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京海淀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北京海淀经济

北京海淀

经济

综述

经济发展

海淀区发改委的数字显示,2004年,海淀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00亿元,在2015年海淀经济总量突破5000亿大关后,海淀跨越式增长特征越来越明显,几乎每年跨越一个千亿台阶。2022年,海淀区地区生产总值顺利突破万亿元大关,成为全国第二个经济总量破万亿元的市辖区、全国第一个破万亿的地市级区县。科技产业是海淀区万亿gdp的底气所在。海淀是中关村企业的大本营,创新活力强,是全市经济的压舱石。丰富的科技、教育、文化资源,为海淀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年度数据

2023年,海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20·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5亿元,下降27·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10·9亿元,下降0·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207·8亿元,增长6·8%。三次产业构成为0·01:7·36:92·63。

2023年,海淀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48·9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其中,增值税175·8亿元,增长60·0%;企业所得税140·5亿元,增长10·4%。

2023年,海淀区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7·9%。按产业分,第二产业投资下降2·8%;第三产业投资增长8·6%,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121·1%。按构成分,建安工程投资下降0·3%,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116·9%。

第一产业

农业发展

截至2023年8月,海淀区拥有基本农田1·11万亩,素有皇家御米称号的京西稻,在海淀已有300多年种植历史,具备发展现代农业的天然优势。海淀区持续优化农业绿色发展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全面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示范工作,化肥利用率、农药利用率、农膜回收率、绿色防控及统防统治覆盖率等农业绿色发展相关指标均处于全市前列。

2023年,海淀区发放政策性有机肥10000余吨,覆盖面积1·3万亩,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土壤质量。2023年,海淀区为种植主体提供粘虫板和诱捕器、杀虫灯等物理防控仪器及生物天敌防治等生物绿色农药,服务3·7万余亩次,覆盖菜、粮、果等作物1·2万余亩。统防统治率达80%、绿色防控率达87%,农药减量增效,农药利用率45·57%。积极开展农业投入品回收,回收农膜75·49吨,开展全生物降解地膜实验60亩,降低土壤塑料污染风险;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8·24吨,降低土壤污染风险。

2024年,海淀区级粮食蔬菜生产补贴资金271·12万元、政策性有机肥10000余吨均已就位,提振粮食蔬菜生产积极性。执法提质护春耕,出动执法人员312人次,规范农资经营管理,保障种植主体权益。109台农机装备经安全生产检查后,已整修到位,全力备战春耕。技术人员一线指导20余次,开展小麦苗情监测2次,在田冬小麦长势良好,为夏粮丰收打下有利基础。

海淀区努力推动现代农业,融入中关村科学城发展大局,各相关单位也积极整合辖区内科技和人才等资源优势,牵头搭建政企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推动农业产业链各环节创新发展,积极打造高质量“科技农业”。海淀区上庄京西稻智慧农场示范基地270000平方米的智慧农场通过“机器代人”,破解了“谁来种地,谁来高效种地”的问题。可节省30%以上的化肥、农药、灌溉用水,并增产10%~15%,节约人工80%。

年度数据

2023年,海淀区共有农业观光园80个,实现总收入14633·5万元,比上年增长38·8%。乡村旅游接待27·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2·2%;实现总收入5725·3万元,比上年增长20·2%。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3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下降28·2%。其中,农业实现产值2·3亿元,与上年下降8·9%。

第二产业

工业

海淀区是中关村企业的大本营,构建了以大信息产业为支柱、大健康产业为突破、科技服务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为支撑、未来产业为先导的产业体系。人工智能领域集也聚重点企业近千家,占全国1/6以上。海淀区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新机遇,积极构建集算力、算法、数据及应用场景于一体的人工智能生态,出台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支持政策,中关村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揭牌,海淀区人工智能产业集群获评国家级优秀产业集群。集成电路领域,重点聚焦在人工智能芯片、区块链芯片、通信芯片、安全芯片、模拟芯片等设计领域,企业达到200家以上,占全市的一半以上。在大健康领域,聚焦创新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三个重点工业领域,实现从小分子药物、大分子药物、细胞药物、动保药物以及高端制剂的全覆盖。在智能的制造领域,培育了18家制造业单项冠军,集聚机器人产业重点企业41家,以人形机器人为牵引,加快建设新一代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共性技术平台。

海淀区不断提升高精尖产业的空间承载能力,形成多组团、多节点产业聚集发展态势。其中,翠湖组团、东升组团和西三旗组团主要围绕科技研发、技术服务、成果转化等高端环节,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自动驾驶、医药健康产业;永丰组团是以中关村壹号、集成电路设计园等龙头项目带动高端要素聚集;上地软件园发挥信息服务业优势,加快集聚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领军企业;中关村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以中关村、知春路、学院路和周边地区为核心区和引领区,以中关村软件园、东升科技园、中关村壹号等北清路沿线人工智能优势区域为发展区,进一步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加快构建协同创新产业的生态,加速大模型产业的发展;同时,在上庄国际医谷聚焦国内外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及智能医疗等细分领域,建设集孵化加速、国际交流合作于一体的集聚区。

2023年,海淀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637·4亿元,比上年下降3·4%。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产值1652·2亿元,比上年下降9·6%。高技术制造业实现产值1959·3亿元,比上年下降5·5%。

建筑业

2023年,海淀区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557·2亿元,比上年增长0·8%。其中,在本市完成产值593·8亿元,比上年增长1·2%。实现竣工产值960·8亿元,比上年增长39·7%。

