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校友会
- 平台属性:微信公众号
- 所属地区:北京
- 公众号ID:cugbxyh
- 公众号分类:教育
- 关于公众号:
“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校友会”微信公众号的责任主体为中国地质大学,属于教育类型;公众号主要(内容/服务)是发布母校动态,汇聚地大学子,服务校友成长;再小的活动,亦欢迎校友们与我们随时分享,更大的平台,正期待校友们与我们共同构建。
- 开发/运营主体:中国地质大学
- 最后更新:2025-7-5
TIPS:“更新时间”是指本页信息来源的截止时间,包括公众号的图片/文字介绍、公众号所属企事业单位的介绍等。
- 我要反馈:不良内容举报 » 公众号纠错(有误/注销)»

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校友会百科
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校友会是由中国地质大学校友自愿组成,经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和北京市民政局批准,于2013年6月正式注册成立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其法定代表人为雷涯邻,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51110000500318111e,注册资金为30万人民币。校友会以"联络感情、了解需求、宣传成就、展示风采、凝聚力量、推动发展"为工作思路,依托各地校友分会、行业校友分会和学院校友分会开展联谊活动,通过《校友通讯》、校友会网站、校友会公众号等平台组织校友活动日、值年返校聚会,成为校友与母校的桥梁。2017年起与教育基金会合署办公,2024年召开第二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增补理事并颁发创新创业导师聘书。
公众号主体介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介绍
企事业单位信息来自互联网,当前信息最后更新时间截止于2025年7月。
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校友会是由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开发/运营的微信公众号。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英文名称为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缩写cug),简称地大,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由教育部主管,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与国土资源部门、湖北省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全日制高校。学校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入选国家“211工程”“双一流”“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中国地质大学创建于1952年,前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等院校的地质系(科)合并组建的北京地质学院。1970年后,学校先后更名湖北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于1974年定址武汉。1981年成为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6年成为全国试办研究生院的高校;1987年更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两地办学,总部在武汉;1997年跨入“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00年由国土资源部划归教育部管理;2005年武汉、北京两地独立办学;2006年,教育部、原国土资源部签署共建中国地质大学协议,并成为教育部优势学科平台建设项目资助高校;2017年、2022年分别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
截至2025年6月,学校有南望山校区、未来城校区等两个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147·5万平方米;设有23个学院、70个本科专业,3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教师1910人,全日制在校生3·4万人,包括本科生1·9万人。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
北京地质学院时期(1952-197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前身是北京地质学院。建国初期,为了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1952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唐山铁道学院地质系科组建北京地质学院。11月1日,北京地质学院在北京端王府夹道举行首届开学典礼,确定11月7日为校庆日。
…更多「历史沿革」介绍请查阅全文…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5年6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学科涵盖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门类,现设有23个学院,开设70个本科专业。
序号 | 专业代码 | 专业名称 | 学院 |
---|---|---|---|
1 | 70901 | 地质学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 |
2 | 70902 | 地球化学 | |
3 | 081403k | 资源勘查工程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 |
4 | 81502 | 石油工程 | |
5 | 081407t | 资源环境大数据工程 | |
6 | 70302 | 应用化学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材料与化学学院 |
7 | 80401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
8 | 80403 | 材料化学 | |
9 | 81102 |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 |
10 | 081404t |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 |
11 | 82502 | 环境工程 | |
12 | 71001 | 生物科学 | |
13 | 70601 | 大气科学 | |
14 | 81001 | 土木工程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 |
15 | 081005t |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 |
16 | 82901 | 安全工程 | |
17 | 81401 | 地质工程 | |
18 | 082902t | 应急技术与管理 | |
19 | 81402 | 勘查技术与工程(钻探工程) | |
勘查技术与工程(勘查地球物理)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 | ||
20 | 70801 | 地球物理学 | |
21 | 070903t |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 | |
22 | 80202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 |
