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东海洋大学公众号

广东海洋大学

平台属性:微信公众号
所属地区:广东
公众号ID:gdouxc
公众号分类:教育 - 学校
关于公众号:

“广东海洋大学”微信公众号的责任主体为广东海洋大学,属于教育类型;公众号主要(内容/服务)是广东海洋大学官方微信。

开发/运营主体:广东海洋大学

关于主体:广东海洋大学是中国广东省公办高校。

最后更新:2025-7-5 关于更新时间TIPS:“更新时间”是指本页信息来源的截止时间,包括公众号的图片/文字介绍、公众号所属企事业单位的介绍等。
我要反馈:不良内容举报 » 公众号纠错(有误/注销)»
广东海洋大学公众号二维码公众号二维码,扫一扫马上关注

公众号主体介绍广东海洋大学介绍

企事业单位信息来自互联网,当前信息最后更新时间截止于2025年7月

广东海洋大学是由广东海洋大学开发/运营的微信公众号。

广东海洋大学(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简称:广东海大(gdou),坐落于广东省湛江市,是国家海洋局与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公办综合性海洋大学,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粤港澳高校联盟成员,入选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学校的前身是创建于1935年的广东省立高级水产职业学校。1997年1月10日,湛江水产学院和湛江农业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湛江海洋大学,1998年6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1年12月,全国重点中专湛江气象学校并入。2005年6月15日,经教育部批准,湛江海洋大学更名为广东海洋大学。2013年,学校获批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21年1月,省委、省政府明确由广东海洋大学作为举办校,与阳江市政府、省教育厅、华南理工大学共建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

截至2025年3月,广东海洋大学有湛江市湖光校区(校本部)、霞山校区、海滨校区三个校区,总面积4892亩,三个校区共设有20个学院;另学校阳江市的阳江校区,总规划用地面积2223亩,校区设有6个学院,学校教共有学科研设备值7·24亿元,固定资产值26·1亿元;学校共有86个本科专业(含2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拥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学校有教职工2579人,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4万余人,成人高等教育学生2万余人。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湛江水产学院

1935年,广东省立汕头高级水产职业学校在汕头市成立,并于两年后搬往公平镇,改名为广东省立高级水产职业学校。1945年,广东省立高级水产职业学校搬往汕尾镇并改名为广东省立汕尾高级水产职业学校。1950年,改名为广东省立高级水产技术学校。两年后,又改名为广东水产技术学校。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5年3月4日,学校江市湖光校区(校本部)、霞山校区、海滨校区三个校区共设有20个学院;另学校阳江市的阳江校区设有6个学院;学校开设86个本科专业(含2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

广东海洋大学院系专业一览表
学院本科专业
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水产养殖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水生动物医学、生物科学
广东海洋大学食品科技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
广东海洋大学海洋与气象学院海洋科学、大气科学、应用气象
广东海洋大学滨海农业学院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农学、园林、园艺
广东海洋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工程、工业设计
广东海洋大学海洋工程与能源学院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工程管理、能源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广东海洋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与金融
广东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学、行政管理、旅游管理、土地资源管理
广东海洋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软件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联网工程
广东海洋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海洋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
广东海洋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制药工程、环境科学、海洋资源与环境、应用化学
广东海洋大学船舶与海运学院(海滨校区)航海技术、轮机工程、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交通运输、船舶与海洋工程
广东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秘书学、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
广东海洋大学法政学院法学、社会学、政治学与行政学
广东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日语
广东海洋大学中歌艺术学院舞蹈编导、音乐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美术学、表演、播音与主持艺术、产品设计
广东海洋大学体育与休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休闲体育
国际教育学院(圣彼得堡船舶与海洋技术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阳江校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器人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阳江校区)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阳江校区)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营养与健康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阳江校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商学院(阳江校区)经济学、旅游管理、工商管理、会计学
广东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海洋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广东海洋大学创新创业学院-
参考资料:(截至2025年7月)