第三产业

商业贸易

“十三五”时期,海淀区以社区为单位精准配置,新建和升级改造各类便民商业网点810个,全区72%以上的社区实现8项基本便民商业服务功能全覆盖。华熙live被命名为中国特色商业街、市级重点夜经济商圈、北京市十大深夜食堂特色街区,翠微集团甘家口大厦成为北京市率先实现传统商场转型升级的典型,六里屯社区便民特色商街被评为全国15分钟示范商街,中关村创客小镇、六里屯社区便民特色商街被市商务局评为生活性服务业示范街区。

2022年,海淀区完成公主坟、五棵松、五道口、清河、世纪城等商圈的改造升级。以公主坟商圈为例,提质升级后翠微百货、城乡购物中心等5个商业主体总品牌数达到近1200家,其中北京首店17家,知名品牌旗舰店约120家。海淀区还推进五棵松商圈数字化建设,华熙live成为多元业态网红打卡地,开创嘻番里“沉浸式”互动体验商业模式,实现麦德龙plus店开业,新建50个早餐、便利店等便民服务网点,云和市集、车客家园、五道口市场完成“一场一策”升级改造,不断地满足着百姓的消费新需求。

2023年,海淀区加快推进西北旺万象汇、西三旗万象汇、西北旺中粮大悦城、永丰tod配套等商业项目落地和加快建设。其中,西三旗、西北旺两个万象汇项目预计于2023年5月、2023年9月开业,五棵松万达2023年6月开业,三大项目将新增63万平方米的商业面积。中粮大悦城和永丰tod商业配套将分别于2024年和2026年开业,海淀将重点培育建设北部地区永丰、西北旺商圈,丰富消费供给,助力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2023年,海淀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49·6亿元,比上年增长4·9%。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209·6亿元,比上年增长30·3%;商品零售2639·9亿元,比上年增长3·3%。

对外经济

2023年,海淀区进出口总额457·6亿美元,比上年下降4·1%。其中进口额269·4亿美元,增长4·1%;出口额188·2亿美元,下降13·9%。全年吸收合同外资36·9亿美元,比上年下降30·7%;实际利用外资额65·4亿美元,增长2·7%。

文旅产业

2023年1~9月,海淀区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单位收入合计8321·8亿元,同比增长18·6%,占全市比重56·8%。海淀区产业实力雄厚,是北京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科技与文化融合,更是海淀经济社会发展极具突出的特征和优势。在文化传播上,海淀区借助于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文化信息传播方式更丰富,传输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如“三山五园元宇宙”展览以数字的形式开展“云展览”,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数字圆明园”建设。

房地产业

2023年,海淀区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下降33·5%。全区房屋施工面积913·1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4·1%,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153·0万平方米,增长14·1%。房屋竣工面积194·7万平方米,增长26·0%。商品房销售面积45·3万平方米,下降45·2%。

金融业

海淀区金融业增加值从500亿元增长到上千亿元,年均增速达14·8%,占全区经济比重达到12%,成为继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之后的第三大支柱型产业。拥有各类金融机构及分支机构总数超过3200家,其中涵盖40余家金融总部机构、27家财务公司、800余家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另有中关村并购发展促进会、中关村上市企业协会、互联网金融研究院等9家行业协会。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达到236家,其中a股上市公司158家,连续多年居全国地级市(区)首位。金融科技和专业服务机构达2400余家,包括20多家上市企业和11家独角兽企业。

截至2023年末,海淀区各类金融机构达1671家,其中银行机构741家,保险机构52家,证券机构128家。年末全区中资银行人民币存款余额50012·4亿元,其中个人存款13025·2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14375·0亿元,其中短期贷款3888·1亿元,中长期贷款10271·4亿元。

经济功能区

中关村国家自主示范区

中关村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和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1988年5月,国务院批复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1999年6月,国务院批复中关村科技园区,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探索出了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路子,开启了我国创办高新区、设立科技园区和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新篇章。示范区规划面积488平方千米,形成了一区十六园的发展格局,北京16个区都有中关村的分园,核心区在海淀区。

中关村科教资源体系丰富,聚集了90余所高等院校、400余家科研院所,拥有120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90多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和300多家跨国公司研发中心。拥有248家创业孵化机构、670多家创投机构、近600家协会联盟等社会组织。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智能制造和新材料、节能环保、现代交通、新兴服务业六大新兴产业集群。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超过2万亿元,大数据、信息安全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第一,集成电路设计收入约占全国三分之一。

北京中关村综合保税区

北京中关村综合保税区于2023年5月23日正式获国务院批复设立,2024年4月26日顺利通过联合验收组正式验收,具备开关运作条件。规划面积0·4平方千米,总建筑规模94·35万平方米。是全国首个在中央文件中明确的以“研发创新”为特色的综合保税区,将丰富“保税+”业态内涵,拓展高端设备的保税检测、保税维修等新型保税业态,吸引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孵化平台入区发展。以集成电路产业和医药健康产业为核心,人工智能产业和科技服务业为重点,拓展总部经济、跨境电商等保税服务业态。截至2024年4月,累计拟入区项目已达78个,已签约企业11家。

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海淀组团

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海淀组团于2020年9月挂牌成立,位于海淀区北部,主要包括永丰和翠湖两大区域,总面积21·59平方千米,建筑规模总计约1840万平方米,以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主,并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医药健康、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等行业。其中翠湖片区重点发展人工智能、下一代通信网络、智能网联等数字产业,入驻企业数量共计73家,总产值约265亿元。永丰片区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新材料、创新药及高端医疗器械、空天产业、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等产业,入驻企业数量共计472家,总产值约400亿元。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