23 | 80205 | 工业设计 | |
24 | 80701 | 电子信息工程 | |
25 | 80703 | 通信工程 | |
26 | 120102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 |
27 | 120103 | 工程管理 | |
28 | 120201k | 工商管理 | |
29 | 120202 | 市场营销 | |
30 | 120203k | 会计学 | |
31 | 20101 | 经济学 | |
32 | 20401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
33 | 120901k | 旅游管理 | |
34 | 71201 | 统计学 | |
35 | 50201 | 英语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外国语学院 |
36 | 70501 | 地理科学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
37 | 81201 | 测绘工程 | |
38 | 81202 | 遥感科学与技术 | |
39 | 70504 | 地理信息科学 | |
40 | 081205t | 地理空间信息工程 | |
41 | 70101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数学与物理学院 |
42 | 70102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
43 | 70201 | 物理学 | |
44 | 40203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体育课部 |
45 | 080410t | 宝石及材料工艺学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 |
46 | 130504 | 产品设计(珠宝首饰设计) | |
47 | 50302 | 广播电视学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 |
48 | 130202 | 音乐学 | |
49 | 130502 | 视觉传达设计 | |
50 | 130503 | 环境设计 | |
51 | 130508 | 数字媒体艺术 | |
52 | 030101k | 法学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 |
53 | 120404 | 土地资源管理 | |
54 | 120401 | 公共事业管理 | |
55 | 120402 | 行政管理 | |
56 | 082306t | 土地整治工程 | |
57 | 120111t | 应急管理 | |
58 | 30503 | 思想政治教育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 |
59 | 80901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计算机学院 |
60 | 80903 | 网络工程 | |
61 | 080904k | 信息安全 | |
62 | 080908t |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 | |
63 | 080910t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
64 | 080907t | 智能科学与技术 | |
65 | 80902 | 软件工程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
66 | 80301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自动化学院 |
67 | 80801 | 自动化 | |
68 | 70701 | 海洋科学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海洋学院 |
69 | 081902t | 海洋工程与技术 | |
70 | 080503t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新能源学院 |
法学:2个 工学:37个 管理学:9个 教育学:1个 经济学:2个 理学:12个 文学:2个 艺术学:5个参考资料:(截至2025年6月)(注:学校简介与专业介绍页面的学院数量不一致) |
学科建设
截至2025年6月,学校有2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6个湖北省重点学科,5个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在全国历次学科评估中均位居前列。地球科学、工程学、环境/生态学、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社会科学、农业科学、数学、物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11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地球科学、工程学、环境/生态学、化学进入前1‰,地球科学进入前1‱。拥有34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17个省级一流专业。有3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自主设置二级交叉学科,1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类别 | 专业学位类别代码 | 专业学位类别名称 |
---|---|---|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 202 | 应用经济学 |
301 | 法学 | |
305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
401 | 教育学 | |
402 | 心理学 | |
403 | 体育学 | |
502 | 外国语言文学 | |
503 | 新闻传播学 | |
701 | 数学 | |
702 | 物理学 | |
703 | 化学 | |
705 | 地理学 | |
706 | 大气科学 | |
707 | 海洋科学 | |
708 | 地球物理学 | |
709 | 地质学 | |
710 | 生物学 | |
802 | 机械工程 | |
805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
810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
811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
812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
814 | 土木工程 | |
815 | 水利工程 | |
816 | 测绘科学与技术 | |
818 |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 |
820 |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
830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
835 | 软件工程 | |
837 | 安全科学与工程 | |
1201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
1202 | 工商管理学 | |
1204 | 公共管理学 | |
1403 | 设计学 | |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 251 | 金融 |
252 | 应用统计 | |
256 | 资产评估 | |
351 | 法律 | |
452 | 体育 | |
551 | 翻译 | |
854 | 电子信息 | |
855 | 机械 | |
856 | 材料与化工 | |
857 | 资源与环境 | |
859 | 土木水利 | |
1251 | 工商管理 | |
1252 | 公共管理 | |
