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京海淀公众号

北京海淀

平台属性:微信公众号
所属地区:北京海淀区
公众号ID:haidianxinwen
公众号分类:资讯
关于公众号:

“北京海淀”微信公众号的责任主体为北京市海淀区融媒体中心,属于资讯类型;公众号主要(内容/服务)是权威资讯,贴心服务,搭建政民沟通的便捷平台。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电话:010-88436695,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邮箱:haidian@mail。bjhd。gov。cn。

开发/运营主体:北京市海淀区融媒体中心

关于主体:北京市海淀区融媒体中心是北京市海淀区境内的组织机构。

最后更新:2025-7-5 关于更新时间TIPS:“更新时间”是指本页信息来源的截止时间,包括公众号的图片/文字介绍、公众号所属企事业单位的介绍等。
我要反馈:不良内容举报 » 公众号纠错(有误/注销)»
北京海淀公众号二维码公众号二维码,扫一扫马上关注

北京海淀百科

海淀区,北京市辖区,位于北京市西北部,东与西城区、朝阳区相邻,南与丰台区毗连,西与石景山区、门头沟区交界,北与昌平区接壤,区域面积430·77平方千米。辖22个街道,7个地区。截至2023年末,常住人口312·5万人。

海淀区位于华北平原西北边缘地带,地势西高东低,兼具山地与平原地形,最高海拔1278米,最低海拔35米。境内有大小河流10条。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秦汉以来,海淀区南半部属历代北京城的附郭城;金、元两代少部分区域属金中都、元大都区域;清代,绝大部分区域划入京师直辖;1928年,北京地区设市,成为市辖行政区。1949年7月,在海淀地区设北平市第十六区。1952年9月1日,海淀区正式命名。1963年1月,形成现辖区域。

海淀区是全国著名的科教文化区,中关村是全国规模最大、自主创新能力最强的高新技术及企业的聚集地,包括百度、联想、新浪、网易等公司总部均位于区内。拥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等院校。名胜古迹众多,包括颐和园、圆明园、香山等。海淀区是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文明城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全国科普示范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2023年,海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20·2亿元,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5亿元,下降27·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10·9亿元,下降0·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207·8亿元,增长6·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48·9亿元。

名称衍变

海淀区因区政府驻地海淀镇而得名。元代初年,海淀镇附近是一片浅湖水淀,“海淀”因此得名。在湖边逐渐形成居民聚落,亦以“海淀”命名。“海淀”在历史文献中亦称为“海甸”“海店”,史料记载最早见于元初王恽所撰《中堂事记》。

1952年9月1日,海淀区正式命名。

历史沿革

西周

周武王灭商分封诸侯,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架于燕。后燕国兼并蓟国,迁都于蓟,故今北京地区先分属于蓟、燕,后统为燕国辖地。

战国

燕国沿边境设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郡下设县。今北京西部、西北部属上谷郡,可能包括今海淀区境西北部分地区。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海淀区位于北京市区西北部,东与西城区、朝阳区相邻,南与丰台区毗连,西与石景山、门头沟区交界,北与昌平区接壤。地理坐标为北纬39°53′~40°09′,东经116°03′~116°23′之间。区域面积430·77平方千米,约占北京市总面积的2·6%。边界线长约146·2千米,南北长约30千米,东西最宽处29千米。海淀区

气候

自然资源

水资源

地表水资源:京密引水渠和永定河引水渠通水后,每年向海淀区供水0·6亿—0·8亿立方米,最多年供水达1亿立方米。北沙河与莲花河多年平均总入境水量为0·26亿立方米。

地下水资源:地下水占海淀区多年平均用水量的80%。平原区地下水资源按贫富可分为三个水文地质单元: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20世纪50年代,海淀区周边的清河、北安河、田村等地陆续划入区境。北部大半曾隶属于昌平县,是远郊区,1958年并入海淀区,成为近郊区。

1954年起,现区境南部陆续设若干街道。

1958年实现人民公社化。

1963年实行城乡“分治”,重设街道。

政治

海淀区主要领导
区委书记张革
区委副书记、区长李俊杰
副区长杨海林、马成芳(挂职一年)、崔瑛(挂职一年)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区政协主席刘勇
领导信息截至2025年7月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3年末,海淀区常住人口312·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1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105·0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33·6%。常住人口出生率4·80‰,死亡率3·74‰,自然增长率1·06‰。截至2023年末,海淀区户籍人口246·9万人,比2022年末增加1·4万人。

民族构成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2020年,海淀区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2977009人,占95%;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56460人,占5%。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减少169112人,下降5·4%,年平均下降0·6%;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21911人,上升16·3%,年平均上升1·5%。

语言特征

经济

综述

经济发展

海淀区发改委的数字显示,2004年,海淀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00亿元,在2015年海淀经济总量突破5000亿大关后,海淀跨越式增长特征越来越明显,几乎每年跨越一个千亿台阶。2022年,海淀区地区生产总值顺利突破万亿元大关,成为全国第二个经济总量破万亿元的市辖区、全国第一个破万亿的地市级区县。科技产业是海淀区万亿gdp的底气所在。海淀是中关村企业的大本营,创新活力强,是全市经济的压舱石。丰富的科技、教育、文化资源,为海淀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社会事业

教育

基础教育

海淀区是是全国知名的教育文化科技大区,是全国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基础教育办学规模位居北京市之首。海淀区基础教育规模大、样态多、总体质量高,但由于长期城乡二元结构,区域之间、学校之间教育质量存在明显差异。海淀区积极探索和开展集团化办学实践,推动了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截至2024年4月,形成了43个教育集团,覆盖150余所学校,惠及31万余名中小学生。二十中新都校区、玉渊潭中学、北医附中、北大附小肖家河分校等10余个改扩建项目已完工,新建的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科学城学校、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月华分校等学校将投入使用。