学科建设

截至2025年3月,学校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拥有5个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6个省级重点学科,其中水产一级学科、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二级学科被列为“攀峰重点学科”,海洋科学一级学科被列为“优势重点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农业经济管理3个二级学科被列为“特色重点学科”。“水产”“海洋科学”和“食品科学与工程”3个博士授权一级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分别为b-、c+、b-;植物学与动物学、工程学、农业科学、环境/生态学4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
学科建设
类别名称
一级学科博士点水产、食品科学与工程、海洋科学
一级学科硕士点水产、食品科学与工程、海洋科学、作物学、畜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经济学、机械工程、工商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船舶与海洋工程、园艺学
硕士专业授权类别农业、生物与医药、机械、艺术、法律、风景园林、电子信息、资源与环境、土木水利、交通运输、兽医、公共管理、气象、材料与化工、食品与营养、新闻与传播
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水产、海洋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作物学
广东攀峰重点学科水产、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广东优势重点学科海洋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农业经济管理
(截至2025年3月)

师资力量

截至2025年3月,学校有教职工2579人,其中专任教师1743人、副高以上职称人员678人、博士学位者958人;博士生导师125人、硕士生导师591人;入选青年珠江学者、“扬帆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等共8人,省级培养对象14人;有15人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17人入选广东省“扬帆计划”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11名省部级教学名师、1名全国气象教学名师、7名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4名广东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优秀教师(部分)
姓名获奖情况
范伶俐第二届全国气象教学名师
吴红棉第三届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陈刚第三届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刘楚吾第五届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刘志刚第五届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雷晓凌第六届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申玉春第六届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陈进军第七届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效梅第九届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郭遂红第九届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陈春雷第十届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刘丽第十届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截至2025年3月

教学建设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5年3月,学校有1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平台——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广东省水产动物病害防控与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水产品加工与安全重点实验室、国家贝类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湛江)等46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南海水产经济动物增养殖重点实验室、陆架及深远海气候、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南海现代渔业协同创新中心等27个市厅级科研平台。
省部(厅)级研究机构(仅部分列举)
级别科研平台
省部级科研平台国家贝类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湛江)南方对虾质量安全控制实验室
广东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广东省水产经济动物病原生物学及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水产品加工与安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珍珠养殖与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广东省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热带作物高效生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广东省南海经济无脊椎动物健康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海洋装备及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广东省雷州文化研究基地海洋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
海洋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广东省地方立法研究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
广东省海洋开发研究中心
市厅级科研平台省级现代农业(热带特色园艺)产业技术研发中心
水产品深加工重点实验室南海水产经济动物增养殖重点实验室
海产经济无脊椎动物健康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陆架及深远海气候、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热带作物高效生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产疫苗实用化技术研究创新平台
海洋活性物质研究与开发国际合作创新平台近海海洋环境变化合作研究中心
南海现代渔业协同创新中心湛江小家电创新设计工程中心
水产经济动物病害控制重点实验室广东高校廉政研究中心
湛江市工业设计中心海洋资源化学综合利用研究重点实验室
工程材料及装备海洋环境腐蚀与防护重点实验室脑健康海洋药物与营养品重点实验
湛江市海洋生态与养殖环境重点实验室海洋生物材料研究重点实验室
以上参考资料:(截至2025年3月)

研究成果

截至2025年3月,近五年,学校承担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共1956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各1项,实现历史性突破。其中,国家级项目590项;科研经费达8·81亿元;获得授权专利1595项;出版著作教材166部;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116件;发表学术论文6744篇,其中三大索引1455篇。获得市厅级以上科研奖励48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37项。
科研奖励(部分)
类别奖项
墨西哥湾扇贝养殖技术研究及推广2006年度国家海洋科技创新成果奖二等奖
马氏珠母贝标准化养殖与示范推广2008年度国家海洋科技创新成果奖二等奖
华南地区对虾产业高效技术2007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大宗低值蛋白资源生产富含呈味肽的呈味基料及调味品共性关键技术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日本囊对虾和斑节对虾地膜覆沙池健康养殖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2009年度海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附壳造型珍珠和优质海水珍珠养殖及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201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南海深海渔业资源开发关键技术及应用2016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瓜果类蔬菜土传真菌病害成灾机制及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2017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橡胶/废弃无机物复合材料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2016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截至2025年3月)
研究成果(仅部分列举)
名称奖项
石斑鱼精准营养研究与高效饲料开发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罗非鱼链菌病防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石斑鱼高效环保饲料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海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微颗粒检测技术与应用海洋工程科学技术一等奖
船舶压载水采样及检测成套技术装备中国航海技术发明一等奖
南海深海渔业资源开发关键技术及应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
中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培育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两广地区牡蛎产业价值链特征与政策研究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参考资料:(截至2025年3月)

