛内凿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二天王二神王二供养菩萨十三尊像。窟室左右壁各凿四排立菩萨像,共计136尊。窟中大立佛高2·38米,身光外残存的菩提树叶达于窟顶,主尊磨光肉髻,面容丰腴,着贴体通肩大衣,腹部微突,线条流畅,左手平抬贴腹侧,掌心向外,食、中二指下指施与愿印。大云古洞组织严谨,题材和造像布局均有创意。

莲花洞

莲花洞(535号窟)开凿于武周时期(约690—697年),位于千佛崖石刻艺术博物馆核心崖壁区中段底层,窟顶浮雕一朵莲花,故名“莲花洞”。窟内三壁各开一个圆拱形大龛,三壁大龛中各雕一佛二菩萨像,组成过去世阿弥陀佛、现在世释迦牟尼佛和未来世弥勒佛的三世佛造像组合。武周天授元年(690年)东魏国寺僧法明等撰《大云经》四卷,称武则天乃弥勒佛下生,当代唐为阎浮提主,制颁于天下。莲花洞弥勒佛居中而坐,应是当时政治气氛下的产物。

睡佛窟

睡佛窟中央凿有佛坛,坛上设通顶娑罗双树,并有十三尊涅槃图像;坛上卧佛右侧而卧,身后弟子姿态各异,佛头侧在祥云上,摩耶夫人用双手亲抚佛祖头部,尽显母子深情,连续雕刻的涅槃图,再现了佛主涅槃的场景:六个女弟子奔走相告,佛已涅槃;十弟子或坐或卧,自焚金棺;摩耶夫人与佛相对而坐,神态安祥;娑罗双树下九位弟子与摩耶夫人围金棺而坐;十四位弟子共抬金棺。

藏佛洞

历史文化

相关传说

相传载初元年(690年),武则天正式登上皇帝宝座,改唐为周。此时,白马寺主薛怀义等12名和尚为迎合武则天而著《大云经》,书著成后由武则天为其作序,武自称是“弥勒佛”降生,把自己捧上了神的地位,又下令各州县营造“大云寺”,以藏《大云经》。千佛崖“大云洞”于是动工建造,历经五年而成。其洞中前方立佛为武则天之化身,庄严肃穆,后璧并列两龛,为“二圣”像,即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武则天死后,千佛崖又在后山门处敬造了一尊弥勒佛像,在莲花洞的一通造像碑上,还题有“唐武后大周万岁万万岁”的年号。

文物价值

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内容具有显密双修的特点,特别是初唐至开元前后密教遗迹,为学术界专家所重视。无论其规模、内容和雕凿水平、洞窟形制、造像风格、布局等诸方面,是中国佛教艺术的珍贵遗产。

保护措施

1961年3月4日,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被国务院、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剑门蜀道遗址”。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老城北4千米处的嘉陵江东岸。

交通信息

公共交通:广元城区5路、27路公交可直达。

自驾:成都--成绵高速一绵广高速一(g5京昆高速)一广元出口离开上匝道一g108一千佛崖景区。

公众号主体介绍广元市千佛崖石刻艺术博物馆介绍

企事业单位信息来自互联网,当前信息最后更新时间截止于2025年7月

广元千佛崖是由广元市千佛崖石刻艺术博物馆开发/运营的微信公众号。

广元市千佛崖石刻艺术博物馆成立于2012年1月,为广元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管理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承担着保护和研究千佛崖摩崖石刻造像,对公众开放,向公众提供知识、进行教育、服务社会发展等职能。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千佛崖灾后重建项目总投资4·8亿元,占地面积300余亩,建筑面积近万平米,现已基本形成规划科学、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建筑布局

金牛道

千佛崖段金牛道遗址2009年经考古发掘,现存遗址300余米,栈道孔30多个。其中南端长约50米,悬崖壁立,地势险要,其场景正如严耕望在《唐代交通图考》中的描述,“石崖壁立,车道断崖而成,人马经此,如行柜中,盖上下左侧(就由北向南言),尽为石壁,唯右侧直落干寻,嘉陵江奔涌其下”,自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古今皆循千佛崖以行”。唐开元三年(715年)益州大都督府长史韦抗凿石为路。千佛崖藏佛洞左侧题记记其事,“大清咸丰四年五月既望/大唐开元三年剑南道按察使银青光禄大夫行益州大/都督府长史陕西万年县韦抗凿石为路并凿干佛功德/邑增生梁嘉麟监生孙遇春黄元庆镌石内江高立中敬书”。明初对千佛崖前道路有过大规模的整治,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明洪武二十四年,景川侯曹震相视开凿,叠石为岸,益为坦途。《道光重修昭化县志·武备志》中也有记载: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二月至二十五年(1392年)一月,景川侯曹震派成都后卫指挥佥事王清修凿保宁府至汉中驿道,其中千佛崖一带“古作栈阁,连岁修葺,工费甚多,相其形势,辟取山石从河镇砌,阔四五丈,自四川至陕西无难焉。”当时修路采用的是从河镇砌,垒石为岸,改木栈道为石板路。现存千佛崖南段部分的堡坎是用石灰作砂浆垒砌,或为当时之遗迹。1935年开始修筑川陕公路,炸掉了南段崖壁,拓宽了路面,垫高了路基,汽车可以通行,金牛古道被掩埋。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千佛崖纳入灾后重建。2009年将川陕公路改道后山穿隧道而行,千佛崖段金牛道的交通功能就此废弃。

馆藏文物

千佛崖现存造像1200余龛,7000余尊,其开凿历史之长,规模之大,居四川之首,其规模、内容、雕凿水平、造像风格、布局等诸方面可与同时代各大著名石窟相媲美,在国内石窟造像中享有极高声誉,是我国佛教艺术的珍贵遗产。

参观信息

免票政策

儿童身高1·2米以下免费;65周岁以上老年人持老年证或身份证、现役军人持军官证、残疾人持残疾证免票

优惠政策

60至65周岁老人持老年证或身份证在国家法定节假日须购买半票,其余时间免票。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