1253 | 会计 | |
1357 | 设计 | |
(数据截至2024年5月) |
类别 | 专业学位类别代码 | 专业学位类别名称 |
---|---|---|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截至2023年11月,1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均已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202 | 应用经济学 |
305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
707 | 海洋科学 | |
708 | 地球物理学 | |
709 | 地质学 | |
805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
811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
814 | 土木工程 | |
815 | 水利工程 | |
816 | 测绘科学与技术 | |
818 |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 |
820 |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
830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
837 | 安全科学与工程 | |
1201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
1204 | 公共管理学 | |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 857 | 资源与环境 |
(数据截至2024年5月) |
专业代码 | 学科名称 | 授权级别 |
---|---|---|
99j1 | 遥感科学与技术 | 博士、硕士 |
99j2 | 健康地学 | 博士、硕士 |
99j3 | 人工智能与地球探测 | 博士、硕士 |
99j4 | 绿色矿业 | 博士、硕士 |
99j5 | 自然灾害与应急管理 | 博士、硕士 |
99j6 | 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 | 博士、硕士 |
99j7 | 碳中和与高质量发展管理 | 博士、硕士 |
99j8 | 地学大数据 | 博士、硕士 |
99j9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博士、硕士 |
参考资料:(数据截至2024年5月) |
级别 | 学科名称 |
---|---|
国家重点学科 | 地质学 |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 |
湖北省重点学科 | 应用经济学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
地理学 | |
海洋科学 | |
地球物理学 |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
土木工程 | |
水利工程 | |
测绘科学与技术 | |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
安全科学与工程 |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
公共管理 | |
设计学 | |
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 | 城市地灾防控与地下空间开发学科群: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球物理学、安全科学与工程 |
地质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学科群:环境科学与工程、地理学、水利工程、大气科学、设计学 | |
智能地球探测学科群:控制科学与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数学 | |
绿色纳米矿物新材料学科群:材料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化学、物理学 | |
资源环境安全与管理学科群:公共管理、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 | |
参考资料:(截至2024年5月) |
师资力量
…更多「办学条件」介绍请查阅全文…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5年6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有各类科研机构、实验室、研究院(所、中心)107个,其中国家级科研平台8个(包含全国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科技部国合基地1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省部级科研平台58个。序号 | 名称 | 类别 | 创建时间 |
---|---|---|---|
1 | 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 国家重点实验室 | 2005年 |
2 | 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 国家重点实验室 | 2011年 |
3 | 地理信息系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 2011年 |
4 | 国家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国家工程中心 | 2013年 |
5 | 地质工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科技部国合基地 | 2012年 |
6 | 地球深部钻探与深地资源开发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2018年 |
7 | 湖北巴东地质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2021年 |
参考资料:(截至2024年12月) |
序号 | 名称 | 类别 | 创建时间 |
---|---|---|---|
1 | 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及其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2002年 |
2 | 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 | 湖北省人文社科基地 | 2002年 |
3 | 自然资源部资源定量评价与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 | 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 | 2004年 |
4 | 国家遥感中心地壳运动与深空探测部 | 科技部研究中心 | 2005年 |
5 | 油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2005年 |
6 | 岩土钻掘与防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2006年 |
7 | 湖北省黄姜皂素循环经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2006年 |
8 | 纳米矿物材料及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2007年 |
9 | 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2007年 |
10 | 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 | 教育部985优势学科平台 | 2008年 |
11 | 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2008年 |
