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始凿于北魏时期,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又不断开凿。
据清咸丰四年(1854年)石碑记为“一万七千有奇”。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修筑川陕公路时,炸崖开道,造像被毁掉多半。
据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所修《广元县志》统计,有唐代石刻27段,五代石刻5段,宋代石刻26段,元代石刻26段,明代石刻8段,无年号者41段。另有唐、宋、元、明、清的文字题记和摩崖碑刻100多通。
建筑格局
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以大云洞为中心,分南北两段。南段龛窟有:大佛洞、莲花洞、牟尼阁、千佛洞、睡佛龛、多宝佛龛、接引佛龛、供养人龛、神龙大佛、如意轮观音、单身佛窟等;北段龛窟有:三世佛龛、无忧花树龛、弥勒佛龛、三身佛龛、节行僧龛、菩提像窟、伎乐天人窟、地藏王龛、力士龛、卢舍那佛龛、十一面观音像、阿弥陀佛龛、飞天窟、清代藏佛洞等。大云洞居于千佛崖中心,规模最大,共有造像234尊,左右两壁雕有148尊莲花观音像,窟正中一大佛立像为弥勒佛,据说是武则天之化身。
主要建筑
大云古洞
大云古洞(千佛崖第512号窟)为剑南道按察使银青光禄大夫行益州大都督府长史韦抗所凿,工程起于唐开元三年(715年),约至唐开元十年(722年)完工。大云古洞位居千佛崖崖壁的中心位置,是千佛崖规模最大的洞窟。现存窟高3·8米,宽5·6米,深9·4米。窟口上方横额有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题“大云古洞”四字,故而俗称之。窟室后部三分之二处现为两层通壁长方形坛基。坛基后部主佛左右侧唐代向内扩大后复凿高坛,坛上各开一个敞口平顶圆拱形龛,龛内凿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二天王二神王二供养菩萨十三尊像。窟室左右壁各凿四排立菩萨像,共计136尊。窟中大立佛高2·38米,身光外残存的菩提树叶达于窟顶,主尊磨光肉髻,面容丰腴,着贴体通肩大衣,腹部微突,线条流畅,左手平抬贴腹侧,掌心向外,食、中二指下指施与愿印。大云古洞组织严谨,题材和造像布局均有创意。莲花洞
莲花洞(535号窟)开凿于武周时期(约690—697年),位于千佛崖石刻艺术博物馆核心崖壁区中段底层,窟顶浮雕一朵莲花,故名“莲花洞”。窟内三壁各开一个圆拱形大龛,三壁大龛中各雕一佛二菩萨像,组成过去世阿弥陀佛、现在世释迦牟尼佛和未来世弥勒佛的三世佛造像组合。武周天授元年(690年)东魏国寺僧法明等撰《大云经》四卷,称武则天乃弥勒佛下生,当代唐为阎浮提主,制颁于天下。莲花洞弥勒佛居中而坐,应是当时政治气氛下的产物。睡佛窟
睡佛窟中央凿有佛坛,坛上设通顶娑罗双树,并有十三尊涅槃图像;坛上卧佛右侧而卧,身后弟子姿态各异,佛头侧在祥云上,摩耶夫人用双手亲抚佛祖头部,尽显母子深情,连续雕刻的涅槃图,再现了佛主涅槃的场景:六个女弟子奔走相告,佛已涅槃;十弟子或坐或卧,自焚金棺;摩耶夫人与佛相对而坐,神态安祥;娑罗双树下九位弟子与摩耶夫人围金棺而坐;十四位弟子共抬金棺。藏佛洞
…更多「主要建筑」介绍请查阅全文…
历史文化
相关传说
相传载初元年(690年),武则天正式登上皇帝宝座,改唐为周。此时,白马寺主薛怀义等12名和尚为迎合武则天而著《大云经》,书著成后由武则天为其作序,武自称是“弥勒佛”降生,把自己捧上了神的地位,又下令各州县营造“大云寺”,以藏《大云经》。千佛崖“大云洞”于是动工建造,历经五年而成。其洞中前方立佛为武则天之化身,庄严肃穆,后璧并列两龛,为“二圣”像,即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武则天死后,千佛崖又在后山门处敬造了一尊弥勒佛像,在莲花洞的一通造像碑上,还题有“唐武后大周万岁万万岁”的年号。
…更多「历史文化」介绍请查阅全文…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老城北4千米处的嘉陵江东岸。
交通信息
公共交通:广元城区5路、27路公交可直达。
自驾:成都--成绵高速一绵广高速一(g5京昆高速)一广元出口离开上匝道一g108一千佛崖景区。
…更多「旅游信息」介绍请查阅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