交通运输

综述

海淀区交通便利,路网发达。公路方面形成包括高速路、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城市支路组成的高效、层级分明的道路交通网络,构建以快速路为主、区内网格状干路为辅的城市骨干路网系统。境内共有2条高速公路,4条铁路过境。已基本形成六横八纵的轨道交通网,以16号线为中轴线,串联起山前山后,形成轨道交通大动脉。

2023年,海淀区新增轨道通车里程9·7千米,昌平线南延清河至西土城段、16号线苏州街站和二里沟站开通运行,12号线主体结构完工,13号线后厂村至新龙泽段隧道双线贯通;新增道路通车里程12·5千米,安宁庄北路等4条道路建成通车;移交接养城市道路16条。道路慢行系统提升完成80千米,配合调整优化公交线路18条,增设公交站点30个。打通“断头路”5条,完成道路大中修149·3万平方米、疏堵工程5项,挖潜新增停车位5051个,新增有偿错时共享停车位2579个。

公路

截至2019年,海淀区道路里程共计1801·96千米,包括高速路31·19千米,城市快速路127千米,城市主干路296·39千米,城市次干路469·38千米,城市支路877·99千米。道路路网密度为4·18 千米/平方千米。“十三五”期间,海淀市政道路建设累计建成通车道路83条、71·6千米。海淀北部地区快速路系统的规划实施,,构建北部地区与五环路、六环路等城市高速环路系统的联系。利用五环路、六环路快速通道,衔接京雄高速,实现与雄安新区的快速通道联系。区域过境交通走廊主要以京包高速公路和八达岭高速公路为主体,实现与西北方向的快速交通联系。

铁路

人文

综述

海淀区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作为“三山五园”的所在地,海淀区的皇家文化与园林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海淀区历史上众多的苑户、坟户、受过皇封的花会等就是最好的体现。海淀区还有这许多家谱传记机构,专门负责为普通民众写谱、立传。海淀区宗教文化历史悠久,历史上“西山八水院”的香火鼎盛,龙泉寺、卧佛寺等寺庙游人如织。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海淀区广大民众不断创造出适应生活变迁的新人文。如上地科技园的太极队、北下关娘娘庙社区的空竹队等,举办春节文化活动、农民艺术节、“五月的鲜花”、夏日文化广场、海淀文化节等节庆、倾城区、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文化服务网络。海淀区高校林立,校园文化十分发达,大批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落户海淀,由此全国各地青年才俊云集海淀。作为全国的教育、科技、文化中心,海淀区也积极吸收、融合国际文化、外来文化。显示出了较强的文化包容性。

饮食

风景名胜

综述

海淀区内名胜古迹众多,园林风光宜人,旅游资源丰富,既有层峦叠嶂、漱石流泉,又有皇家园林、亭台楼榭,其山水之美,园林之盛,古迹之多,在国内外久负盛名。形成了香山、玉泉山、万寿山和静宜园、静明园、颐和园、畅春园、圆明园等“三山五园”为代表的皇家园林和卧佛寺、大觉寺、碧云寺等风景名胜,可谓“集天下胜景于一地,汇古建绝艺于京华”。拥有海淀公园、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等一批园林绿地景观,翠湖城市湿地、绿谷青清文化园等一批水景观,“绿谷氧吧工程”以及绿化隔离带的形成,又平添了新的旅游风景线。海淀的西山和鹫峰国家森林公园是离北京市区最近的国家森林公园,占北京国家森林公园总数的三分之一。整合“进京赶考之路”沿线红色旅游资源,重点开发“清华园车站旧址——颐和园益寿堂——香山革命旧址——香山革命纪念馆”红色文化精品旅游线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百年名校积淀了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

2023年,海淀区景区旅游接待8731万人次,住宿业接待1264·6万人次,乡村旅游接待56·1万人次。旅游收入1003·1亿元,其中,餐饮213·7亿元、住宿150·0亿元、交通135·4亿元、游览109·0亿元、购物285·2亿元、文化娱乐及其他109·8亿元。

自然景观

对外交流

2022年1月19日,海淀区与韩国首尔西大门区建立友好城市关系。

重要荣誉

海淀区是全国文明城市。

全国文明城区。

全国双拥模范城。

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关村科技园)。

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

2018年9月,获“2018中欧绿色智慧城市奖”。

2018年12月,被民政部确认第三批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公众号主体介绍北京市海淀区融媒体中心介绍

企事业单位信息来自互联网,当前信息最后更新时间截止于2025年7月

北京海淀是由北京市海淀区融媒体中心开发/运营的微信公众号。

北京市海淀区融媒体中心2018年7月运行。是海淀区委区政府所属的财政补助事业单位。2021年9月获得北京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

发展历史

2018年7月21日海淀区融媒体中心正式挂牌运行。

2021年9月30日,北京市海淀区融媒体中心被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批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

部门职责

  北京市海淀区融媒体中心主要负责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政令,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负责内外宣传报道和新闻信息传播;负责新闻宣传队伍建设,指导基层单位新闻宣传工作;负责区属媒体产业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负责与相关新闻单位的业务联系工作。

部门单位

  截至2021年本单位内设科室共计22个,具体包括:办公室、电视上载审核科、媒资室、要闻部、编辑制作部、新闻采访一部、新闻采访二部、专题部、技术播出部、播音主持部、动漫制作部、事业发展部、人事科、财务科、特刊部、新媒体事业部、政务网站运营科、网络监测指导科、全媒体指挥调度科、行业协调指导科、技术服务保障科、期刊和规划发展科。

获得荣誉

2021年12月18日,北京市海淀区融媒体中心入选2021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能力建设十大典型案例。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