学术资源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校徽

1、标识为圆形,内外双环结构显示了学校上下万众一心、团结努力的精神;2、内圆中上方为帆的图案(,下方为浪图案,表扬帆海洋,乘势而上;3、标有“1935”字样,体现办学历史;4、外圆上方为“广东海洋大学”汉字字样,下方为英文字样;5、背景色为湛蓝,体现海洋特色。

校旗
校旗由蓝色旗面、校徽、校名组成。校旗尺寸为2号旗:240×160cm,旗面为蓝色,体现海洋特色,校徽位于旗面左上方,旗面中间偏上为“广东海洋大学”校名。

精神文化

校区情况

截至2025年3月4日,广东海洋大学共有湖光校区(主校区)、霞山校区、海滨校区、阳江校区四个校区,其中湖光校区(主校区)、霞山校区、海滨校区位于广东省湛江市,阳江校区位于广东省阳江市。

湛江市校区

截至2025年3月,湛江市的湖光校区(校本部,麻章区海大路1号)、霞山校区(霞山区解放东路40号)、海滨校区(霞山区海滨大道中5号)三个校区占地面积4892亩,其中湖光校区坐落于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湖光岩世界地质公园东侧。湛江市三个校区设有水产学院、海洋与气象学院、食品科技学院、滨海农业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海洋工程与能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学院、船舶与海运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法政学院、外国语学院、中歌艺术学院、体育与休闲学院、圣彼得堡船舶与海洋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20个学院。

阳江市校区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职务姓名
党委书记杨洲
党委副书记谭平
党委常委、副校长谭北平、宁凌、邓逢光、周昌仕、鲁义善
党委常委、宣传统战部部长林宇
以上参考资料:(截至2025年6月)

校园环境

广东海洋大学坐落在粤港澳沿海经济开放城市,位于海滨城市湛江市和阳江市,校园环境优美,依山傍水。湖光校区坐落于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湖光岩世界地质公园东侧,阳江校区位于阳江主城区近郊,西靠阳江八景之一的罗琴山,南临石河水库。

"两湖两广"

"两湖两广"一景,位于湖光校区,其景如两颗明珠镶嵌在绿意之中。蝴蝶湖与西湖犹如两面明镜,映射出大自然的韵律。春夏秋冬四季轮换。

教学主楼

校园里的教学主楼是全校相对高度最高的建筑,高耸入云,俯瞰全校,如同一个矗立的巨人,散发着深厚的学问之气。主楼底还设有银行、打印店等店铺,一应俱全,方便学生生活。

行政楼

校友情况

截至2025年3月,广东海洋大学为国家及地方培养了30多万名各类高素质专门人才,长期以来,毕业生总体就业率稳居广东省高校前列,就业质量逐年提升。毕业生广泛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华南沿海等地区,其中大多数已成长为各个领域的技术和管理骨干或地方政府的领导干部,为中国海洋水产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校友情况
姓名职务/成就
陈宏泽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艘远洋船(光华轮)船长
钟麟中国鱼类养殖专家,中国四大家鱼全人工繁殖之父
谢绍河广东绍河珍珠有限公司董事长,广东海洋大学珍珠研究所所长
吴松营深圳报业集团原董事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吴壮农业部南海区渔政局原局长
吴湘峰中国水产总公司董事长,全国劳动模范
黄晖海南三亚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全国五一巾帼标兵
戴学济广东省茂名市世和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龙鑫北京市天元(广州)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
排名不分前后,仅列举部分(截至2024年5月)

所获荣誉

学校荣誉(截止2025年3月)
时间荣誉
2020年广东省教育厅部门决算工作优秀单位
2020年广东省高校档案工作先进集体
2022年第十三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优秀组织奖
2022年郑和航海风云榜最受欢迎的船员培训机构奖
2023年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先进集体
2023年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工作委员会副理事长单位
2023年2022-2023年度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先进集体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