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衍变
海淀区因区政府驻地海淀镇而得名。元代初年,海淀镇附近是一片浅湖水淀,“海淀”因此得名。在湖边逐渐形成居民聚落,亦以“海淀”命名。“海淀”在历史文献中亦称为“海甸”“海店”,史料记载最早见于元初王恽所撰《中堂事记》。
1952年9月1日,海淀区正式命名。
历史沿革
西周
周武王灭商分封诸侯,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架于燕。后燕国兼并蓟国,迁都于蓟,故今北京地区先分属于蓟、燕,后统为燕国辖地。
战国
燕国沿边境设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郡下设县。今北京西部、西北部属上谷郡,可能包括今海淀区境西北部分地区。
秦
…更多「历史沿革」介绍请查阅全文…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海淀区位于北京市区西北部,东与西城区、朝阳区相邻,南与丰台区毗连,西与石景山、门头沟区交界,北与昌平区接壤。地理坐标为北纬39°53′~40°09′,东经116°03′~116°23′之间。区域面积430·77平方千米,约占北京市总面积的2·6%。边界线长约146·2千米,南北长约30千米,东西最宽处29千米。海淀区气候
…更多「自然地理」介绍请查阅全文…
自然资源
水资源
地表水资源:京密引水渠和永定河引水渠通水后,每年向海淀区供水0·6亿—0·8亿立方米,最多年供水达1亿立方米。北沙河与莲花河多年平均总入境水量为0·26亿立方米。
地下水资源:地下水占海淀区多年平均用水量的80%。平原区地下水资源按贫富可分为三个水文地质单元:
…更多「自然资源」介绍请查阅全文…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20世纪50年代,海淀区周边的清河、北安河、田村等地陆续划入区境。北部大半曾隶属于昌平县,是远郊区,1958年并入海淀区,成为近郊区。
1954年起,现区境南部陆续设若干街道。
1958年实现人民公社化。
1963年实行城乡“分治”,重设街道。
…更多「行政区划」介绍请查阅全文…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3年末,海淀区常住人口312·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1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105·0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33·6%。常住人口出生率4·80‰,死亡率3·74‰,自然增长率1·06‰。截至2023年末,海淀区户籍人口246·9万人,比2022年末增加1·4万人。民族构成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2020年,海淀区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2977009人,占95%;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56460人,占5%。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减少169112人,下降5·4%,年平均下降0·6%;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21911人,上升16·3%,年平均上升1·5%。语言特征
…更多「人口」介绍请查阅全文…
经济
综述
经济发展
海淀区发改委的数字显示,2004年,海淀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00亿元,在2015年海淀经济总量突破5000亿大关后,海淀跨越式增长特征越来越明显,几乎每年跨越一个千亿台阶。2022年,海淀区地区生产总值顺利突破万亿元大关,成为全国第二个经济总量破万亿元的市辖区、全国第一个破万亿的地市级区县。科技产业是海淀区万亿gdp的底气所在。海淀是中关村企业的大本营,创新活力强,是全市经济的压舱石。丰富的科技、教育、文化资源,为海淀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更多「经济」介绍请查阅全文…
社会事业
教育
基础教育
海淀区是是全国知名的教育文化科技大区,是全国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基础教育办学规模位居北京市之首。海淀区基础教育规模大、样态多、总体质量高,但由于长期城乡二元结构,区域之间、学校之间教育质量存在明显差异。海淀区积极探索和开展集团化办学实践,推动了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截至2024年4月,形成了43个教育集团,覆盖150余所学校,惠及31万余名中小学生。二十中新都校区、玉渊潭中学、北医附中、北大附小肖家河分校等10余个改扩建项目已完工,新建的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科学城学校、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月华分校等学校将投入使用。
…更多「社会事业」介绍请查阅全文…
交通运输
综述
海淀区交通便利,路网发达。公路方面形成包括高速路、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城市支路组成的高效、层级分明的道路交通网络,构建以快速路为主、区内网格状干路为辅的城市骨干路网系统。境内共有2条高速公路,4条铁路过境。已基本形成六横八纵的轨道交通网,以16号线为中轴线,串联起山前山后,形成轨道交通大动脉。
公路
截至2019年,海淀区道路里程共计1801·96千米,包括高速路31·19千米,城市快速路127千米,城市主干路296·39千米,城市次干路469·38千米,城市支路877·99千米。道路路网密度为4·18 千米/平方千米。“十三五”期间,海淀市政道路建设累计建成通车道路83条、71·6千米。海淀北部地区快速路系统的规划实施,,构建北部地区与五环路、六环路等城市高速环路系统的联系。利用五环路、六环路快速通道,衔接京雄高速,实现与雄安新区的快速通道联系。区域过境交通走廊主要以京包高速公路和八达岭高速公路为主体,实现与西北方向的快速交通联系。铁路
…更多「交通运输」介绍请查阅全文…
人文
综述
海淀区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作为“三山五园”的所在地,海淀区的皇家文化与园林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海淀区历史上众多的苑户、坟户、受过皇封的花会等就是最好的体现。海淀区还有这许多家谱传记机构,专门负责为普通民众写谱、立传。海淀区宗教文化历史悠久,历史上“西山八水院”的香火鼎盛,龙泉寺、卧佛寺等寺庙游人如织。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海淀区广大民众不断创造出适应生活变迁的新人文。如上地科技园的太极队、北下关娘娘庙社区的空竹队等,举办春节文化活动、农民艺术节、“五月的鲜花”、夏日文化广场、海淀文化节等节庆、倾城区、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文化服务网络。海淀区高校林立,校园文化十分发达,大批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落户海淀,由此全国各地青年才俊云集海淀。作为全国的教育、科技、文化中心,海淀区也积极吸收、融合国际文化、外来文化。显示出了较强的文化包容性。饮食
…更多「人文」介绍请查阅全文…
风景名胜
综述
海淀区内名胜古迹众多,园林风光宜人,旅游资源丰富,既有层峦叠嶂、漱石流泉,又有皇家园林、亭台楼榭,其山水之美,园林之盛,古迹之多,在国内外久负盛名。形成了香山、玉泉山、万寿山和静宜园、静明园、颐和园、畅春园、圆明园等“三山五园”为代表的皇家园林和卧佛寺、大觉寺、碧云寺等风景名胜,可谓“集天下胜景于一地,汇古建绝艺于京华”。拥有海淀公园、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等一批园林绿地景观,翠湖城市湿地、绿谷青清文化园等一批水景观,“绿谷氧吧工程”以及绿化隔离带的形成,又平添了新的旅游风景线。海淀的西山和鹫峰国家森林公园是离北京市区最近的国家森林公园,占北京国家森林公园总数的三分之一。整合“进京赶考之路”沿线红色旅游资源,重点开发“清华园车站旧址——颐和园益寿堂——香山革命旧址——香山革命纪念馆”红色文化精品旅游线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百年名校积淀了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
自然景观
…更多「风景名胜」介绍请查阅全文…
重要荣誉
海淀区是全国文明城市。
全国文明城区。
全国双拥模范城。
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关村科技园)。
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
2018年9月,获“2018中欧绿色智慧城市奖”。
2018年12月,被民政部确认第三批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更多「重要荣誉」介绍请查阅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