12 | 湖北省高校艺术创作中心 | 湖北省人文社科基地 | 2010年 |
13 | 自然资源部法治研究重点实验室 | 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 | 2011年 |
14 | 大学生发展与创新教育研究中心 | 湖北省人文社科基地 | 2011年 |
15 | 地球内部多尺度成像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2012年 |
16 | 紧缺矿产资源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 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 2012年 |
17 | 首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中心 | 湖北省人文社科基地 | 2013年 |
18 | 智能地学信息处理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2014年 |
19 | 湖北省区域创新能力检测与分析软科学基地 | 湖北省软科学基地 | 2014年 |
20 | 湖北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 | 湖北省智库 | 2014年 |
21 | 湖北省地下水与环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湖北省国合基地 | 2014年 |
22 | 复杂系统先进控制与智能自动化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2016年 |
23 | 地质环境修复技术创新中心 | 自然资源部技术创新中心 | 2016年 |
24 | 湖北省水环境污染系统控制和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2017年 |
25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地大分中心 | 湖北省人文社科基地 | 2017年 |
26 | 地质探测与评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2017年 |
27 | 流域关键带演化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2018年 |
28 | 智能地质装备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2019年 |
29 | 湖北省珠宝工程技术中心 | 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2019年 |
30 | 智慧地质资源环境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 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 | 2019年 |
31 |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湖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湖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2019年 |
32 |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2019年 |
33 | 地球探测智能化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2019年 |
34 | 海洋地质资源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2020年 |
35 | 长江流域环境水科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2020年 |
36 | 紧缺战略矿产资源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 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 2020年 |
37 | 地下水修复技术转化中试基地 | 湖北省中试基地 | 2020年 |
38 | 自然资源部深部地热资源重点实验室 | 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 | 2021年 |
39 | 国家环境保护水污染溯源与管控重点实验室 | 生态环境部重点实验室 | 2021年 |
40 | 湖北省氢能技术创新中心 | 湖北省技术创新中心 | 2021年 |
41 | 全空间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及系统湖北省中试基地 | 湖北省中试基地 | 2021年 |
42 | 先进钻掘机械装备湖北省中试基地 | 湖北省中试基地 | 2021年 |
43 | 高校治理研究中心 |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研究中心 | 2022年 |
44 | 国土碳汇智能监测与空间调控技术创新中心 | 自然资源部技术创新中心 | 2022年 |
45 | 自然资源信息管理与数字孪生工程软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2022年 |
46 | 区域生态过程与环境演变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2022年 |
47 | 湖北省地球科学基础学科研究中心 | 湖北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 | 2022年 |
48 | 地下水质与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2023年 |
49 | 自然灾害风险防控与应急管理 | 湖北省新型智库 | 2023年 |
50 | 神农架大九湖湿地关键带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自然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2023年 |
51 | 流域全息监测与智慧模拟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湖北省国合基地 | 2024年 |
52 | 长江流域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研究院 |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 2024年 |
53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 | 湖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 2024年 |
54 | 行星地质与深空探测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2024年 |
55 | 流域环境与长江文化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2024年 |
56 | 湖北乡村文化发展研究院(培育) |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 2024年 |
参考资料:(截至2025年1月) |
研究成果
