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校友会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中国地质大学历史沿革

中国地质大学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

北京地质学院时期(1952-197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前身是北京地质学院。建国初期,为了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1952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唐山铁道学院地质系科组建北京地质学院。11月1日,北京地质学院在北京端王府夹道举行首届开学典礼,确定11月7日为校庆日。

1956年毕业的大学生集资在学校正门建起一座地质工作者塑像,基座正面是中国科学院郭沫若院长题词:“为祖国多发矿藏,把自己百炼成钢”。1957年5月17日,刘少奇主席接见了北京地质学院应届毕业生代表,他说:“要建设就要搞地质勘探,就要打“游击”,你们是建设时期的游击队、侦察兵和先锋队。”1960年,学校被评为“北京市文教战线红旗学院”,并跻身国务院确立的64所全国重点大学之列。

湖北地质学院时期(1970-1974)

1970年,受形势所迫,学校外迁已为大势所趋。学校派人分别前往陕西、江西、甘肃、湖南、湖北等地调查选址。同年五月,国家地质总局军代表批复同意将拟迁往湖南石门县建校计划改为迁往湖北江陵县,学校更名为湖北地质学院。1972年,高元贵同志重新主持学校工作,力主学校迁入武汉市。1974年,湖北省先后批复同意湖北地质学院在武汉市建校并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1975年,武汉市批复同意学校选址于东湖之滨南望山南麓。

武汉地质学院时期(1975-1987)

1975年4月,教职工动手建起的工棚成了武汉地质学院的第一栋房子。1976年3月,武汉地质学院新校建设正式开始。1978年12月,武汉地质学院在原北京旧校址设立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

1981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武汉地质学院成为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可以授予博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点8个,博士研究生导师12人,可以授予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点15个,全部为地学专业。1985年12月,武汉地质学院校园建成。1986年4月,国家教委正式批准武汉地质学院试办研究生院,是当时全国33所研究生院之一。

两地办学期

1987年11月,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复同意地质矿产部将武汉地质学院及其在北京的研究生院、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部、地质矿产部北京地质管理干部学院、武汉地质科技管理干部学院联合组成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总部在武汉,分设武汉和北京两部。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学校开始了由单科性地质学院向以地学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的转变。1987年12月,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首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时任校长赵鹏大提出建设“国际型、现代型、开放型”大学的构想。1988年11月7日,学校举行重建地质工作者塑像揭幕仪式。1990年6月,确定《勘探队员之歌》作为校歌。

1992年,中国启动实施“211工程”。在地矿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及时制定并实施了以五大学科群为重点内容的 “211工程”建设方案。1993年,学校向原地矿部呈送《中国地质大学“211工程”立项论证报告》。1997年,国家计划委员会印发《关于中国地质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同意学校“211工程”建设项目正式立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首批跨入“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

1996年3月28日,中国地质大学正式建立研究生院。1999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在汉部属重点大学联合办学,被称为“华中七校联合办学”,又称武汉七校联盟,是目前全国持续时间最长、实质性参与高校最多、合作范围最广、受益学生最多的一种联合办学模式。

2000年2月,中国地质大学由国土资源部划归教育部管理,学校进入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序列。2001年5月28日,中国地质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项目顺利通过验收。2002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第九次党员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创建地球科学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大学”。2004年4月,在学校五届四次教代会暨十四次工代会上,确定“艰苦朴素、求真务实”为校训。

独立办学期

2005年3月,中国地质大学总部撤销,武汉、北京两地独立办学。

2006年10月,教育部、国土资源部签署共建中国地质大学协议,同年,学校成为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

2011年4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另外12所高校发起成立“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9月,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2年5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登山队成功登顶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成为我国第一支登上世界最高峰的大学登山队;11月,学校发起成立“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英文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of consortium in earth sciences,简称iuces)。2016年12月,学校登山队完成“7+2”登山科考任务,即成功登顶七大洲最高峰和徒步穿越南、北极点,成为世界首支完成这一壮举的大学登山队;同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海洋学院成立。

2017年9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11月,学校面向长江经济带发起的战略性科技创新计划“地学长江计划”启动。

2018年1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第十二次代表大会隆重开幕。本次党代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提前实现“第一步”阶段性办学目标、部署实施“第二步”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同年7月11日,中国地质大学附属武汉心理医院成立;9月29日,重庆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6所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19年2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7月,学校成为首批入选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的大学。8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2020年4月2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作为发起单位之一,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等40所国内外高校一起,正式成立国际大学气候联盟(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climate alliance)。9月30日,成为高校“资源环境扶贫联盟”成员。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11月,被确定为第二批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并被评为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

2022年2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入选第二轮“双一流”高校名单,同年11月5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史馆开馆。2023年8月11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内蒙古研究院成立;12月,学校当选空天地一体化遥感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理事长单位,并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2024年4月30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新能源学院揭牌。

2025年4月,在环境科学与材料化学领域取得了一项重大突破,曼稣勒净水公司研发团队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强强联合,成功研发出基于水岩交互作用的缓释效应,在流体渗透中定向解离,使滤芯缓释天然水溶离子的离子解离技术,为水处理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5月17日12时12分,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二运载火箭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发射升空,将包含“地质一号”在内的6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

2025年5月25日,中国地质大学威海实践育人基地/威海研究院揭牌仪式在经开区广安智造产业园举行。该基地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威海经开区共建,旨在打造集教学实践、科研攻关、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校地合作平台,为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培育复合型人才,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

2025年6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乌兹别克斯坦地质大学绿色矿业卓越工程师学院”在乌兹别克斯坦地质大学揭牌成立。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