截至2025年6月,2010年以来,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省部级科技奖励90项,获“中国科学十大进展”1项、“十大地质科技进展”2项。科睿唯安(原汤森路透)“高被引科学家” 12人,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26人,入选esi高被引论文作者739人(含学生)。学校主办的《地球科学》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ei compendex收录,《journal of earth science》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sci收录,《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入选为cssci来源期刊。截至2014年6月,学校作为唯一高校参与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拥有军工项目科研生产完整资质,成立了2个“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预研分中心,参与了“嫦娥工程”月球探测数据处理和月球应用研究,自主研发的mapgis软件成功应用于“神舟”系列载人航天搜救。类别 | 项目 | 时间 |
---|---|---|
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 大庆油田高含水后期4000万吨以上持续稳产高效勘探开发技术(第五完成单位) | 2010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华北及其邻区大陆地壳组成与与壳幔交换动力学研究 | 2007年 |
生命与环境协调演化中的生物地质学研究 | 2008年 | |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渤海湾盆地深层大型整装凝析气田勘探理论技术与重大发现”成果(第三完成单位) | 2020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济阳凹陷第三系沉积、构造和含油性(第二完成单位) | 2001年 |
mapgis地理信息系统 | 2002年 | |
"西南""三江""铜、金、多金属成矿系统与勘查评价"(第四完成单位) | 2005年 | |
三峡库区重大地质灾害防治与监测关键技术(第二完成单位) | 2008年 | |
中国大陆科学深钻的科技集成与创新(第四完成单位) | 2008年 | |
分布式大型gis平台开发与应用 | 2009年 | |
基于演化过程的滑坡地质灾害防控技术与应用 | 2013年 | |
非线性矿产预测理论方法创立与应用 | 2013年 | |
重大工程滑坡动态评价、监测预警与治理关键技术 | 2020年 | |
“十大地质科技进展” | “我国烧绿石超族新矿物研究”成果 | 2013年 |
“汶川地震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成果 | 2013年 | |
(截至2024年6月) |
学术资源
…更多「学术研究」介绍请查阅全文…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校徽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徽由核心图案、中英文校名以及数字“1952”组合而成,整体造型为圆形印章形。核心图案为象征地球科学特征的“放大镜、地质锤、指南针与地球经纬线”,突显了学校的优势与特色学科;“1952”为学校前身北京地质学院的建校时间。校徽图案采用象征着“和谐”的经典圆形构图和蓝色基调,表达了学校弘扬“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校徽图案造型端庄,是曲线的流动多变和直线的简洁的完美结合,极具向心凝聚力和持续发展的扩张力,是“艰苦朴素、求真务实”校训的视觉呈现,表达了学校服务“美丽中国、宜居地球”建设、实现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目标的矢志追求和豪迈情怀。
…更多「校园文化」介绍请查阅全文…
校区情况
南望山校区
南望山校区注册地址为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校区分为西区、东区和北区三个区域,东区与西区之间通过地大天桥连接,西区与北区通过地大隧道连接。
未来城校区
…更多「校区情况」介绍请查阅全文…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
党委书记 | 刘杰 |
党委副书记、校长 | 李建威 |
党委副书记 | 王林清、王甫 |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 唐忠阳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王力哲、章军锋、胡守庚、夏帆、王文起 |
参考资料:(截至2025年6月) |
历任领导
职务 | 名字 | 任期 |
---|---|---|
党委书记 | 毕孔彰 | 1988·4-1991·12 |
赵鹏大 | 1991·12-1993·1 | |
赵延明 | 1993·1-1996·12 | |
张锦高 | 1996·12-2003·6 | |
郝 翔 | 2003·6-2017·3 | |
何光彩 | 2017·3-2019·6 | |
黄晓玫 | 2019·6-2024·6 | |
院校长 | 赵鹏大 | 1988·4-1996·7 |
殷鸿福 | 1996·7-2003·6 | |
张锦高 | 2003·6-2010·12 | |
王焰新 | 2010·12-2024·6 | |
参考资料:(截至2024年12月) |
校园环境
逸夫博物馆
“地质世界之窗”——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位于武汉市鲁磨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西区校园南侧,坐落于武汉市东湖之滨、南望山麓。博物馆建筑外观融合了地质学、仿生学和天文学特点,荣获湖北省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是远近闻名的文教事业标志性建筑,并成为武汉东湖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陈列展示面积5千余平方米,主要展出矿物、岩石、古生物化石等地质标本。目前馆藏各类地质标本4万余件,其中自然界罕见的珍品3千余件。博物馆现已开辟了6个常设展厅,分别为地球奥秘展厅、生命起源与进化展厅、矿物岩石展厅、珠宝玉石展厅、矿产资源展厅和张和捐赠展厅,还将开设水资源、环境和地质灾害展厅,还有2个临时展厅和科普教室。博物馆是首家被认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高校博物馆,是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古生物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全国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武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7武汉十大博物馆。
图书馆
…更多「校园环境」介绍请查阅全文…
校友情况
姓名 | 简介 |
---|---|
莫宣学 | 中国科学院院士,荣获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
马永生 | 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欧阳自远 | 国内外著名的天体化学家和地球化学家,我国天体化学学科的开创者,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翟裕生 | 我国知名的地质学家和地质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获获第五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
周宗文 | “行业领军人物”,周大生珠宝有限公司董事长 |
陶春辉 | 2009海洋年度人物候选人 |
胡连军 | 联合国“和平勋章”“中国维和警察荣誉章”获得者 |
张弥曼 | 中国科学院院士,古脊椎动物学家,荣获中国古生物学会的终身成就荣誉 |
殷鸿福 | 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层古生物学家,荣获中国古生物学会的终身成就荣誉 |
陈旭 | 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层古生物学家及地质学家,荣获中国古生物学会的终身成就荣誉 |
(截至2024年6月)(排名不分先后,仅列举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